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报纸副刊论文优秀作品专辑 二等奖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姜春勇 吴国红 兰世秋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2 版)

    摘要:成渝古驿道作为古代连接成渝两地的经济文化大通道,见证了巴蜀文化交流以及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站在区域发展视角重走古驿道,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发现古驿道的当代价值,借助强有力的学术力量、全媒体传播渠道以及相关延伸活动,有效增强报道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成渝古驿道     全媒体     “四力”

    2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双城交往翻开新的篇章,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人文交流要先行。2020年7月,重庆日报推出“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以下简称“重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旨在挖掘历史文脉,传承巴蜀文化,展示古道沿线变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人文认同,激发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承担此次采访的重庆日报特别报道组,沿成渝古驿道线路,历时月余,行程千里,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史料、走访专家和当地群众,探寻古驿道蕴含的巴蜀人文密码,讲述川渝交往的精彩故事,展现古驿道沿途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故事。

    从2020年7月6日至7月21日,重庆日报共刊发13个整版的报道,推出海报、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40件,在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今日头条、抖音、微视、快手等平台刊播,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让成渝古驿道这个昔日小众的学术课题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门话题。对于活化利用成渝古驿道,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重走成渝古驿道的缘由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自古一家,人缘相亲。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主流媒体更应秉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此,重庆日报携手四川日报开展“重走”报道,以优秀传统文化泽润乡土,绘就成渝交往新篇章。

    为何此次“重走”活动会选择成渝古驿道?

    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该路东起重庆朝天驿、西至成都锦官驿,全长逾千里,是古代重庆到成都陆路的必由之路。沿途经过如今重庆的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通往四川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龙泉驿,最后到达成都。

    这是古代串联成渝两地的经济文化大通道,是巴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史实和动人故事,有着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是一条促进巴蜀地区繁荣的经济大通道,古驿道沿途市镇是古代巴蜀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当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连接点、桥头堡、先行区;这是一条蕴含巴蜀人文交融密码的大动脉,当大江大河的山城遇上沃野千里的平原,成渝古驿道担负起人文大交流桥梁的作用;这还是一条彰显巴蜀儿女不屈斗争精神的奋斗之路。近代以来,成渝古驿道见证了辛亥革命的滥觞、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川渝组织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留下众多革命遗迹。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重走这条千年古驿道,意义非凡。

    重新发掘古驿道的当代价值

    在此次“重走”全媒体大型采访报道中,报道组不只充当了一个记录者的角色,还自觉地充当了城市文化的发掘者、创造者,将一个小众的学术课题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话题,同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相契合。

    重庆日报特别报道组沿成渝古驿道线路,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史料、梳理文脉、走访专家和当地群众,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见证辉煌,让受众在古道风韵中体味乡愁,在古今对比中触摸沧桑、感悟变革。

    报道组用生动鲜活的报道讲述时代镌刻下的成渝两地交往历史,让今天的人们通过新闻产品即可感受到古驿道沿线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在《古渝雄关 山色今朝画巨然》中,记者对成渝古驿道的起点——朝天古驿站进行了探寻;在《西出二郎关 山上葱茏 山下繁华》中,记者对昔日军事要塞、如今的生态屏障二郎关进行了实地采访;在《隆昌古驿道上的牌坊奇观》中,13座牌坊曾经的传奇、如今的风貌在记者描述中跃然纸上。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认为,“重走”报道中的许多话题,对于学者来讲,多年精研,束之高阁;对于市民,常走古驿道,但无动于衷。此次报道把学界的成果公之于世,并深究于报,让市民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感受其独特之处。这场采访活动,使这段历史能重回公众视野,重温先辈初心。

    报道组在挖掘历史同时,更观照当下,对古驿道沿途的新变化进行了采访报道,契合了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乐章。比如,在《最险处在老关口 来凤驿上车马喧》中写道,近年来璧山区在挖掘古道文化方面动作不断,预计于2020年底开园的古道湾公园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璧山区大公园、大森林、大景区、大水系建设的重点项目,古道湾公园南北向全长约3公里,规划占地面积约1200亩,将深度挖掘古道文化的历史文脉,讲好古驿道上的璧山故事,充分尊重原始地貌,通过各节点场景的还原包装,再现昔日璧山古驿道的风采。

    依托学术力量讲好古道故事

    此次报道涉及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内容。因此策划之初,重庆日报邀请了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是在重庆市地方史资料组基础上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也是研究重庆地方历史最重要的学术团体;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两家学术单位的加盟,令整组报道更为精准严谨。

    采访启动之初,报道组分别到两家学术单位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采访过程中,也有重庆自然博物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专家随行,为此次“重走”提供了学术力量支撑。

    策划之初,此次“重走”就已确定将以全媒体形式展现报道成果,以更新颖、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和表达内容,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为此,重庆日报不仅在报纸上专门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来刊登成渝古驿道新老照片的对比——《成渝古驿道旧时光与新景象》,还针对每一期报纸版面的内容进行二次、三次再创作,推出海报、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

    整组报道,除了刊登13个整版的报纸版面外,还推出了40件融媒体产品,在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今日头条、抖音、微视、快手等平台刊播,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其中,专门为微信朋友圈制作的15秒短视频产生了“刷屏”现象,在朋友圈中引发了“古道热”。

    采访团队不断提升“四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20年7月开展的“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系列报道,是重庆日报推出的第六次“重走”。近年来,重庆日报牢记党报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先后推出了以“重走”为标识和特色的系列报道。通过开展“重走”系列报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巴渝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之成为一次次践行“走转改”、提升“四力”的实际行动,成为重庆日报文化报道的品牌。

    从策划到实施,此次“重走”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记者在重庆段采访时,正值热浪滚滚的时节;出发去成都段采访时,又遭遇暴雨。此次“重走”期间,烈日与暴雨交替,这对采访是严峻的考验。

    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古驿道处于无人保护、散落在荒郊野外的情况,驿道的艰险,也给采访造成很大困扰。在璧山段采访时,记者徒步来到因险峻地势而被称为“重庆第一关”的老关口。这里四处都是一人多高的杂草,雨天路滑加上道路曲折,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都跌了好几跤,腿上和手上更是被杂草划破。在烈日下徒步数小时寻点、采访,在湿滑的山路上拍摄、忍受蚊虫叮咬、脚底磨出水泡……这样的情况在每个记者身上都能找到。记者们也在这样的“重走”中加深了对报道主题的认识,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报道影响力持续发酵

    报道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一时间,“古驿道”成为文化热词。为进一步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为巴蜀文旅走廊的建设建言献策,2020年8月8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举行“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全媒体采访活动暨川渝携手打造巴蜀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著名高校,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专业场馆的专家教授、旅游学者、行业精英、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驿道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包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等,聚智聚力,共绘成渝发展新篇。

    这场“重走”报道的延伸活动,令报道影响力持续发酵。在古驿道保护利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可以深入开展学术研究的新课题,助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研讨会上,成渝两地文化企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接下来,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将把成渝古驿道的保护纳入重庆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中,着力开展一次文旅资源的专项梳理、编制一个成渝古驿道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一张文化旅游资源地图、实施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形成一批价值解读成果、活化一批重点文化遗产。此次“重走”报道结出的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重走”的品牌影响力将愈加闪亮。

    重走成渝古驿道,既是对千百年来成渝双城往来的回顾,也是在为今天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寻找历史依据,更是对成渝文旅资源的一次再认识和再体验,对推动两地正在打造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这组报道,追寻历史、记录奋斗、见证辉煌、共谋发展,意义非凡。这是一次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走”,是一次推动宣传文化工作守正创新的新实践,更是一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新探索。

    (作者姜春勇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吴国红系重庆日报社文旅副刊部主任,高级编辑;兰世秋系重庆日报社文旅副刊部副主任,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