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副刊坚持承担传播、传承文化使命,凸显地域历史,呈现独特个性,如今已成为报纸的一大亮点。全媒体视域下,副刊要走得更远,就要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与时俱进,把握“互联网+”的思路和方法,为树立文化品牌助力赋能。本文结合“凉山宝藏”系列报道的多媒体融合案例,对凉山日报《新月》副刊的定位与文化特征、面临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展开论述,着重就如何提高副刊传播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报纸副刊 多媒体融合 传播力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会受到广泛关注,完全超出预期。毕竟,这只是凉山日报《新月》副刊推出的众多策划中一个介绍文物的系列报道。
众所周知,过去报纸上再好的内容也不容易被保存下来,所以才有“报纸只有一天生命”的说法。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纸媒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媒介融合成为大趋势。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纸媒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凉山宝藏”系列报道的策划推广中,《新月》副刊多管齐下,把将凉山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其文化、历史内涵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改头换面,“N次传播”——作品除在报纸上呈现外,也在凉山日报新媒体上推广;结集成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凭借其产生的影响力,再一次在《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刊发……给不同读者群带去不同的阅读体验,让这些值得品读的文字引发更多共鸣。
全媒体视域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生产流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坚持承担传播、传承文化使命的《新月》副刊,以凸显地域历史,呈现独特个性为己任,成为凉山日报最大亮点。《新月》副刊自创办以来,坚持本土特色、策划优先、专栏打造、征文盘活、活动带动、多媒体推动的发展之路,做大了影响,做优了版面,形成了品牌。
“凉山宝藏”,向凉山五千年历史的致敬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是《新月》副刊和凉山州博物馆一拍即合的成果。从2018年4月2日至2018年9月3日,历时5个月,报纸刊发每周一期。20件文物,20篇文章,是一次次感性中充满理性的叩问,是对凉山五千年历史的致敬。
当越来越多的新闻变得更快更轻,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时,新闻有没有更长久一点的意义?不同的认识,影响着新闻从业者制作产品的姿态和方法。相对于互联网时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凉山日报副刊犹如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手工作坊,独特与精致是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着实让以往高冷的文物火了一把。为了蹭热度,我们也有了把凉山文物中的珍宝拿来晒一晒的想法。
凉山特殊的文化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文物资源富集地之一。经过60多年的积累,凉山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达两万余件,单是珍贵文物就有两千余件。
如何才能“快、准、狠”蹭热度?
一是挑颜值。精选20件(套)文物珍品,以其具有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考量标准,由记者和文博工作者撰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为读者了解凉山的历史文化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
二是重内容。如何让时过境迁的冰冷文物,重新焕发适宜当代人诉求的温度?报纸定下基调:文字为主,图片为铺,用文字来解读,以故事来讲述。讲清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以此为线索,延伸展开,纵深探究,横向比较,视野开阔,主次分明。
正是因为有贾丽等文博工作者的参与,有记者李晓超、王亚等的采写,让沉默数千年的世界发出声音,那些总是沉没在时间深处的人与事,在广大读者眼前逐渐清晰。
从新石器时代的双孔半月形石刀、战国时期的铜鼓铜杖、东汉的铜五铢钱范、铜镜、摇钱树,到近代的约瑟夫·洛克护照、丁佑君烈士亲笔书信、红军借屋凭据……记者采访亲历者、考古专家,查阅历史资料,试图通过平实的语言、翔实的陈述,进行与历史文化的对话。
凉山地处汉藏彝走廊的边缘地带,在历史长河中,被中心地带所遮蔽、所忽略。因此,我们对民族所处的地理、民族走过的历史、民族的文化面貌,仍存在勾勒不清,认识模糊的问题。但凉山历史上曾经演绎过的精彩,依然被我们尽力一一呈现。
“借船远航”,让更多优质平台分发副刊的内容
全媒体视域下,副刊内容的创作要坚持“守正”与“创新”,更加注重文艺性与热点话题的和谐统一,发挥新技术之长传播文字之美。而求取最好的传播效果,则是副刊发展的未来趋势。
我们尝试从作品到“产品”转化,试水“副刊+IP”,让静态的副刊“动”起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新技术带来新的人群,认知结构产生变化,使阅读在智能时代的情感承载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也是副刊在当下无可替代的存在理由。
在“凉山宝藏”系列报道的推广策划中,我们多管齐下,把将凉山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其文化、历史内涵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转换成了全新的、长时间的“N次传播”——除在报纸上刊发外,“凉山宝藏”在新媒体产品上推广的侧重点均不相同,获得了较高点击率。
不同载体,内容编辑发布的方式迥异,互补融合,满足分众传播需求。比如,网站皆是全部原文转载,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是依托智能手机发展的移动终端,其便携性减轻了受众的阅读障碍,轻悦化设置能够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副刊在移动终端上的阅读量。相对而言,客户端所做轻悦化更改较小,内容条块分割,增加大量图片,每篇文末链接系列报道,方便纵深阅读。微信公众号编辑则注重“扯眼”,将标题根据屏幕大小和受众喜好修改得更短、更有吸引力;减少文章字数、增加图片数量,方便随时阅读。
在历时5个月的时间内,凉山日报新媒体基本与报纸同步,把“凉山宝藏”系列文章作为每周的精品原创,头条推送。此做法,一方面发挥了报纸的原创性优势,另一方面融合了新媒体UGC 的媒介属性。
这波热度过后,“凉山宝藏”系列文章又分别在凉山州政府主管的《锦绣凉山》杂志、西昌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品味西昌》杂志上刊发,这两份政府主办的杂志,把文章的影响扩大到了新的领域。
2019年5月,“凉山宝藏”系列文章结集成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凉山宝藏》一书,集学术性、通俗性、文学性于一体,旨在带给读者更高质量的阅读体验,以更好的形式讲历史、谈文化,向公众解读凉山的历史文化。该书分为二十章节,时间跨度极大,从两千多年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章节一主题,以点带面,顺藤摸瓜,渐次深入。
2019年7月起,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开设专栏《凉山宝藏》,历时5个月,再次刊发了这组系列文章。凉山历史的文化,在省级媒体的持续传播中收获了更大的关注度。
深度融合,提高副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凉山宝藏”系列报道“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成功,让我们尝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甜头。
媒介呈现时代的缩影,副刊更是代表了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新月》副刊以本土文化为养分,挖掘当地文脉的同时,关注市民热点,特别关注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性。比如,《新月》的《人文地理》主打凉山独特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的人文现象,探讨地理与人文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话说历史》专注州域内与凉山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话题的挖掘,倡导“大众写史”;《城市笔记》通过文字记录西昌及周边的城市变迁,透过呈现多元文化的差异,展示凉山的多类型生活;《文学艺术》以最新文艺热点为切入点,关注凉山人的文化生活,对本土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和综述。
经过多年探索,如今的《新月》副刊体系已经颇具吸引力,拥有稳定的读者群。
然而,《新月》副刊要走得更远,还要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与时俱进,通过依托“互联网+”的思路和方法,为树立文化品牌助力、赋能。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走在行业前列。华西都市报转型互联网和推动媒体融合打造的封面新闻APP,真正做到了转变不止是新闻纸跃上APP,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深度融合不是表面融合,是真正的融入,合为一体,是“互联网+”转型,不是部分转型,是全面的、整体的转型。而融合与转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增强。
用“互联网+”的思路和方法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实现深度融合与整体转型,无疑是一个宏大战略。
要落实好这个宏大战略,必须做到“三个优先”: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目前,凉山日报还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存在两支队伍、两个平台、各自为阵的问题,移动优先没有落实到位;二是副刊记者善于讲故事,但运用视频呈现副刊报道却是短板。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当下,报纸要靠新闻突围已非常困难,各媒体强化副刊,是因为副刊可能留住读者,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兴起让人们对文化副刊类文章带来了巨大阅读期待。如果新媒体的副刊还只是停留在转发报纸文章的阶段,无论从数量还是时效性上,都无法满足人们刷屏的需要。
基于此,融媒体中心要在副刊记者充分运用传媒新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副刊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将新闻客户端原有的《大凉山》《旅游》频道重新整合包装,打造《新月》频道;另一方面,推出副刊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向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看齐,吸引广泛读者,提升《新月》副刊的传播力、影响力,彰显党报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凉山日报社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王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