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巨浪冲击,报纸副刊积极寻找和新媒体的交汇点,深化变革内容生产机制,创新融合演变路径。本文以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文化副刊矩阵探索实践为例,提出报纸副刊的“三新”思考,为报纸副刊探寻新媒体融合之路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报纸副刊 品牌 媒体融合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巨浪冲击,报纸副刊亦在踏浪转型迭代,努力寻找和新媒体的交汇点,深化变革内容生产机制,创新融合演变路径。本文以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文化副刊矩阵探索实践为例,提炼出报纸副刊的“三新”思维,为报纸副刊探寻新媒体融合之路提供些许启示。
新媒思维:促进副刊走向“深融”
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创办“附张”《消闲报》,用专门的版面集中刊登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的消闲文字,开启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河。从此以后,一代代中国报纸副刊人承前启后、开荒拓土、辛勤耕耘、点灯传薪,在神州大地上铸就一座座文化灯塔,为万千读者传扬人文精神、熏陶文化情怀,缔造一方诗意生活的精神家园。
时光荏苒,副刊曾经被赞誉,如“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没有副刊,报纸的花色中就少了许多花朵”等,而今正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中渐渐显露出迟暮之气和式微迹象。
当许多报社缩减副刊规模甚至关停整张报纸时,仍在坚守的副刊当何去何从?唯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向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华山一条路”。
可以预见,报纸副刊的“深融”将是一条长期伴随着改革试验和转型阵痛的漫漫长路,在出发上路前,应革故鼎新,以新媒思维促进“深融”。
近年来,地处“南孔圣地、东南阙里”的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以下简称“衢报传媒集团”),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副刊融媒体传播思维,秉承“在这里,读懂衢州”的宗旨,力求打造视野开阔、底蕴深厚、思想前卫、业务精专、用户喜爱、互动紧密、品牌卓越的全媒体文化副刊新闻矩阵。
在顶层架构设计上,衢报传媒集团打通旗下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和掌上衢州APP、衢州新闻网等媒体介质,统合文化、旅游、教育、卫健、体育等新闻报道资源,同时深挖原有的副刊资源,构造一支采编合一的文化副刊队伍,跳出传统副刊模式,跃向定位大文化的新闻传播平台,形成“文化内核+分众内容+全媒发布+精准送达”的多维框架。
衢报副刊编辑们,既是文化新闻传播的记录者与旁观者,更是“文化衢州”体系的推动者和建设者,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积极拓展“文化+”的边界,释放新媒体的活力,提升纸媒的思想深度和内容精度,擦亮品牌,努力办好一份可以对抗时光流转和“流量焦虑”的全媒体文化副刊,实现“副刊不副,文化共情”。
新锐品牌:推动副刊影响力出圈
“品牌(Brand)”是个舶来概念,源于商标,但又超越商标,已然化作烙印在人们心间的独特口碑,象征着消费者对产品的无限信赖。在很多人看来,选择品牌意味着拥有品质保障、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副刊品牌不仅是副刊形象和产品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更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衢报传媒集团副刊充分理解品牌的内涵要义,洞悉其契合未来媒体发展竞争的时代趋势。近年来,副刊始终致力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可持续影响力的品牌,透过线上、线下平台的参与式传播,呈现独特的文化元素,提升“能见度”,突破原有的小圈层,进入大众视野。
目前,衢报传媒集团文化副刊全媒体矩阵已经培育了包括“衢报名师公开课”“衢报读书沙龙”“衢报人文智库”“衢报心理公开课”“衢报观影团”等品牌聚落,借此强化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构建垂直化、社群化传播的“新闻+服务”矩阵。
其中,“衢报名师公开课”是衢报传媒集团在抗击疫情期间倾力打造的在线教育品牌,旨在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囊括衢州中小学名师资源的名师库,创设高品质的中小学在线精品课程,并通过全媒体融合联动,为学生提供全时空学习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品质学科辅导。2020年6月,衢报名师公开课携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重磅推出“2020助力中高考大型公益行动”。19位初中和高中名师做客线上课堂,经衢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为广大考生提供高品质的考前辅导。此后,通过资源整合,将课程内容“搬”到纸媒上,实现报刊网端微屏一体发力。一个月内,掌上衢州APP的“衢报名师公开课·2020助力中高考大型公益行动”总播放量超过50万次。浙江省教育部原副总督学姚宏昌对公益行动给予高度评价:“衢报集团以党报的公信力服务考生,占据了社会的道德新高地,营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向。”
衢州是一座洋溢着书香的城市,市委市政府一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书香衢州”建设。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衢报传媒集团文化副刊全媒体矩阵重点培育“衢报读书沙龙”品牌,开展常态化、实体化、分众化的线下读书分享活动。
2020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在衢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衢报传媒集团策划发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书香衢州·云上有约”系列活动,创新性地推出“衢报读书沙龙·云上领读会”“书香衢州·亲子读书月”等融媒体产品,聚合社会力量、发挥平台效应,点燃公众在后疫情时代的阅读热情,倡导引领全民阅读,彰显了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衢报读书沙龙·云上领读会”邀请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世界冠军、衢州城市形象大使黄雅琼,衢州乡贤、浙江经视新闻评论员舒中胜,衢州援鄂医务人员代表赵凯旋等录制短视频,在“云端”领读荐书,将嘉宾个人成长、情感体验的故事与好书佳作相结合,力求呈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融媒体产品,发挥以情动人、文化育人的引导作用,直击受众心灵,唤起公众的阅读热情。
该组融媒体产品推出之时,正值衢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反响热烈,从市民到网民、从专家到同行,给予高度评价。衢州市政协委员刘香认为,通过汇聚衢城的精英俊杰推介好书、线上领读,既能彰显榜样的力量,又能引领公众徜徉书海。衢州市人大常委占剑认为,云上领读活动营造了后疫情时代极好的阅读氛围,值得总结推广。不少市民表示,在名人群体的领读声中,形成了同频共振,心灵受到极大鼓舞和震撼。随后,“衢报读书沙龙·云上领读会”的10部视频荣登2020年第六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的阅听朗读馆,成为讲好“书香浙江,有礼衢州”好故事、彰显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成功范例,其优美的文学气质、浓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赢得受众喜爱,成为一股交织交融着阅读诗意与精神力量的“文化清流”,形成了现象级新传播。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对该产品予以批示肯定。
通过一系列品牌运营和社群活动,衢报传媒集团文化副刊全媒体矩阵赋予了受众更多增值体验,进而牢牢黏住了核心用户,真正实现了文化赋能和品牌赋能。
新美传播:激活日新日高内生力
面对媒体融合浪潮的变革,面对大数据和流量带来的涤荡,衢报文化副刊不断革故鼎新。副刊以用户需求重塑内容生产逻辑和机制,构建起清新美好的全媒体表达范式,打通新时代受众的“奇经八脉”,不断挖掘传播的深度和热度,提升向美而生的“温度”。
许多人都会有疑惑,在这被社交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包裹的世界中,写就一篇严肃而漂亮的长文,是否还有必要?
对此,副刊编辑的回答是,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年代,更加需要抬头看月亮;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是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锻造“真善美”价值观导向的副刊特稿,可以对抗浮躁与不安,对抗空心与浅薄,是改变“娱乐至死”现象最稀缺的“定心丸”。
为此,编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广袤的纵深之地,深掘大视野下的衢州特殊历史事件,持之以恒地深挖衢州细菌战等副刊特稿之“井”。
1940年至1944年期间,侵华日军在浙江、江西两省实施了细菌战,其规模和伤害程度都突破了人类历史“之最”,衢州是最严重的“受害地”。这段罪行长期被日本政府所掩盖,公众印象遥远而又模糊。
近年来,衢报文化副刊承前启后做好接力,始终致力于深耕揭露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真相的新闻报道,还原历史真相,传承国殇记忆,不让历史虚无主义有可乘之机,推出了《跨越万里 追寻不能忘却的真相》《最后的“烂脚病人”:在战火中幸存,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记忆不是为了恨,而是为了长久的和平”——回望中国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20年》《洪子健:我看到了历史的血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凭借多年的细菌战史实报道和大量数据积累,2020年3月,衢报文化副刊针对某位高校教授关于细菌战史实的错误言论,快速启动“历史不能蒙尘——铭记衢州细菌战史实”系列报道,对其错误言论予以驳斥,正本清源。报道一经刊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新浪微博上针对衢报报道发起的#侵华日军细菌战#等相关话题阅读量短短数天超过800万,广受网友关注和好评。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方微博“思想火炬”)等机构纷纷参与互动,中国国防报、中国新闻网、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政已阅”公众号等媒体接力报道此事,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予以批示肯定。
在“深度”定位的基础上,衢报文化副刊一直在思考如何赓续创新文脉香火,走出孤寂高冷的“故纸堆”,永远保持鲜活热度,与时偕行,通过当代的传播体系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大众见面,让受众喜闻乐见。
对此,衢报文化副刊的策略是紧贴热点、注重转化。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衢报文化副刊策划了“衢州梦与路”“追梦人口述实录”等系列报道。“衢州梦与路”共23期,全景回溯了衢州70年来的大事和巨变,邀约受众一同穿越时空、回首来路,通过回访亲历者、当事人等方式,深情凝望三衢大地逐梦征程背后的心路故事,共同感受衢州70年来的奋斗史诗。如,抓住大型婺剧《铁面御史赵抃》首演契机,副刊策划推出《世有赵抃·如月在水——文化衢州系列特刊第6季》,穿越“铁面御史”赵抃的戏里戏外:循着宦游旅途,重构赵抃的清白人生;睹物思人,聆听大地上的赵抃物语。从不同时空和维度去勾勒、还原这位衢州第一历史文化名人,促使公众在心灵深处追寻赵抃之魂、在现实生活中传唱清廉长歌。如,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衢报文化副刊聚焦抗战精神,举办衢州纪念抗战座谈会,重磅推出通过寻访钩沉“八百壮士”中衢州籍老兵的特稿、座谈会精彩摘要、衢州抗战大事记等形式组成的多维度、全时空特刊,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文艺是“向美而生”的,报纸副刊离不开文艺之美的浸润与滋养,提升报纸副刊的温度,亦是实践衢报文化副刊“新美传播”思维的题中之义。
自2018年起,衢报文化副刊在人文新闻年度盘点回顾特刊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推出衢报人文盛典颁奖活动,旨在寻找、推选、表彰那些标记时代、赋能未来的衢州年度文化新闻人物,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衢州文化人喝彩。传递有价值的智慧思想,读懂文化衢州的理想与坚守,共同推动衢州文化原创力的提升,将年度文化新闻人物所承载的向上、向善力量转化为人文温度,温暖一座城市。
与此同时,文化副刊团队始终秉持“日新日高”的业务理念,树立“敬惜文字、质朴匠心”的职业情怀,像绣花、篆刻、剪纸一样精益求精对待每一篇作品,点亮内容、增加温度。
团队曾利用3个多月时间,采写出报告文学《一湾海峡 此岸彼岸》,这篇作品以海峡、乡愁、亲情为主题,通过细腻唯美的厚重笔触,首次全景式再现了衢州江山籍台湾“御医”姜必宁被时代洪流所裹挟遮蔽的漂泊人生。作品在尊重真实性同时,也注重独特的文本表达,以“梦里不知身是客”“绝怜高处多风雨”“明月何时照我还”“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词作为小标题统领全文,传神地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既有如影像般的纪实、似话剧般的冲突,也有像油画般的描绘,时而舒缓、时而紧张。作品成稿后,主笔记者请人将稿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姜必宁过目,老人曾接受过很多媒体采访,但回传时几乎未做修改,还留言赞叹家乡记者表达准确、文笔精湛。
精品不是朝夕间铸就,它需要作者长期俯身青灯黄卷前的执着投入。衢报文化副刊奉行“向美而生”的宗旨,希冀采编人员即便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巨流中,也要时刻敬惜文字,端正工作态度,永怀理想主义的职业精神。作为记者,要对得起自己署名的每篇作品,它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蕴含着我们追求的事业与人生的价值。不管未来传媒生态如何巨变,记者的事业追求与初心始终不变。
(作者李啸系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文化副刊部主任,许彤系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