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三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副刊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为与实践探索

——从《农村大众》副刊的思考和经验出发

花 宇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3 版)

    摘要:近年来,农村大众作为山东省委主办的“三农”报纸,高度重视、持续加强副刊工作,在选题策划、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等方面创新工作,不断繁荣乡土文学,为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作用。本文从对农村大众副刊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出发,阐述文学副刊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历史责任、重点课题和探索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     媒体融合     品牌栏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报纸副刊是一支别具特色、润物无声、直抵人心的有生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副刊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顺应媒体融合趋势,用有感染力的“三农”文学作品为乡村的全面振兴鼓与呼,在贴近性、时代性、融媒化、年轻化等方面积极作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充分发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使副刊成为记录时代的笔记、抒发情感的园地、沟通城乡的桥梁,以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为读者收藏乡愁、诗和远方。

    近年来,农村大众作为山东省委主办的“三农”报纸,高度重视、持续加强副刊工作,在选题策划、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等方面创新工作,不断繁荣乡土文学,为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作用。本文从对农村大众副刊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出发,阐述文学副刊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历史责任、重点课题和探索路径。

    乡土文学发展的使命与机遇

    乡村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纽带。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也可以说,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①在中国文学的意境中,乡村、农事、农人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气质。

    现当代文学中,乡村与文学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鲁迅、莫言、刘震云等作家的众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乡土气息,他们笔下的鲁镇、东北乡、延津县等已被广泛认作是乡村社会的象征,成为人们对传统乡村乃至传统社会、传统文明的一种具象化的表达。

    当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变化之中,乡村与文学的连接纽带未曾割断,反而显示出强大的韧劲和活力,扩张了文学生长空间,这是做好乡土文学副刊的基本历史背景。

    乡村需要文学

    乡村正面临巨大的变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传统生产方式衰落;人口城镇化、老龄化等已是普遍现象,人口流动前所未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正经历着新一轮发展。

    乡村的巨变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意识,改变着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方式,“乡愁”越来越高频地被提及,乡村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中寻求慰藉的一个独特角落。全面振兴中的乡村,农民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满足情感和审美需求,也需要文字来记录时代,抒发情感。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乡土文学可展现乡村特色,传承乡村精神;可回溯乡村历史,构建乡村文化;可深挖乡村典型,讲好乡村故事。②

    文学需要乡村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③而乡村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实践经历、巨大的历史变迁,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手的、鲜活的素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大有可为的“富矿”。尤其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之下,中国乡村还将发生更多历史性巨变。当下,文学创作者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用一种大历史观来观察乡村、思考乡村、书写乡村,创作更多鲜活的、时代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佳作。

    “三农”报纸副刊发展需要把握的几种关系

    不仅乡村在发生巨变,媒体尤其是报纸也在发生巨变。读者流失、创作人才老化、副刊版面压缩等,已成为报纸副刊普遍面临的问题。对大多数“三农”报纸来说,生存压力较大,副刊的发展同样面临压力。报业发展潮流与乡村振兴大势相互叠加,“三农”报纸副刊面临着机遇,也产生了很多新矛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解法。这其中,需要重点处理好几种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公共舆论场和公众印象中,乡村更多代表的是一整套传统的、守旧的、过去时的意象。在其中出现的元素,无论是老屋古树还是风俗传说,都是当代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内容。不少关于乡村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商业平台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从当代人角度回望过去的乡村,体现着一种过来人、城市人的视角。

    有的文章借着对农村生活、农耕文明中母性、温情部分的描写甚至美化,寄托了对亲情的思念,或暗含着对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批判,这些或多或少无意识中将乡村推到了现代的对立面。

    就农村大众副刊的实践来看,专注于当下的乡土文学作品比例不高,除编辑另有策划的以外,大多数着眼过往,以童年、父母、旧事、传统节日等为惯常题材,偏向于传统。这就需要副刊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进一步加强对时代性、服务性的把握,加强选题策划,立足当下进行创作。要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将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形成有机不可割裂的整体。

    专业性与大众化的关系

    副刊作品的创作是一种有一定门槛的专业创作,对阅历、文笔、学识等都有要求。副刊的读者大多是爱好文学、有文字素养的人,他们和新闻版面、文体版面读者的需求有一定区别。

    对农村大众这样的“三农”媒体来说,从读编互动的实践来看,忠实受众主要是“肚里有墨水”的一群人。主要的创作者,很大一部分是文学爱好者,还有不少甚至是专业作家,农民身份的文学爱好者并不多。随着移动媒体的兴盛,文学阅读逐渐呈现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各种草根创作者正在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副刊的专业性。

    乡土文学题材,由于对阅历的积淀要求较高,受到的影响还不大,是继续保持着文学的专业性,还是降低门槛、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平衡。在这个范畴内,需要把握好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机构媒体内的编辑记者,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与报告文学的界限上,是秉持新闻的客观冷静还是突出文学作品的细腻情感?随着近年来非虚构写作等概念的兴起,这一新闻界的老话题还需要进一步廓清。

    中坚力量与新生力量的关系

    文学创作最富有热情的年代逐渐远去,留给当代报纸副刊的,是一支老而弥坚的创作队伍,已成为副刊持续发展的隐忧。农村大众副刊多年来建设了一支有忠诚度、创作力、行动力的乡土文学创作者队伍,与副刊编辑乃至整个编辑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这个群体人员结构日益老化,如今以50后、60后为主,80后、90后较为少见;流动性不强,一些高质高产的老面孔常年占据版面,年轻的新面孔露脸的机会不多。创作团队的这种现状,虽然目前还能基本匹配“三农”报纸副刊的定位、风格,但对照农村发展实际和媒体长远发展要求,亟须补充新生力量。办好副刊,既要依靠中坚力量做好现有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创作者群体,补充新生力量。

    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关系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前新闻界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副刊不能置身事外。但副刊是报纸所有内容中相对静态化、沉浸式、专业化的部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简洁性、通俗化等特征在副刊上体现的不太显著。

    副刊在融合发展中破题,要根据时代要求,结合其固有规律,进行差异化探索。但无论怎么转型,目标都是要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副刊的转型发展,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要求,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在媒介上,应从纸质版拓展到移动端,从自有平台拓展到所有平台;在体裁上,应从文字作品扩展到音视频、互动产品;在内容上,要更紧贴当下的热点,注重与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互动;在技术应用上,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副刊产品的策划、分发、反馈等各环节紧密结合,让文学作品多一分“科技范儿”。

    总之,媒体融合势在必行,“三农”媒体不能拖后腿,副刊不能置身事外。

    农村大众副刊的探索经验

    副刊是农村大众的特色部分,风格稳定、乡土气息浓厚,在山东省内至乃全国“三农”媒体业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是反映山东乃至华北地区乡村风情风貌和“三农”事业成就的文学阵地,是一部分乡土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目前,《农村大众》副刊每周三集中出版,分为“沃土”“高粱地”“悦读”三个版面,以原创散文为主,读书评论、书摘为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农村大众副刊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三农”报纸副刊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是加强策划,贴近社会热点和新闻时事

    副刊是报纸的版面,与文学期刊有着本质区别,其导向性、新闻性要服从于报纸整体。

    近年来,农村大众副刊加强对当下话题的策划,增强时效性,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传播主流价值观。围绕大型宣传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副刊策划。如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于2018年开展 “乡村振兴原创文学故事”征稿活动并开设专栏;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 “我和我的祖国”征稿活动并开设专栏;2021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 “我想对党说”“我的入党故事”主题征文活动。

    除了这些长期的大型的策划,副刊还根据时事热点策划选题。2020年春节后,开展 “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征文,邀请读者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读者供稿及时踊跃,稿件感人至深,充分展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

    2021年春节前后,农村大众副刊针对特殊的辛丑年春节,重点围绕“就地过年”话题,开展了“新春笔记”征文。该专版专栏的作品,通过春节这个节点,讲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故事,用小切口、小故事生动反映了时代大主题。

    通过主动策划,农村大众副刊有意识地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使得副刊更多观照当下,观照现实,讲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为当今的乡村振兴大局服务。

    二是持续打造品牌栏目,创造独特IP

    副刊是否耐看取决于是否有出彩的专栏。好的专栏,能巧妙地吸引读者阅读,让人期待。专栏办出了特色,质量稳定了,就成了品牌,成了版面上的“特区”和“徽记”,吸引读者眼球,培养粉丝。④多年来,《农村大众》副刊持续打造了一批持续时间长、风格稳定的品牌栏目。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村大众副刊持续打造《经典新读》专栏,坚持在每期副刊发表并及时更新到客户端有关专题页面。从2019年10月开始推出的“《论语》思想论”,截至2021年3月10日,已连续刊发至第65期。未来,还将围绕其他经典进行解读,接力打造“经典新读”这一品牌IP,并将期推出图书、有声书等产品。

    此外,针对乡土特点,农村大众副刊多年来打造的《乡间家训家风》《乡村振兴原创文学故事》,新媒体端打造的专栏《最忆是乡间》《齐鲁绝艺》等,都具备继续发展成为独立品牌的条件和潜力。为了打造更加年轻的品牌,加强后续队伍建设,副刊编辑还专门面向文学青年,在报纸上开设了《新青年文艺》专栏,鼓励90后、00后青年关注“三农”题材,为乡村文化振兴积蓄未来的力量。

    三是大力推进媒体融合,拓展副刊阵地,在年轻化、多媒化、互动化上寻求突破

    农村大众对副刊的融合发展与新闻报道一体考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阵地拓展上,其自主打造的农村大众客户端,在设计之初就在首页底部安排了“乡愁”版面,主要集纳副刊内容,使之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掌上副刊”。

    进行内容分发时,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推发副刊的原创内容,实现立体传播。主动加强互动,在网上开展主题征文等活动,围绕时下热门话题,加强与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交流,拓展除文字以外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2021年春节前,农村大众新媒体开展了“心安吾乡——讲述三农里的新春故事”互动征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不限,只要能反映春节的内容均可参加,并设置了奖项。活动收到了数百篇投稿,发表刊播的有66篇,有效激发了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积极性,其中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的投稿,在副刊的年轻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掌上副刊”互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打造了优质内容,还直接带动了用户下载,增强了活跃度,推动了产品的社交传播,提升了媒体知名度。

    (作者系农村大众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王  月

    注释:

    ①韩长赋:《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学习时报》2018年3月28日。

    ②管新福:《乡土文学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④刘秀平:《特色栏目:报纸副刊的“徽记”》,《青年记者》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