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实践的不断推进,不少纸媒副刊的编辑记者将“主阵地”逐步转移至微信公众平台,做起了副刊公众号。新的平台需要新的语言表达风格,在融媒体的语境下,副刊应在注重语言规范、展现语言之美的基础上,在表达中融入“草根”元素、合理运用网络语言等,实现语言表达风格的转型。
关键词:《周末刊》 媒体融合 语言之变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作为江苏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全面而深入地推进融媒体改革。
大趋势之下,纸媒副刊的转型在所难免。2020年以来,张家港日报《周末刊》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中,找到了一个媒体融合的突破口——做生活服务类微信公众号“遇见张家港”。
从传统到新兴,从报纸到公众号,纸媒副刊的过渡与转型必须找到着力点,首当其冲是转变新闻语言的表达形式与表达风格。本文试以“遇见张家港”为例,浅要分析融媒体语境下副刊公众号的语言之变。
传统新闻语言的困境
创设于1995年底的张家港日报《周末刊》,和其他纸媒副刊一样,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这套新闻语言的表达体系,既基于文艺副刊彰显城市品位的需求,又立足于受众希望副刊报道有趣、有智、有情、有义,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要求。
在25年的新闻探索与实践中,《周末刊》始终坚持着严谨而不失温情、清新又兼具腔调的语言表达风格,致力于用一份文艺副刊,去展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然而,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纸媒副刊备受冲击,其叙事与表达一度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2019年下半年,《周末刊》从原有的7个版缩减至4个版,2020年以来,又从4个版缩至现在的2个版。《周末刊》的编辑和记者把“阵地”从纸媒端逐渐转移至新媒体端,尝试做生活服务类公众号“遇见张家港”。但在转型之初,就遭遇了不少的困难。
旧的语言体系无法兼容新平台
《周末刊》用词规范、严谨,要求编辑、记者在讲好新闻故事的同时,能够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读者共情。因此,《周末刊》稿件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往往“文艺范儿”十足,给人以格调高雅、气质清新的审美感受。
但在融媒体的实践中,这套语言体系似乎无法与新媒体平台相兼容,“文艺范儿”十足的稿件在公众号频频遇冷,阅读量惨淡,留言互动也寥寥无几。如,《周末刊》记者接手“遇见张家港”之初,采写的《睹物思人,你想起谁了呢?》一文,尽管内容充实,语言表达富于情感张力,但阅读量仅为“1933”,留言数为“0”。究其原因,其实是该篇稿件局限于纸媒副刊传统的语言表达思维,在新媒体平台显得滞重、呆板和陈旧。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向着更快、更广、互动性更强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是,新媒体需要一套更新鲜、更灵活、更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体系。标题合适与否,与点击率直接挂钩,正文生动有趣,能引发共鸣,才能留住“粉丝”。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传统纸媒副刊的语言表达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不那么接地气,无法满足新平台、新受众的阅读需求。
单一的表达形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
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具有共同处理规则的沟通指令,指令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信息洪流排山倒海而来,纷繁多姿的语言样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大众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碎片化。
单一的文字语言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一篇优质的公众号稿件,往往需要图片、短视频等视听语言的加入。这对纸媒副刊的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副刊人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语言风格的转型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副刊人转型做生活服务类公众号仍有先天的优势。《周末刊》与“遇见张家港”对城市格调与生活品质的追求一脉相承,副刊人在采编工作中积累的对生活的感知力与洞察力也有助于为公众号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
当务之急,是如何创新纸媒副刊既有的语言风格,将副刊人做公众号的客观优势发挥至最大化?依托“遇见张家港”微信公众号,《周末刊》的编辑记者初步探索出了这样一条转型的路径。
在“文艺范儿”中注入“草根”元素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将海量信息塞进一部小小的手机,大众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在移动端,“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模式。当下的媒体环境,需要更诙谐、更轻松、更接地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2020年3月23日,“遇见张家港”微信公众号上线了《一方小院,三餐四季,这对神仙夫妻把日子过成了诗!》一文,“文艺范儿”的表达与“草根”元素相结合,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该篇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趋于简洁、朴素、口语化,标题具有悬念,正文语句有亲和力,如“中年人的爱情照样甜”,文末还不忘与读者互动“小伙伴们,你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引发了读者留言讨论。
后台数据显示,该篇推文的阅读量为“1.9万”,“在看”数为“335”,精选留言27条,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个数据,对于一个转型中的县级融媒体公号而言十分可观。
合理运用网络语言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覆盖面更广、受众更年轻。年轻读者在对新媒体内容进行筛选时,往往会首先考虑该篇文章是否“抓人”,是否有趣。在这一层面,传统的新闻语言表达存在明显劣势,与之相反的,网络语言先天就有流行、吸睛、有趣等特质。
利用网络语言的这些特质,可以改善纸媒副刊语言过于古板、规整、阳春白雪的问题,让整体的表达与新媒体平台相契合,更能引发受众共鸣。
比如,在“遇见张家港”2020年8月3日上线的头条推文《点开瘦10斤!》中,作者使用了“flag”(意指“说一句振奋的话,或者立下个要实现的目标”,蕴含某种反转的可能)、“踩雷”(意指“触碰到了雷区”)、“肥宅快乐水”(代指“可乐”)等网络流行语,使得文章的整体基调变得诙谐幽默,表情达意也更简洁高效。
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
对于纸媒副刊的编辑记者而言,融媒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新的媒体形式为编辑记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挑战在于,新的媒体形式也要求编辑记者掌握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技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语言,而延伸至更广义的层面,需学会运用图片和短视频等形式,让受众获得更丰富的视听体验。因此,在运营“遇见张家港”的过程中,副刊人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积极参与摄影与后期制作的相关培训。一段时间后,公众号推文中已图文并茂,实现了语言表达的“动态升级”。
文艺副刊的语言坚守
融媒体浪潮中,纸媒副刊的转型在所难免,当下的媒体环境也呼吁副刊人对语言表达进行大胆创新。今年3月“今日头条”联合新榜发布的《2020年内容创作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创作者数量已超2000万。也就是说,媒体公众号得从数以千万计的“公众号大军”中,闯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
这条生存之路应该怎么走?如果说转变语言风格是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那么,保留住文艺副刊的气质和精神,则是媒体转型的“长久之计”。
正如《周末刊》的创刊“初心”——用一份文艺副刊,去展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品位与格调应当是副刊公众号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副刊人区别于其他自媒体公众号作者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在副刊人转型做公众号的过程中,仍然应当紧扣时代脉搏,守住自身的品位与格调,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品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公众号文章需留住文艺副刊的“精气神”。
当下,“标题党”泛滥,使用违规、低俗网络词汇者大有人在,文章通篇语病者亦不在少数。愈是如此,媒体人愈应当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注重语言规范,保留语言之美,真正留下一些有价值、有品位的新闻内容与产品。
因此,副刊公众号的语言之变,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万变不离其宗。
(作者系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