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二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新媒体时代副刊的形式创新与属性拓展

毕春慧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2 版)

    摘要:新媒体时代来临前,传统副刊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极为稳定的特色,对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冲击过程中,采取媒体融合发展等积极策略,为副刊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场新媒体革命中,副刊不仅外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内在属性也随之呈现拓展态势。这是副刊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其更好地传播当代优秀文化、服务大众精神需求。

    关键词:副刊     新媒体     形式创新     属性拓展     媒体融合

    自1897年诞生至今,副刊在百余年的历史变革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消闲”性质,发展为挖掘、整合、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历史上一度承担着传播思想、开启民智的重任。随着副刊社会使命转变和读者文化需求提高,副刊的基本属性在办刊实践中逐渐延伸,在文化性这一本质属性基础上,发展出批判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等基本属性,使副刊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

    新媒体时代,令副刊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同时也创造了飞跃式发展的机遇。在传统媒体以媒体融合等积极策略应对挑战的同时,副刊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内在属性呈现新的拓展态势:除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之外,还兼具了时效性、贴近性等新闻的基本属性,原本具有的服务性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新媒体时代副刊传播形式的创新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紧跟科技革新步伐,迅速发展壮大。“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对应产生的概念,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崛起,急剧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传统纸媒进行了大规模融合创新,推出报、网、端、微等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以融媒体理念应对时代挑战。作为报纸有机组成部分的副刊,在传播形式上实现了巨大突破: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头条号等新媒介成为副刊的崭新舞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VR等信息载体令副刊面目一新。

    突破版面限制,实现有效扩容。囿于版面大小、数量、色彩等现实因素,报纸的信息量受到一定限制。与此同时,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纸媒面临着广告收入锐减、成本不断增加、订阅数量下滑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减版是各家报社普遍采取的应对策略之一,副刊的版面数量随之缩减。然而,借助融媒体创新,副刊有望突破这一限制,获得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新媒体具有大容量特点,可以弥补副刊版面不足的不利因素,为读者提供更多精彩内容。以广州日报副刊“每日闲情”为例,版面最多为半版。该版经常刊出时效性、趣味性和服务性较强的标题导读,并附有二维码,读者扫码后,便可链接到微信公众号“诗意花城生活圈”的相关文章,为版面有效扩容。潇湘晨报的“湖湘地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版面外的内容,传递了更多信息,充分利用采访资源。比如,潇湘晨报于2021年1月31日利用3个版的规模刊发文章《年味杂货铺》,配发了18幅照片(彩色7幅,黑白11幅),而在其微信公众号2月1日发布的相关推文《小时候让人“上瘾”的杂货铺,如今还在卖些什么》中,却配发了28幅图片(全部为彩色),更加全面地展现主题,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立足文字符号,展开立体传播。传统媒体时代的副刊,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图形图片为辅助,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已持续百年。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趋于可视化、碎片化,深刻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借助众多新媒体平台,副刊运用最新的视听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乃至VR等形式,实现全媒体立体传播效果。例如,新京报的“书评周刊”除电子版外,还注册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平台,大量使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传播手段。

    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副刊补齐短板,与语言文字相得益彰。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其《上海闲话》专栏用上海话书写上海生活。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中,插入了相关文章的朗读音频,令读者对上海话产生生动直观的印象,更方便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方言学习。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诗意花城生活圈”邀请古非遗传承人用粤语讲述地方历史风俗,文章既有视频推送,效果不言而喻。此外,一些副刊微信公众号利用有声读物伴随性强、可填补碎片化时间的特点,在推文中插入文章朗读音频,吸引更多受众。

    广开互动渠道,读者深度参与。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特征,为副刊增强编读互动、办读者满意副刊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首先,副刊在各新媒体平台发布推文、博文、短视频等,读者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后台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编辑可以即时回复。与传统副刊相比,读者的参与性大大增强。其次,副刊编采人员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在线交流,更加方便地沟通约稿、策划活动,拉近与作者、读者的距离。有的副刊还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征集主题视频或图片等,让读者直接参与内容创作。另外,应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哪篇文章更受关注,哪个话题引发热议,哪些栏目点击率高,一目了然。副刊根据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整自身内容乃至办刊方向,是读者对副刊产生影响的一种途径。

    新媒体时代副刊内在属性的拓展

    在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副刊始终突出人文精神,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因报纸具有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特征,副刊的基本属性也随着题材范围的扩大、社会使命的转变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拓展。从诞生起具备的文化性、趣味性,到革命年代被赋予的批判性,再至改革开放后突显的知识性、服务性,副刊的属性并非一成不变。新媒体时代到来后,尤其是进入融媒体时期,副刊的内容和形式均发生重大变化,其内在属性也相应出现进一步拓展的态势。

    独立性。我国第一份正式副刊——隶属于《字林沪报》的《消闲报》诞生于1897年,而“副刊”这一名称却到1925年才正式出现。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从创刊起便设有专门刊发小说、诗歌等内容的副刊版面。该版1921年改出单张时,鲁迅先生认为其随《晨报》附送,为其取名“晨报附刊”,用作报眉,该报总编辑蒲伯英出于书法考虑将版头题写为“晨报副镌”。通俗起见,1925年更名为“晨报副刊”。由此,“副刊”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可见,不管是“附刊”,还是“副刊”,其相对于新闻内容的从属地位显而易见。

    改革开放以来,副刊的领域日益扩大,影响逐渐增强,但仍有不少人将其视为新闻的附庸,作为减版时首先考虑的版面。新媒体时代,副刊在媒体融合浪潮中转换思维,推陈出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拥有独立的粉丝,其中的佼佼者已在所属融媒体矩阵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副刊的独立性在融媒体发展进程中初现端倪。

    时效性。时效性原本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指新闻事实的发生和作为新闻予以报道的时间。对传统副刊来说,大多以周刊形式刊出的专栏专版很难凭借时效性取胜,只能以可预见的节日、纪念日,以及近期热点新闻、话题等作为关注点来组织、编排内容。多种新媒体平台的运用,突破了副刊出版周期的限制,可每日更新,甚至多次更新,令副刊追求时效性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副刊紧跟新闻热点,立足自身定位,为读者推送了大量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的精彩内容。以新京报的“书评周刊”为例,2021年初,郑爽代孕事件、贾浅浅诗歌事件等热点社会新闻发生后,其微信公众号均在第一时间以多角度推送相关内容的深度解读文章,其中《贾浅浅诗歌引发争议:这场舆论风暴是不吐不快还是恶毒的发泄》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在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该公众号在疫情各个节点及时发声,解读相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广度、深度与时效性兼备。

    贴近性。贴近性,也称接近性,也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指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受众生活现实及其思想感情的远近距离。随着融媒体转型不断深入,贴近性已经成为副刊的一个重要属性。副刊的贴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域上的贴近性,通过介绍读者身边的建筑、街路及相关历史,发掘和传播区域性历史文化,如北京青年报公众号“北青天天副刊”推文《牛年,说说北京的“牛”地儿》中,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唤起人们的求知欲;二是文化上的贴近性,基于同一文化背景的文章内容,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关注,比如湖南日报副刊公众号“新湘江”推出的“湖湘自然笔记·我们的24节气物候记”系列,以传统24节气文化为依托,吸引读者广泛参与拍摄活动;三是生活上的贴近性,从日常生活细节处展开,读者可以通过熟悉的场景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如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公众号推文《人与猫,一个很有趣的国际文化现象》,以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宠物现象为出发点,引起读者好奇;四是情感上的贴近性,从读者情感需求出发,推送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新民晚报“夜光杯”公众号在2021年春节很多人因疫情不能回家情况下,推送文章《年货寄相思》,唤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五是语言上的贴近性,新媒体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也改变了语言表达方式,简洁形象、生动有趣、不拘一格的网络语言为副刊增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令读者倍感亲切,如潇湘晨报公众号“湖湘地理”一篇介绍长沙街巷文化的推文,标题为《叫了这么多年,长沙衣铺街无裁衣人,铜铺街也没铜匠》,新奇有趣,引人入胜。

    服务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已经把服务性列为副刊的基本属性之一,主要指广义副刊概念下的专刊和文艺副刊为读者提供刊登作品平台、满足审美需要。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经历媒体融合的副刊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能够切实为读者提供很多文化领域的服务。

    副刊的服务性首先体现在能够及时提供读者需要的文化艺术类信息。近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观看电影、话剧,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副刊在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大量相关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北京日报副刊公众号在牛年春节前夕推送文章《古今中外“牛”作汇聚,春节来中国美术馆品耕耘之美》,不仅介绍了“中国美术馆2021新年大展”的主要看点,还详细介绍了开闭馆时间和预约方式。木棉花开时节,广州日报公众号“诗意花城生活圈”推送了一篇名为《美!广州这棵350多岁的“木棉王”惊艳全城》的文章,不仅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木棉王”的美丽,还介绍了全城适合赏花的地点,以及木棉花的药用价值、食用方法,特别指出了不宜捡拾路边落花的原因,其服务性可谓面面俱到。“诗意花城生活圈”的“好课精选”代表了副刊服务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读者提供系统而实用的学习机会,厨艺、表演、摄影、瑜伽……不断丰富的免费课程为读者提供多样化选择。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推出“周末读诗”系列,伴随读者领略诗词文化的魅力,并联系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传递一份人文关怀。如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等推出会员制,组织各类高品质文化活动,提供有偿服务,也是新媒体时代副刊增强服务性的有益尝试。

    新媒体时代副刊融媒体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有大量报纸副刊进军新媒体,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抢抓机遇,开创了很多成功模式,值得学习借鉴。然而,目前整个副刊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仍有不少副刊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状态,未能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弥补自身短板,争取新的发展机会。有的副刊虽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但发布内容仅局限于将版面刊发文章简单地电子化,未能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未能形成符合自身性质的特色、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副刊的融媒体改革相较于新闻报道深度融合仍算是新事物,大量副刊从业人员在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中固守传统编辑思维,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工作要求。因此,副刊从业者应尽快转变思维、转换角色、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以适应融媒体运行的策划及采编工作需要。

    副刊虽然已经在融媒体领域开疆拓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除以上两点外,副刊如能更加充分挖掘自身社会资源,发挥积累百年的文化优势,结合当前竞争环境与受众需求进行大胆创新,一定能在这一历史转型期大有作为。

    结  语

    新媒体的兴起,引发了传播领域的一次巨大变革,开启了副刊史上一段重要的转型期。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范畴和属性也在发展变革中不断延伸拓展。新媒体时代,副刊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进行融媒体改革,其外在形式与内在属性均有所延伸,这是副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随着副刊改革不断深入,这些变化会愈加明显。

    (作者系长春日报副刊部记者)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