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城市中,博物馆不仅是装点门面的风雅存在,更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传承场所。如何让这些曾经的小众的场所走进普通市民的视野,媒体的宣传报道起很大作用。融媒体时代,广州日报在博物馆报道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加大了在直播方面的力度,读者可以很直观地进入展览中跟文物对话。此外,广州日报也没有放弃传统纸媒阵地,而是分三个系列专题进行报道,全方位覆盖了广州地区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定的合力,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融媒体 博物馆 突围
博物馆报道进入“直播”时代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平常周末时逛逛博物馆的“小确幸”已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博物馆相继开展了“云展览”“直播”等活动。
新形势下的新业态
以数字来说话: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化文博展示特别活跃。各级文博单位共推出2000余项精彩活动。其中,“全景故宫”“数字敦煌”等一批重量级全景展示项目很受欢迎。笔者曾多次沉浸在这两个全景展示项目中,受益匪浅。另外,由全国多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的“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活动,采用“云讲解”“云直播”“云课堂”等形式,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笔者所在的广州本地博物馆也参与了这项活动。
特殊时期,催生了服务新形态,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在家云游博物馆”网上直播活动,由博物馆讲解员或者是文化名人来主持,结合VR 技术解读博物馆藏品及展览,视频播放达2800万次,网络话题量突破2.5亿次。这是意想不到的成绩。
直播报道试水成功
面对这种新业态,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要跟得上,广州日报在这方面反应及时,迅速开展融媒体报道。最直观的一个体现就是直播先行。
以往,文博报道的主力是文化部门,视频部也需给予大力支持。4月11日,广州日报APP和“新花城”联合试水了省博的“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大展”直播,吸引了很多粉丝的关注。大展是1月初来到省博的,开展没多久,由于疫情的原因闭馆,很多观众因为没能欣赏到这些杰作而遗憾。为了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领略欧洲艺术的精彩,从2020年4月11日起,连续三周的周末,广州日报对此展进行系列直播。第一周的直播就有三千多人上线观看,后续两周,上线人数持续增长。
在随后的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广州日报在孙中山大元帅府进行了一场题为“胸怀大地,逐梦远方”的直播活动。此次直播活动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将现场活动、情景剧表演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当日,广州日报对红线女艺术中心特别举办的“红派流芳 岁月留痕”活动也进行了直播,这场直播是全视频直播,直观的镜头带领读者“云游”红线女艺术中心和红线女旧居,走进一代粤剧大师的艺术和生活。
11月,广州日报又开启了探访博物馆直播系列。读者跟随记者的镜头,畅游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广州本土博物馆,与文物近距离对话,俯视整个博物馆的建筑,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2021年2月2日,广州日报的一场“幸福广州24小时不间断大型互动接力直播”引起全城追捧,其中的黄金时间段11:00~12:00给了博物馆直播。此次直播的地点是广东省博物馆,在直播期间,《三城记》《唐蕃古道》《民国海淘生活》《黄金国之谜》等大展正在展出,这是一场“营养满满”的直播。截至这场活动结束,各平台直播总观看量超过100万人次。
可以看出,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虽然困难重重,但博物馆直播已探索了一条成熟的直播路径,并将在以后成为常态化的工作模式。
利用传统纸媒优势,做博物馆精品报道
直播先行,并不等于放弃纸媒阵地,基于提升岭南文化影响力这个目标,广州日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开设三个博物馆专题版面,承担起岭南文化的传承重任。
图说广州·公开课——广州文博解码:立足广州地区博物馆文物,以图为主,吸引读者
2018年11月6日《图说广州· 公开课》栏目推出“广州文博解码”系列, 逐一图解国宝级藏品,细述其与广州的渊源。
这场高品位的文博盛宴,是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开始的。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侧象岗山上的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发现于1983年,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包括玉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玻璃器、漆器、丝织品等多个品类。两千多年前的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元素在岭南地区交流与融合,凝聚并体现在南越王墓的文物之上。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广以及雕镂工艺之精美都是空前的。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更是精中之精,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在《龙与凤的凝望 美与思的回眸》这个版面里,底部一个充满无限遐想和魅力的龙凤纹重环玉佩很抓人眼球,旁边配有对称式的龙凤图解样式及简单的文字介绍。正文中,没有进行大块的文字介绍,而是分割成很多小块,用醒目的小标题点出主要内容。
打开《挥弦送归鸿 碧海又长天》的版面,读者一定会被美观大气而又充满知识性的版面所吸引。这一期,作者借着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沧海龙吟”琴,带领读者去感悟五音之中的万物之情、天下之意。因为有大版面的支撑,编者将这件古琴的正反面图像都摆上,配以明显的图标和注解,通过“承露、岳山、琴肩、七弦十三徽……”这些醒目的标识,让读者很直观地对这件文物有了感性的认识。
2020年春季,文化版的记者将目光聚集到了湖北元素的文物上。《南越漆屏风 楚汉滋味浓》这篇专题写道,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眜墓中,就曾出土有所见最早的西汉实用屏风,规模之宽博壮阔,装饰之精彩华美,堪称国宝级别。这件宝物,是汉、楚、越文化融合一体的典型实证。版面下半部以图为主,既有修复后的虚拟图,也有两千年前留下来的实物构件,锈迹斑斑与恢宏大气中,人们重温了那个时代的制造辉煌。
图说广州版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标题充满诗意,很好地突出主题。比如,《古有六瑞 今犹弄璋》《红泥锈青铜 碧海出云龙》《南越错金虎节 赫赫楚地雄风》《瘸一生画一生 生沉寂死扬名》……这些精雕细琢的标题很容易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博世界。
至今,此系列已推出近20期,很好地宣传了广州地区文物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寻珍录:深度报道,以故事取胜,留住读者
2018年6月27日,广州日报在文化版开设《博物馆寻珍录》栏目。本栏目立足广州市各大博物馆馆藏珍品,每期从中选出一件有代表性的藏品,以文为主,附以图片,深度报道藏品本身及背后的故事。
这个系列的报道,目标人群是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别感兴趣的人群。比如,在平常的参观中,对每件文物的解释可能只有二三百字,刚刚吊起胃口却没有下文,有的是特别珍贵的馆藏珍品,因为文物保护条件等限制,平时很少拿出来展览,观众也难一饱眼福。本系列的报道,从这一需求出发。记者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多方求证,对每一件文物,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很有可读性。
笔者翻阅已经见报的报道,发现涉及的博物馆非常广泛,藏品种类也很丰富。比如,《清风枕上起,伴我入酣眠》一文提道: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古代枕头收藏之一,就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三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有了枕头伴着入眠,这不光有文物考证,也有《诗经》中“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诗句为证。我国发现最早的枕头是湖北省江陵市楚国墓中出土的木枕头。此外,云南也发现了春秋至战国年间的铜枕。湖南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绢枕头,标志着汉代人们开始留恋舒适的枕头了。比如,《明代画作〈湖山平远图〉:广东画家留下来的第一张名片》中提道:此画是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中很特别的一件,因为它是目前所见广东最早的画作。记者采访省博专家,向读者普及:此画是岭南画家颜宗的作品,从图上所绘的景物来看,有水牛春耕、草木翠绿等景象,反映的是岭南春景。除了画面信息外,记者也深入挖掘了此画的艺术特色及价值。此外,广博的陶俑,珐琅雕塑人物楼船,艺博院的《五羊仙迹图》、南越王宫的瓦当砖王等文物背后的有趣故事也一一呈现。
这些内容扎实、故事精彩的专题报道吸引了一批固定的读者。截至目前,此系列文章大约已出50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行走博物馆:挖掘广州区域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吸引年轻读者
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有近70座博物馆,最早的当属1929年创建的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现广州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公立博物馆之一,也是华南地区第一座博物馆。最大的应属广东省博物馆,此外还有各类小型专题博物馆,如鲁迅纪念馆、华侨博物馆以及去年刚成立的岭南金融博物馆等。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媒体报道不能缺席。为此,广州日报开辟了“行走博物馆”系列。
“行走博物馆”系列报道思路与前两类不同,重在行走感受,记者带领读者慢慢行走,细细品味,这其中不仅有对馆藏珍品的欣赏,还包括了很多主题故事。另外,有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很好的文物遗存,报道从此入手,讲述建筑及背后的人文故事,生动、有感召力。
比如,《宅家“实景”游览鲁迅纪念馆》一文中提到,在闹市之中的文明路上,一座黄色外墙的建筑特别显眼,这里原是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仿罗马古典式砖木结构, 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正中高耸方柱形钟楼,后半部分为一层,正面看去似“山”字。辛亥革命后,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1924年,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几所学校被整合为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钟楼成了国立中山大学的办公楼和礼堂。1927年,鲁迅受聘于中山大学,出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这里,鲁迅度过8个月零10天。
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室内陈设十分简朴:床是两条木凳搁着的两块木板,一顶麻布蚊帐用竹竿撑着;一个藤书架摆满了线装书;室内一侧墙角边堆放着书箱。此外还有四方桌、 小茶几、 藤箱和许广平当年带给他的煤气炉。馆内还珍藏有大量鲁迅手稿、照片等资料。
有的博物馆主题特色非常鲜明,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主题。比如,《红头船悠悠 乡情永驻留》一文聚焦的广东华侨博物馆。
广东是华侨大省,有大约两千多万华侨分布在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怎样了解最生动的粤侨历史呢?位于广州二沙岛的一座红色建筑——广东华侨博物馆便是最好的去处。
华侨博物馆建筑很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个概念,东边的博物馆是圆形的,西边的六层方楼是文化交流中心,两个建筑物中间设立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牌坊。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一艘醒目的红头船摆放其中。二楼和三楼的回廊上又饰以浮雕,从坐船出洋、海外谋生开始,到落地生根,回来参加革命,支持抗日,为家乡建设出力等主题,全面而艺术地展现了华侨的历史文化。另外,三件侨乡特色民居模型——澄海陈慈黉故居、梅县联芳楼、开平碉楼,做得精细而精美,也特别能勾起人们的故园之思。
可以说,红头船、浮雕墙和侨乡民居模型将博物馆的主题和特色展现得非常充分。10年过去了,其设计理念、陈列方式一点都不过时,依然很吸引人。
此外,《凉茶博物馆 闻香识药材》《在硬核的科学城里有一座最妩媚的博物馆》《到“会唱歌”的博物馆听穿越时光的声音》等专题小众博物馆的报道也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纵观广州日报这三个博物馆系列报道,无论是从内容采写还是版面呈现,都让博物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因此积累了一大批固定读者。
结 语
综上,广州日报在博物馆报道方面可谓是走在了同城媒体的前面。后续,如何让这方面的报道更加出彩,还有很多可探索的地方。比如,加强读者与博物馆的互动性,文博小系列等。在传承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广州日报博物馆报道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第二大部分——利用传统纸媒优势,做博物馆精品报道,2020年6月发表于《岭南传媒探索》第3期,本文是在此基础上,从新媒体角度扩充而成。)
(作者系广州日报文娱部编辑)
责任编辑:王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