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三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地市报文学副刊的困局与突破途径

滕建锋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3 版)

    摘要:文学作品是副刊史上出现最早、生命力最强的内容,文学版面是副刊最重要的版面之一。地市级报纸由于面广量大,贴近基层,在数量上占据着主体地位。本文试分析地市级报纸文学副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认为文学副刊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具备深厚文学素养的编辑等问题,未来发展需转变思路、丰富策划、注重“本土化”,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关键词:地市报     文学副刊     困局     发展路径

    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文艺性是副刊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学作品也是副刊史上出现最早、生命力最强的内容,绝大部分报纸都设有副刊,而绝大部分副刊都开辟了文学版面。因此,在全媒体发展的当下、在纸媒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关注和思考报纸副刊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必须对文学版面在部分报社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一现实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文学版面有其特殊的读者群体,对于提升报纸品位有所裨益,但同时又曲高和寡,不够贴近读者。这是当前报纸文学版面的困局所在。基于此,冷静思考文学版面的发展困局和突破路径十分必要。

    从数量而言,地市报在全国报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面广量大,贴近基层,因此有关地市报文学副刊的现状和发展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前地市报副刊发展的困局

    当下地市报文学副刊至少面临以下几个困局:

    由名家名作积累起来的口碑正在消失。报纸副刊上已经再难看到像《阿Q正传》这样传世的经典佳作,也难以重现《啼笑姻缘》那样能带动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佳话,诸如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新闻报》的神话已不可复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学作品的发表和出版渠道日益多样化,众多作家尤其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不再选择报纸副刊作为其作品发表的第一目标,而会优先选择文学刊物或者单行出版。当前文学刊物遍布四海,自费出版、受赞助出版等都可以帮助作品面世。除了部分有历史基础的大报副刊外,文学版面的供稿作者大多是业余文学爱好者,他们有自身的工作,今天写,明天不一定写,作品良莠不齐。文学版面无法代表所在城市的文化水准,从精神大餐走向了精神快餐,阅读者不再将其当作为文之范本。

    缺乏有实力的名编辑。过去,众多文学大家都曾担任过报纸文学编辑,如孙伏园、孙犁、萧乾等,与当时的著名作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在,编辑对于作者而言不再具备权威性,编辑的为文难领一时风尚,更再难有读者因为崇尚某个编辑而爱好其报纸副刊的情况发生,编辑在写作圈内并没有太大名气,有的编辑甚至对文学理解粗浅。编辑在写作圈内难以树立名声或获得认同,这对办好文学版面极为不利。编辑本身要加强学习,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勤于练笔,提升文学文化修养,在实际工作中团结优秀作者,交流切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报纸版面的影响力。

    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一个文学版面有没有特色,其风格是否独到,是直接关系这个版面在读者中口碑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报纸的文学版面除了版面名称外,版式和文风都鲜有特色。总的说来,文章大致可分作“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类。作为报纸副刊,既应贴近读者,又应提高报纸文学品位,但多数编辑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产生了艰难的摇摆与纠结。

    “海王写手”“文贼”频出。“文贼”自古就有,而以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最甚,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给编辑工作带来的 “副作用”。“海王写手”文章写就,轻点鼠标,投递给洋洋洒洒数十家报纸,东家不用西家用,搞不好文章就被多家同时采用,这对报纸无疑是个不小的伤害。而“文贼”更为可恶,收敛的抄陈年旧报、海外报刊,抄袭东部地区的报纸后将其发往西部地区的报纸,反之亦然;恶劣的甚至随便抄随便投,笔者曾遇到有人抄袭某个编辑的稿件后又将抄袭作品投给了原作者这样令人出离愤怒又啼笑皆非的闹剧。“文贼”们手段用尽,如起多个笔名、设多个联系地址、注册多个邮箱、不改署名只求稿费到达……让编辑防不胜防。

    地市报副刊发展策略探析

    困则思变。近年来,广大副刊同仁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有效的路径。

    转变思路,关注有潜力的作者群。向名家约稿当然是提升文学版面名声的路径之一,但实操相当困难。尤其对于众多名气较小的地市级报纸而言,约稿更是困难。再者说,报纸多、名家少,不可能每家报纸都有名家坐阵,还有,名家出手也未必篇篇都是佳作。与其勉为其难挤破头,去争靠大树的荫泽,倒不如真正立足现实,转变思路,调整策略,关注尚未成名成家的作家或写作爱好者。这一类作者,真诚,勤奋,在各行各业大多都小有名气,多钟情于某一份报纸,对该报影响力的提升多有好处。对于这些作者,尤其初习写作的文学爱好者,报纸的文学版是主要的发表渠道,发表文章对他们往往有着不小的激励作用,同时,报纸的文学版也是他们与志同道合者沟通交流的桥梁。团结更多有潜力的作者群,有助于保持版面文学品位。

    文学版编辑当不得“门外汉”。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编辑是报人,要懂得报纸的基本规律,要学习研究怎样办报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文学编辑是编辑中的一员,需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其次,文学版编辑要懂文学,不能是“门外汉”。文学创作需要独特的体悟和修为,文学版面更有其独有的语言和思想,随便用文字块将版面填满绝对是自投末路的下下之举。

    编辑要为自己主持的版面寻找合适的风格。文学版面看似都是来料编排,但细究之下很见编辑功力。版式、文章的风格,不能漫无方向,而且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这要求编辑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多多提笔行文增强内力,提升文学修养;要关注和研究当下文学副刊的发展趋势、文学元素的流行方向等,让版面不落伍,受欢迎。

    丰富策划意识,不过于书斋气。文化探幽、文学创作需要书斋气,但是报纸的文学副刊却不能过于书斋气。书中自有颜如玉,但现实中的颜如玉往往更具吸引力。在稿件组织上,需注意切合当前的流行文风、时势新闻,要有时代气息,契合当下读者的审美取向。爱掉书袋的学究面孔无疑不受欢迎。同时,编辑要主动走出编辑部,积极开展各类征文、笔会、采风、研讨等活动,一来激活版面,二来也能团结作者,提升报纸影响力。

    组稿注意“本土化”。“本土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稿件内容需与本土相关,二是需本土作者写稿件。地缘性是地方性报纸所要遵循的首要规则,文学版面当然也不能例外。地市级报纸的读者群主体为本地人。稿件采用作“本土化”倾斜对提升报纸在本地的阅读率和影响力十分重要。这当然不意味着自垒高墙、自说自话、闭门造车,拒绝外地稿。保持开放和坚持“本土化”并不矛盾。

    有效利用新媒体,不沦为“原料生产商”。从网站兴起,到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百家号、抖音号等遍地开花,报刊越来越沦为传播领域里的“原料生产商”——采访组稿辛苦好几天,被人复制粘贴三五秒。于是,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在网络世界抢占阵地,其中尤以报社客户端专栏和微信公众号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媒体时代的编读沟通交流问题。但新媒体平台目前更多的是对报端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自我复制粘贴较多,真正二次开发较少。客观地说,文学的内容也很难进行拆分开发,所以客户端文学专栏和文学副刊公众号更应发挥沟通读者与作者这一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联系、发动作者与读者,让新媒体成为报纸的有效渠道,而不仅仅是报纸被渠道化。

    (作者系镇江日报社专刊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