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文化文艺报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利用“科技+传媒”优势,深耕巴蜀本土文化,不断创新文化报道、文化活动新亮点,目前,“策划+IP+活动”已经是封面新闻做强文化传播的三驾马车。
关键词:文化文艺报道 文化IP 文化活动 传播矩阵
新时代文化文艺报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要充分研究互联网传播规律,细致分析用户心理与兴趣,更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进一步提升文化文艺报道的影响力。为自觉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高度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科技+传媒”优势,深耕巴蜀本土文化,不断创新文化报道、挖掘文化活动新亮点,推出“点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网络互动报道、《宽窄巷》《当代书评》文艺副刊、《战疫史志》《成渝双城志》《后浪1921——党史百年百篇》等学术专栏,开展“名人大讲堂”“封面开讲了”等文化活动。目前,“策划+IP+活动”已经是封面新闻做强文化传播的三驾马车。
寻找高地优势,让传统融入当下
文化文艺报道应当与时俱进,让传统融入当下。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携手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川渝约定,“以城市历史文化、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长江生态文化等为重点,创新打造一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在此契机下,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的“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采访活动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四川文旅新地标”的全新升级,更是切中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四川和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题中要义。
用策划点亮文旅振兴。推出报道策划包含寻找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成渝十大文旅领军人物、成渝潮流新地标等选题策划,文旅新地标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魅力。“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报道旨在通过升级成渝文旅新地标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成渝两地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报道策划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项目架构图,设计主线、分支,逻辑结构清晰简洁、信息含量高,有效组织文图采编、视频制作、产品运营团队,让成员都能够快速读图、理解策划、同步推进。
通过战略合作助推文旅融合。文旅融合需要深研政策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形成高地优势。“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报道于2020年7月20日启动,报道一经推出,#成渝文旅新地标#便成为微博热词。其中,微博话题#成渝文旅新地标#阅读量548.9万,抖音、快手播放量共计30.5万,客户端专题阅读量98万,全网点击量近680万。《“我都是吆不到台”最适合说唱的川渝音乐布局出圈》《川博牵手三峡博物馆“组团出道”》《为了600岁的故宫 成渝80多年前合伙干了件大事!》等深度稿件出炉。此外,“互动|寻找成渝之间隐秘的角落”“三千年烟火成都联手魔幻8D重庆,邀你Pick成渝百景,送新地标C位出道”等活动吸引大量年轻受众。“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大型报道对建设巴蜀城市记忆文旅资源库,研发独具巴蜀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塑造巴蜀文化品牌,提升巴蜀文化形象,丰富巴蜀旅游文化内涵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打造文化IP,求变与坚守都要有
除了精心的策划,在打造自身文化IP方面,传媒也应有所作为。“名人大讲堂”活动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其定位为普及性、大众化、浸入式的知识讲坛,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体系。讲坛以“名家讲名人”专题讲座形式,2019年以来已先后邀请12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家等组成第一批历史名人“讲师团”,扩大传播影响力。该活动吸引8000余人直接参与,1500余万人在线观看直播。这个IP在2020年遇到了提档升级的必然要求: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不像第一批那么家喻户晓,如何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内涵更深入人心、在传播上怎么增加优质内容的成色?
扩大外延,观众不降反升。文化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播。2020年,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精心策划,扩大外延,于2020年5月举办了第二季讲坛,对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进行了解读,演讲内容扩大到古蜀文明以及中医药学领域。
着眼于防疫要求,讲坛将现场观众人数从200人降至80人,但线上观众人数直线上升。同时,开拓新的发布渠道,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凤凰、新浪、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手机百度等平台进行全网推送,吸引了大批用户,四川省广电网络对每期讲座进行了点播,讲座的精剪视频登上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名师路线,加强高能内容建设。尽管筹备经费收缩,但名师路线仍需坚守,而且要进一步强调。5月18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直播,全网共计139.4万人次观看。6月22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直播,全网观看量共计104.4万人次观看。7月1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直播,全网共计132万人次观看。
国内文化名家学者“组团”出击,彰显了专业性强、观点新、内容出彩的特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四川历史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播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气质风范。
后疫情时代,将文化活动搬上云端
封面新闻原创活动“封面开讲了”自2019年5月推出后,逐渐成长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品牌。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讲述《影像中的文化与历史》,网络直播全网观看量共计95.5万。作家阿来以杜甫的诗歌作品为线索,讲述杜甫的命运历程。于丹教授以苏东坡的诗词为原料,品读“人间有味是清欢”,全网共计107.9万人次观看直播。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封面开讲了”采用线上空中“云讲座”形式,继续为用户带来文化盛宴。
有互动才是融合。从社群营销入手,通过封面新闻APP的青蕉社区,组织观影团、观剧团、赏乐团、读友会、学习团等福利群,覆盖人群上万,发布福利上百场,总阅读量超过200万。通过共同兴趣精准聚合受众,让福利群成为“封面开讲了”的主力互动对象。2020年首期“封面开讲了|《哪吒》配音导演陈浩:努力只是基础”直播,全网阅读量超过120万,在抖音等平台同步推广。
做强联名款。“封面开讲了”需要打开思路与业界融合,打造联名款成为突破的关键点。2020年,该项目与四川省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爱读I DO周末阅读分享会”,同步线上线下,在封面新闻APP全程视频直播,目前已经举行了16场。《女作家根据真实扶贫经历创作小说 关注残障少年群体》《〈中国诗词大会〉擂主夏昆空中授课教你用诗词点亮作文》《想知道清末川盐的秘密?来听王嘉陵讲述〈四川南阆盐务图说〉》《川博文物修复员,也是熊猫圈的红人画手 空中揭秘国宝小秘密!》《别丧了!‘有话好好说’才更牛云上‘治愈好声音’别错过》《‘山海经’之后,又来了‘变形金刚’!‘封面开讲了’云讲座精彩不断档》《有古典灵魂的川妹子讲〈山海经〉童话》等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联名款拓宽了思路,通过多平台互动,让品牌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延伸。
“封面开讲了”还与阿里巴巴“经典诵读”合作,并在活动中增加互动环节,通过评论和现场抽奖,让读者踊跃参加,收到很好的反响。
活用全媒手段。利用年度大型节点,放大传播级数。在2020年世界读书日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封面开讲了——名人堂·2019年度人文榜”颁奖典礼作为由四川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书香天府·全民阅读”重头活动之一成功举行。现场公布了名人堂·2019年度十大图书、年度十大非虚构图书、年度十大诗集、年度十大诗人、年度十大作家等获奖名单。多位实力派作家、诗人领取属于他们的荣誉,分享了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写作心得。
同时,封面新闻客户端搭建“阅读日”专题,在青蕉社区开设活动专区,用户可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视频等。H5《测试你最适合读什么书》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开设《领读人书单》《店长书单》两个专栏,采访19位名家领读人,约请70多位实体书店店长提供书单。此次读书日活动共设计了26张海报,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传播。阅读日的云上发布呈现出多维度互融的良好态势。
让文化文艺服务当下,让传统文化“聚”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既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给养,又能助推升级文化软实力、品牌驱动力。借助封面新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8000万用户的传播矩阵,办好自主平台、用好商业平台,形成文化文艺报道的多平台传播、多版本适配、多项活动轮动展开、多层次传播手段并用,体现文化报道的“科技+传媒”优势和特色。
(作者系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泛文化和娱乐部总监)
责任编辑:郭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