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三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融媒时代报纸副刊创新初探

——以宜宾晚报为例

庄歌尔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3 版)

    摘要:创新是副刊人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追求,没有筚路蓝缕的坚持,没有坚定信念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作为副刊人,要努力在融媒时代深入研究,认真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善用互联网思维,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前沿话题和百姓的喜怒哀乐,动态化办副刊,让更多有生活质感和文化品格的鲜活副刊作品,构筑起读者流连忘返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融媒时代     副刊作品     栏目定位

    融媒时代不管是日报还是晚报,不管是都市报还是行业报,其副刊作品在纸媒“越冬”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报纸都在着力把副刊版办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光彩照人,让读者在其中获得新鲜、及时的文化娱乐信息,体会阅读文学艺术的价值和精神上美的享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那么,在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的融媒时代,在互联网语态与全息传播形态的表达形式下,报纸副刊如何找到其创新途径,这就成了一道摆在副刊编辑记者面前的时代命题。

    针对这一时代命题,宜宾晚报副刊编辑记者在报纸副刊、副刊微信公众号、《宜人宜宾》文化副刊杂志等编采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动”与“静”的结合上狠下功夫,体现融媒时代副刊的“新”

    副刊的“动”与“静”在文化新闻、文化策划类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文化新闻是“动态”的,强调时间的及时和内容的新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化新闻的动态应该是静水深流似的动态,应该关注当下文化领域里厚重的东西。所以,在做好“动态”文化新闻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那些能够让读者“静”下来的厚重的副刊作品。

    我们把“让读者浸润一段‘悦读’慢时光,唤起对宜宾这座城市的好奇与期待”作为宜宾晚报副刊的“小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小目标”,在保留传统文学副刊的同时,还开设了《文化动态》《宜宾畅销书》等反映“动态”的文化栏目,并着力打造深受读者喜爱的《叙州旧迹》《打马来宜》《乡风习习》《今风雅颂》《大江风流》《酒旗漫卷》《盏中乾坤》等厚重文化栏目。

    《叙州旧迹》栏目的定位是,以历史为骨,以文化为肉,以亲历点睛,盘点宜宾众多鲜活优美又具历史意蕴的名胜古迹,展示一幅幅生机无限的乡镇村落风情画,寻根宜宾,致敬传统。《打马来宜》栏目的定位是,征集外地人来宜的游记,用其陌生而新鲜的目光,重新打量宜宾这座城市,从“新”发现宜宾的惊喜,从“新”发现宜宾的精彩。《乡风习习》栏目的定位是,寻找和发现宜宾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展示一幅幅生机无限的乡镇村落风情画,寻根宜宾,记住乡愁。

    这些交替上版的栏目,较好地将副刊的“动”与“静”结合起来。比如,在江安国立剧专这一文化题材上,我们既有文化新闻《32件国立剧专史料“回家” 江安被授予“四川谐剧之乡”》,报道江安戏剧节中32件国立剧专史料“回家”,江安被授予“四川谐剧之乡”称号的“动态”新闻,又有《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国立剧专在江安散记》特稿对江安国立剧专的前世今生进行深度的文化钩沉式“静”的解读。在对建设向家坝水电站时宜宾屏山县县城搬迁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也依据“动”“静”结合的编辑思想,做出了八个版的特刊《老屏山  渐行渐远的背影》,这一副刊作品不仅获得了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在“俗”与“雅”的和谐共处上狠下功夫,体现融媒时代副刊的“新”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要利用新技术让副刊作品向基层拓展、向读者靠近,这样才能实现更精准更有效地传播。只有让那些反映基层实践、传递百姓心声、符合读者需求的副刊作品真正为读者所喜爱,融媒时代的副刊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此,宜宾晚报副刊不仅在纸质报纸副刊上下功夫,还通过新媒体技术拓展副刊的影响力。我们开设了“宜人宜宾”副刊微信公众号。在副刊微信公众号上,全面挖掘、提炼、呈现宜宾的“人文之根、自然之美、历史之厚、风土之魅、城市之兴”,展现宜宾独特的地域文化。

    为了让副刊公众微信号能够“雅俗共赏”,我们用视觉讲故事,用故事讲文化,用文化讲地域,用地域讲城市。同时,注重文图并重,不仅用温润从容的文字讲述故事,让副刊作品有温度有质感,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优雅从容,让人浸润一段“悦读”慢时光,还用惊艳精致的图片先声夺人,力求做到角度新颖,美观大气,富有冲击力,带给人震撼和惊艳之感。

    用精巧灵动的编排打动人心,通过雅致而富有韵味的版面风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好感与想象,唤起其对这座城市的好奇与期待,文风隽永、图片精美、版式灵动、雅俗共赏,成为宜宾晚报“宜人宜宾”副刊微信公众号的特色。

    在“俗”与“雅”的和谐共处上,不仅通过栏目体现“雅俗共赏”的编辑意图,还特别注意通过文章的题材去呈现。在编发的作品中,体现了对母亲的思念、对平凡人物的亲近、对大众关切的关注、对美食文化的思考等。比如,获得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的《宜宾面塑艺术:捏尽人间百态  塑出浮世千味》等作品,都足以证明我们的副刊作品在接地气上做出的努力。

    无论是报纸还是微信公众号,散文随笔、专栏、杂文等作品,在宜宾晚报副刊上,“雅俗共赏”处处可见。比如,一方水土一方人,通过小巧玲珑的宜宾生活感悟,记述原生态的宜宾人生活状态,强调人情味,呈现“宜宾活法”的《活出生动》,描摹宜宾行业顶峰人物的传奇故事,侧面展现宜宾人精神风貌的《宜宾传奇》,以通俗晓畅的笔墨,饶有趣味地追溯过去老宜宾独特民俗民风的《习俗拾遗》等,都是被广大读者称赞为“雅俗共赏”的栏目。

    在“深”与“广”的合理兼顾上狠下功夫,体现融媒时代副刊的“新”

    融媒时代,副刊编辑记者既要扎实深入地泡在基层,脚上沾满泥土,练就走进一线采访获取鲜活素材的基本功,又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不断增强“四力”,才能使创作和编发的副刊既有深度温度,又鲜活接地气,从而让作品感动读者。

    融媒时代,副刊的触角无所不在,副刊作品题材包罗万象,体裁多种多样。所以,我们通过选题的“宽领域”和表现手法的“多角度”来体现副刊的“广”,同时又通过策划的“深层次”和制作的“精耕种”来体现副刊作品的“深”。比如,《大江风流》栏目以三江六岸、六渡八帮为选题,可谓题材广泛。在具体策划和制作时,紧紧围绕介绍宜宾的大江文化,体现长江首城的气质和胸襟,其立意又不可谓不深。

    宜宾是中国的名酒之都和早茶之乡,宜宾人对酒和茶的情有独钟,为宜宾晚报副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奖的作品《盛世佳酿  戎州芬芳——解读“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中的宜宾位置》,纵览宜宾4000年酒史,钩沉宜宾酒诗、酒俗、酒韵,展示深厚的酒文化和酒业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副刊的广度与深度。

    《盏中乾坤》专栏里的副刊作品,既有反映广大宜宾市民在街头巷尾的茶馆休闲生活的“广”,又有盘点早茶之乡宜宾茶史、茶趣、茶事,展示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深”。《文化动态》栏目,既让市民与外地宾朋了解宜宾文化活动和文艺资讯,又反映了当下宜宾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重点文艺成果,既体现了副刊的“广度”,又观照了副刊的“深度”。

    在副刊 “深”与“广”的合理兼顾这一点上,我们创作和编发的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特稿、特写类作品体现得更为突出。《戏痴毛庭齐:一生挚爱 爱得深沉》通过一个演出信息,让我们“从川剧变脸的瞬间”感受到了“演员一生风采”的深度。《东方一竿竹  绝技惊舞台》更是从向普通观众普及杂技艺术的意义和观众接受杂技艺术的难度等多个层面,对杂技艺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进行了深入思考。《走进宜宾传统村落》也是一组深度与广度兼顾得很好的作品。正因如此,这些作品才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在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获奖。

    总之,融媒时代的副刊创新,首先应该让副刊作品的文学性、新闻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交融,为读者喜闻乐见。同时,还应该在“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俗”与“雅”的和谐共处、“深”与“广”的合理兼顾上下功夫,让读者的目光在副刊里留下来。

    创新,永远是副刊人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追求,没有筚路蓝缕的坚持,没有坚定信念的支撑,是绝难坚持下来的。所以,作为副刊人,我们要努力在融媒时代,深入研究,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善用互联网思维,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前沿话题和百姓的喜怒哀乐,让更多有生活质感和文化品格的鲜活副刊作品,构筑起读者流连忘返的精神乐园。

    (作者系宜宾晚报社《宜人宜宾》编务总监,原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王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