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肩负着传播知识、陶冶心灵、提升文化品位的使命。天津日报“大讲堂”专版精心设计版式,引导阅读持续性;提升内容品质,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优化丰富主题,满足不同层面需求,提升高品质平面媒体传播力。
关键词:平面媒体 高品质 传播力度
天津日报“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旨在就广大读者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刻透彻地解读,提供提升个人素质、文化品位、汲取精神滋养的载体。专版推出后,承蒙读者和业内各界人士的厚爱,获得了很多褒奖。发展至今,“大讲堂”在纷乱繁杂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坚守文化品位的初心,在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过程中,始终秉持思想的深度和纯粹。通过调整版面形式、内容等,对于提升平面媒体传播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精心设计版式,引导阅读持续性
在快节奏生活方式下,整篇版面采用纯文字样式会显得相当沉闷,无法有效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继而会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在“大讲堂”的版面设计中,编辑们更多地通过构思和布局来实现版面的美观和简洁,以保证读者的阅读持续性。例如:
在版面上方放置演讲嘉宾的照片并进行相应修饰,达到平衡版面的效果,并在形式上增加了一定美感。另一方面,对于演讲嘉宾而言,这样的排版方式对其自身形象起到一定传播效果,有助于提升知名度。
围绕主题对演讲题目的排版进行构思和设计,将美观和主题相结合,促使读者的阅读更加投入。如,2019年9月30日“大讲堂”题目为《领袖的初心与共和国70年》,题目形式设计紧扣主题,以中国红为基础背景色调,将“70”设计成抢眼的金黄色字样,寓意70年来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美化版面同时深刻、巧妙地突出了演讲主题。
将大篇幅文字分成几部分,对各部分总结出一个小标题。对这些小标题的字体字样进行构思设计,在周围添加一些简洁美观的小图案,从而有效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致。将整个版面的布局和设计做到简洁、精致和美观,有效促进了读者的持续阅读。
在文章中加设《珠玑妙语》栏目,提炼演讲中的精彩话语放在醒目的位置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上述版中,对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教授的演讲进行提炼,呈现出领袖的“初心之谈”,让读者能快速抓取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萌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渴望。
2018年4月9日“大讲堂”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对版面形式的精心设计展露无遗。首先是对于字体的设计,各个小标题和提要的背景介绍中均使用了隶书字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定历史代入感;其次是整个版面用色以灰色调为主,如标题的底纹和主讲人的照片背景,版面简洁、古朴,同时将提要背景的颜色设置为偏古铜色,用色与主题达到很好的契合效果;最后是板块和小图标的设计,每个小板块的边框均采用“中国结”元素的线条设计,形式上起到美观的效果,内涵上“中国结”的欢庆、祝福寓意正和贞观之治的繁荣相贴合。类似地,“嘉宾档案”的红色印章形式美观,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呈现效果。
提升内容品质,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
在提升平面媒体传播力的过程中,文章内容的品质和影响力是关键所在。“大讲堂”在演讲嘉宾、内容定位、趣味性、实效性等层面进行了深思熟虑,努力提高内容品质,以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真正满足广大读者提高品鉴能力、提升文化品位的精神需求。例如,在演讲嘉宾方面,编辑们诚邀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及精英人士,通过他们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厚的知识储备、深刻的思想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在重要时间节点为读者带来权威、透彻、通俗的解读。
2019年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大讲堂”为读者带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主题为《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的精彩演讲,跟大家畅谈读书这个话题,围绕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如何选择经典书目等问题进行多角度地解析,巧妙将科学阅读理念播撒给读者,激发、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9年6月24日“大讲堂”特邀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进行了《学用之道——毛泽东书山路上的风景》的主题演讲,通过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的例子阐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让读者融入其中并提升认同感,强化说服力。
2018年8月6日“大讲堂”刊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刚主讲的《〈资治通鉴〉与治国得失》。文章先是从《资治通鉴》的作者、背景及历史经验等方面做了介绍和解读,让读者对其有一定的感受认知并引发一些思考。从“人才问题”“决策问题”“谏官制度”三个方面将《资治通鉴》的丰富内容、深邃思想及精神内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并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体系相结合,让读者有所共鸣和思考,对读者认识传统文化、借鉴历史经验、汲取有益养分发挥积极作用。
优化丰富主题,满足不同层面需求
“大讲堂”的编辑们全面考虑了演讲内容的广度与丰富性,面对不同读者群、针对不同需求设立了相应主题内容,有贯通古今精神层面的智慧交流;有对当今社会热点的独到见解;有科学技术层面的讲解;有新时代发展前瞻的探究;有以现实生活为主轴更“接地气”的畅谈。
2017年4月24日“大讲堂”刊登了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教授杨义先的演讲《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御》。在“大数据及大数据挖掘”部分,杨教授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读者真正了解到所处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和特点;在“安全、黑客与代码”部分,对信息网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度分析,有效增强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在“风险防御建议”部分,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人们在复杂的网络世界维护自身信息安全大有裨益。
2019年3月25日“大讲堂”刊登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龙晓添的《顺时调和 风土相宜——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习俗》主题演讲,根据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进行多层面的养生讲解。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获得明显提升,对养生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此次演讲从“应季饮食 顺时养生”“五行五脏五味 以时调和”“风土相移 食俗相异”三个方面进行了养生规律的科学解读并给出建议,满足了读者需求。在当今越来越关注健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内容无疑能更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持续关注,对“大讲堂”的传播力具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作用。
结 语
由此可见,提升高品质传统平面媒体的传播力,需要结合精心的版式设计和深入浅出的内容,让演讲嘉宾用渊博的知识、充实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奉送一道道精神大餐,让读者全情投入其中并获得教益,进而在提升传统平面媒体传播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阅读品位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天津日报文化专副刊中心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