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07年 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章

《 中国经济周刊 》(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口述者:李君如

  1947年生于上海。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等职。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多次主持完成中央委托的重大课题调研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高瞻远瞩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为这一理论为解决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课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难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样两大历史性课题。1949年人民革命的胜利,解决了第一个历史性课题。1978年开始的新的革命,在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为解决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开辟了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复杂问题,包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矛盾,包括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与社会分层加剧、社会问题增多的矛盾,包括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不断加大的矛盾,等等。我国经济社会在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有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指出了解决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课题的努力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创新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中的科学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把“发展”这一非意识形态问题与“社会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问题联系起来?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

  如前所说,“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解决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包括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同时,实践还告诉我们,要解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个历史性课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三个重大问题:一是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之后,还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在“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党,怎么样实现从传统的“革命党”到现代执政党的转型,也就是要搞清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是在道路的选择和党的转型过程中,在决定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发展中国的过程中,还要确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也就是要搞清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重大问题,是互相联系的。比如发展问题,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硬道理”,也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同时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这三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直接解决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解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而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全部观点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展开的。正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这样的背景、任务和主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把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而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但是,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大难题,即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了;同时,这种情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即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这些特点,正是我们要创造的新型发展方式的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关键。现在,我们尤其要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背后都有一定的思想和利益的驱使。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与转变思想观念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认真地把解放思想这篇大文章做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