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环境下,报纸副刊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变革创新迫在眉睫。面对读者阅读的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地方主流媒体应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担当使命,为受众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近年来,阳江日报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坚持“四个相结合”的道路,即坚持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与文化专题策划相结合、坚持与作者以及受众的需求相结合、坚持与新媒体平台传播相结合,回应时代召唤。
关键词:报纸副刊 生存环境 变革创新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报纸副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文艺副刊读者阅读心理的变化,对副刊属性的坚守带来巨大冲击。文艺副刊特有的以文化为内涵的表现形式如何突围?近年来,阳江日报和许多传统媒体一道,就文艺副刊创新进行了大胆尝试,收获了一些成果,在此总结经验和做法是坚持“四个相结合”。
坚持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
阳江日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名城建设规划要求,结合阳江作为书画之乡、漆艺之乡、风筝之乡和诗词楹联城市等地方文化特色,对报纸文艺副刊功能架构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出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诸如《半亩书画院》《漠海风》《百花园》等不同栏目,让其成为展现城市特色文化的窗口和群众分享人文精神的平台。比如,报社腾出办公楼四楼,装修成实体的半亩书画院,并在报纸上新开设了“半亩书画院”版面。
2018年8月,阳江日报社半亩书画院开馆,在当地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之名凸显阳江日报本心,为求得更多“活水”,全面展示阳江作为书画之乡的艺术精品,关山月、吕如雄、黄安仁、陈略、谢天赐、陈碧山、岑圣权、张洪亮等名家佳作均收藏其中,常年向市民免费开放交流。报纸“半亩书画院”专版分期分批介绍解读阳江名家的书画精品,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推动群众性文艺创作。版面上的文章附有二维码,链接半亩书画院所藏作品内容,众多璀璨的阳江书画作品随时提供给受众扫码延伸阅读。
阳江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作品《绿色长城》,充分展现了海边居民防风固沙、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奋斗故事。在艺术语言上,该画作融入了油画的表现手法,作品境界恢宏,生动逼真,让读者印象深刻,画作刊出并附以解读后,延伸阅读点击量超过100万。又比如,挖掘一大批阳江漆艺非遗作品在副刊上连续刊登和解读,让文艺副刊感知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好读者。
坚持与文化专题策划相结合
开设《漠阳传媒大讲堂》栏目和同名平台,通过举办常态化活动,将文艺副刊触角延伸到理论性极强的社科文化专题板块,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普及。报社先后邀请范以锦、杨兴锋、丁力、熊育群等一大批新闻社科等领域名家到阳江日报来讲学,并将讲课内容呈现到副刊版面。坚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办好副刊。2018年,报社携手中山大学、省社科联共同举办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学家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座谈会为开端,以至阳江参观戴先生故居活动作收官,缅怀这位漠阳大地走出的杰出学者,对其学术历程和人生足迹进行了梳理。“独钓寒江雪”等几个专版在文艺副刊推出后,受众既明了戴先生丰硕的学术成果,又敬仰他的学人风范。2020年,报社与广东文化研究会合作开展“红色日记”征文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
最近三年,阳江日报文艺副刊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教授的遗著《广东阳江方言研究》进行整理补遗。阳江话被专家学者誉为古汉语遗落的一块活化石,该著作是目前在阳江方言研究上最齐全、最完备的工具书,其内容经整理后配上国际音标。全书最早在阳江日报文艺副刊版面连载,后来在报社支持下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让宝贵的地方方言研究成果得以传世。如此种种努力,倾注了阳江日报人对本土优秀文化传承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更让报纸副刊大放异彩,备受赞誉。
坚持与作者以及受众的需求相结合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报社以培养、挖掘文学新人为己任,在碎片化阅读兴起、诸多报纸文艺副刊频频减版的形势下,阳江日报文艺副刊一如既往地守初心、葆本色,拿出更多资源向作者倾斜。每年与30名作者签署年度写作合约;每年拿出专门经费,由文艺副刊部牵头与市作家协会合作,组织当地作协会员外出采风,面对自媒体给作者带来的冲击,坚持带给本地作者“长路遇故交”般的温暖与欣喜。经过努力,一大批作者作品跳出阳江、走向全省乃至登上全国的刊物。近三年来,阳江日报在全国全省报纸文艺副刊作品年度评比中,一共获得40多个奖项,其中三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在坚持思想性和文学性前提下,文艺副刊坚持走社会化与受众互动之路,追求兼容并蓄、广博丰富、雅俗共赏的品格。坚持每年开展为期一周的读者活动周,向社会开放报社文化场所,让大家参观报社“半亩书画院”和虚拟演播厅,观看报社每年生产的影视作品,了解报纸和新媒体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另外,每年拿出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与基层文化社区开展文化共建。如,2020年与几个县区及村镇开展了诗词楹联书画大赛等,既丰富了版面内容,又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提升,反过来还增加了报社广告招商机会,获得了更多社会合作,利于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与新媒体平台传播相结合
全媒体时代给文艺副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旧两种载体的融合,不应是互相抵触,而是相得益彰,共同参与变革,不断提升作品的传播力。
报社始终把文艺副刊的变革纳入新媒体平台建设中来考虑,让变革带来的温暖与欣喜延伸到网络世界。“用声音读文学作品给你听”的《悦听》微信栏目首先顺势而生。看报纸、听《悦听》,已成为阳江日报的品牌。受众可以听到文豪大家张欣的《围炉夜话》、季羡林的《人生漫谈》,也能看到本土作家梁媛的《晒太阳》、梁宗强的《爆米花》……既能阅读作品,也能通过可视化品味百姓生活。雨薇、蔡德仙等本地作者走进阳江日报的演播室,朗读自己的作品,在线上与大家分享,读者与作者、外语境与内语境的对话自此开启。《悦听》栏目让一批有才华却缺少展示平台的本地文学爱好者走入了大众视野,在聚光灯下成了文化“网红”。
对作者来说,“触网”的文艺副刊既保留了纸媒的老味道,又增添了融媒体的新鲜感。不仅如此,报社进一步深挖作品价值,比如,将本地作者创作的扶贫作品《大山的欢笑》改编为剧本,拍摄成微电影,通过爱奇艺、今日头条、腾讯等平台播放,共计超过百万人次观看。
报社还提供创作资金,每年公开向社会征集优秀新媒体作品。2018年,激荡人心的抗台风抗洪水歌曲《誓要找到你》,就是自媒体作者迅速录制成MV在阳江日报平台推送的,这次尝试捧回了全国创新创意大赛的奖杯。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报社公开征集到好几首抗疫优秀歌曲,对本地文学爱好者来说,获得了全新的参与感。
结 语
在全媒体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传播速率极快,报纸副刊不仅仅是一张轻飘飘的纸,更体现了媒体与受众全方位的互动。面对读者阅读的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地方主流媒体应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担当使命,为受众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这些年来,报社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还有提升空间。例如,精品还不够多,在处理广博与专深、可读与可视的关系上还未完全打开局面等,接下来将用心用情、继续做好探索。
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媒体文艺副刊变革经验,热切迎候百花盛放、春色满园的全媒体文艺副刊时代的来临。
(作者系阳江日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