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二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浅谈新媒体时代副刊的发展策略

牛庆国 潘旺利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2 版)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副刊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态势上面临着阅读群体减少、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副刊需利用自身具备的历史沉淀久、文化底蕴强、思想程度深等优势,与新闻相结合、吸收新技术,打造精品品牌。

    关键词:报纸     副刊     新媒体     文化

    传统的报纸被称为“新闻纸”,1897年11 月 24 日,上海《字林沪报》第一份副刊报纸《消闲报》创刊,“新闻纸”从此加入了“文化纸”。不同于新闻版面,副刊主要刊登文艺作品,也记录社会生活、国内外大事。报纸的副刊和新闻相映成趣,记录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它曾经见证过新文化运动中文化精英的辩论、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批判、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大众对我党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赞美。副刊在任何局势下都具有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传播知识、开展文艺批评等多种社会功能。

    副刊作为报纸新闻正版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展现出报纸的时代文化品味,承担着对读者进行精神塑造、文化熏陶和心灵净化的任务。副刊和新闻、文学都有交界,作为报纸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号称报纸的灵魂。一份好的报纸往往会精心打造副刊,一份报纸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往往要借助副刊来实现。

    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兴起,以报纸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式微,文艺副刊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新媒体时代,副刊需要结合新媒体发挥自身的特色,同时也需要精细划分读者群体,策划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定版面。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如何和新闻结合,留住读者,坚守文艺副刊的人文定位,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新媒体环境下副刊的现状

    经济政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文化繁荣,大众文化的兴起导致文学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各类媒体形式抢占流量,对副刊形成夹击之势。

    新媒体的兴起,导致信息资源供大于求,传媒市场迎来了过剩时代。以往,传统媒体自身掌握着稀缺资源,同时又控制了为数不多的传播渠道,资源和渠道的加持使传统媒体具有明显优势。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多样,加上信息资源的廉价,现代传媒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主体的传播格局,传统纸媒的优势不再。

    经济环境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泛娱乐背景下,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图片、视频资讯,副刊面临“没落”的境地。

    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民思想空前活跃,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更多样。《娱乐至死》卷首言“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美国电视和广播对报纸的影响,用来说明现在新媒体语境下副刊面临的困境也一点不过时。

    文化环境影响

    我国有重文传统,读书人皓首穷经,希望能立德、立功、立言,能将自己的思想刊登在书报上影响后世。这是中国读书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报纸副刊为读书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平台,知识分子在报纸副刊上向大众传播文化和价值观,由此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权被精英掌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普通民众也希望能在传媒领域发声。直播平台和各种社交软件兴起,使人们的文化需求趋向娱乐化。一些都市报纸副刊盲目追求这种都市大众文化,造成副刊内容娱乐化,报纸文化品位日常化,报纸副刊由以往精英文化主导的写意风格转向大众文化主导的写实风格。

    但是,有追求的副刊会坚守自己的传统,针对自己的读者群体推出有深度的文艺作品,稳固读者的同时吸引潜在读者。

    其他媒介的影响

    纸媒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电视广播的挑战,但依然和电视等媒体共同占据了传媒领域,原因就在于报纸兼具文化品位和知识属性。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会使纸媒遭受冲击,但不会取代纸媒。夹缝中求生的纸媒反而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为付费阅读和付费知识。

    现阶段报纸副刊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来源于碎片化信息的冲击,知识性的报告和兼具思想的论著并不丰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21年2月3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0.4%。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优点是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但是将这些信息咨询转化成知识或者思想并非易事,报纸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大量信息裹挟下的大众对信息的接受趋于被动,徜徉在信息的海洋中但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更不能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思想。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述,电视产生以后,报纸时代逐渐衰落,电视作为新兴媒体逐渐取代纸媒。波兹曼考察了美国文化是如何被电视的娱乐性改变的,并作出“我们将被自己娱乐至死”的著名论断。波兹曼提到,我们生活在信息海洋之中,每天都徜徉在信息的海洋里,你永远不知道哪些信息有用,如何在信息泛滥的咨询中获得有效信息,但你无法抗拒,你只能如此。 

    新媒体时代副刊的优势

    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报纸拥有自己的阅读群体,报纸的订阅者有阅读情怀,报纸的消费人群是特定知识层次的人群。面临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副刊可以起到留客的作用,就像传统观念认为的“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副刊之所以能起到留住特定读者的作用,就是因为副刊内容具有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深度阅读的体验优势

    新媒体的局限性往往能成为报纸副刊的优势,比如阅读碎片化、海量信息需要检索,精准推送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等问题可以由报纸副刊弥补。报纸副刊以刊登深度报道和知识性的评论为主,这些深度报道和知识性评论由有着丰富经验的作者所写,网络写手无法取代。

    传媒业的历史沉淀

    互联网获取信息以短平快著称,文艺副刊正好相反,在笔者看来,优质的文艺副刊应该是“深”“慢”“曲”。

    “深”指副刊文章能与读者见面,经过了精雕细琢的锤炼,深度报道或是兼具知识性与文采的评论文章,是报纸文化底蕴和厚重历史的体现。

    再来说“慢”,副刊编辑部经常掀起一股股头脑风暴,是编辑部集思广益审稿的反映。一份稿件从责编约稿-编辑-校对-排版再到印刷,都凝结了众多编辑们的心血。

    “曲”体现副刊文章的艺术性,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要有意蕴和情趣,给人以曲径通幽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崛起背景下坚守文艺副刊的原因

    副刊反映时代精神

    报纸副刊仍然是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文汇报发表的小说,还是现代社会各种文艺作品,都能反映社会的精神面貌,社会有多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成熟深刻。

    如果一位学者需要研究某一阶段的社会面貌,那么他永远避不开翻阅这一时段的报纸这一关,最能反映特定时段社会面貌的载体无疑就是这一时段的新闻副刊。

    当下我国社会面貌可谓昂扬向上,涌现出的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都会被载入当下的报纸版面,激励和鼓舞后来者。

    文以载道的传统使然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言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时代虽在变化,传统文化中的“道”仍然是中国文化人遵循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道”有了更丰富的价值内涵——传播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刊载优质的文学作品、鼓励读者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培养积极向善的作家等。

    副刊产品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副刊一直致力于传播催人奋进的文化产品,传播正能量,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副刊塑造品牌

    以甘肃日报《百花》版为例。《百花》版历来都是甘肃日报的品牌栏目,创刊以来培养了一批作家,同时,大量文学爱好者将《百花》版视为精神园地。得益于雄厚专精的编辑风格,《百花》版是深刻严肃的文化副刊,在陇原大地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心目中代表着权威。

    副刊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

    党报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其中副刊的作用尤甚。副刊配合新闻版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每有重大新闻事件,副刊记者和编辑都从不同侧面报道宣传,可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新媒体时代副刊的不足之处

    信息承载量低

    新媒体时代副刊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信息量低。以甘肃日报副刊为例,无论是文学、文化还是文艺,刊文数量明显偏低,每期刊文都是编辑精益求精的成果。但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副刊的活跃度降低,优中选优的稿件势必会使得名家大师的作品经常刊登在报端,普通读者参与感降低。

    内容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全媒体时代下,报纸副刊还一味固守以单一的文学内容为主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读者多元化、趣味化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①当前,报纸副刊的形式并不能充分展现出报纸的风格特色,其刊登的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不能引起泛信息化时代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对内容的选择也变得极其狭窄。地方媒体缺乏创新意识,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导致很多副刊出现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好多报纸纷纷采用扩版的方法应对专刊挤压的问题,为尽量丰富与完善内容,副刊的版面一次次被严重压缩”②。以甘肃日报为例,文艺副刊版面经常被压缩,虽然报纸的版面总数在不断增长,但增加的是专刊和广告的版面,副刊所占版面比例持续下降。

    新媒体时代副刊的发展策略

    与新闻相呼应

    新闻内容总体来说较“硬”,一篇火柴盒大小的版面报道需反映一整个事件,往往不带有记者的主观感受。犀利短小的文笔讲述真实的发生的事件,是一线记者讲究的春秋笔法。但副刊报道偏“软”,常常是个性化的解读或评论,意在解释新闻报道背后的学理原因或者社会意义,带有教育或启示意义,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副刊和新闻相呼应,副刊针对新闻版面出专版,配合新闻宣传。甘肃日报各个副刊版面都推出建党一百周年的专版。如,甘肃日报《百花》版针对扶贫模范赵晓娟推出的报告文学专版,很好地体现了副刊和新闻版面的配合。

    吸收网络优势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已成为新的第四大传播媒介。结合前文所述,纸媒副刊的诸多优势加上网络的优势,将最终形成副刊的优势。副刊的发展需要借助网络在传播速度、内容和互动方面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甘肃日报在媒体融合领域不断创新,已经将报、网、端融合到一起,并且一直探索新形式。甘肃日报的稿件已同步推送每日甘肃网,同时所有内容也推送到新甘肃客户端。

    实施精品战略

    副刊在风云激荡的传媒世界中需坚持不变,不降低品质,也不随波逐流。

    甘肃日报副刊经历历史考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区分出了自己的读者群体,接下来需要的是打造精品副刊,推出优质文化产品,强化版面策划意识,留住读者群。

    媒体技术变革,重新定义了新闻产品的生产和分发,传统媒体时代,读者的品位只能被粗略推测,新兴媒体却能够依靠算法和大数据精准读者的趣味偏好。副刊需要用主流价值引导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生产优质的内容,以内容取胜,和读者互动,会聚大众智慧,提供更多正能量和主旋律内容。

    (作者牛庆国系甘肃日报文艺部主任,潘旺利系甘肃日报文艺部编辑)

    责任编辑:曹雅芳

    注释

    ①王琰:《报网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报业》2018年第21期。

    ②钟临风:《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对策》,《科技风》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