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 中国经济周刊 》(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石油会战始于1960年。由于石油工业是唯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单位,大庆油田的发现振奋人心。建设大庆油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涌现了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铁人”王进喜,其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传遍全国。在共和国历史上,“工业学大庆”运动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文革期间达到高潮,但相当多的“工业学大庆”都流于形式,不讲科学,生搬硬套,反而造成了损失。

  口述者:许万明

  “铁人”王进喜的徒弟,1941年生,是王进喜从玉门油矿带往大庆的37位钻井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我的师傅“王铁人”与大庆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之初,到底有多难——连久经沙场的“将军部长”余秋里都感慨:“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要比预料的多得多。”

  大庆石油大会战始于1960年,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到了最严重的时期,甘肃是重灾区。我的师傅王进喜回家告诉老母亲说要去参加松辽会战,母亲担心地问,你走了,全家9口人可怎么吃饭啊。王进喜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告诉母亲说,这次会战是一场大仗,关系到国家命运,非同小可。母亲点头。就这样,师傅带着我们出发了。

  住了6年地窨子

  我们拉到大庆的这支队伍当时叫1259队,王进喜是队长,全队包括两名炊事员在内共37人。1960年3月下旬,我们第一批32人从玉门东站出发,坐火车先到兰州,再到北京,最后抵达黑龙江省安达县(当时尚没有大庆这个地名)。

  来大庆前,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只知道这里发现了石油,全国石油战线的精兵强将都来了。来之后,分配给我们的是“萨55井”,这口井就是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之前打的井都是勘探井。

  刚来的时候,钻井设备和我们的行李还在运往大庆的路上,无法开工。我们也没有住处,就都住在马棚里,3月份的大庆很冷啊,我们晚上睡觉铺的盖的都是牲口草。

  其实,来之前我们也听说了这里的困难,但是当时心里想,总该有房子住吧,可是到这一看啥也没有,心里感觉拔凉拔凉的。

  之后,我们问清井位在哪儿,就几个人连走带问地去找了,由于只知道马家窑这个地名,又没路没车,我们一路溜着冰过去,找了3个多小时才找到插着一面小红旗的井位。

  在井位周边,住着20几户老百姓,我们就和老百姓商量能不能住在老百姓家,就这样,我们一部分人住在了油井附近的老百姓家中,另一部分人住在马棚里等设备。

  我和七八个工友住的那户人家有南北两个大通炕,房东一家老公公儿子儿媳孙子睡一个大炕,我们睡在另外一个大炕上,两个炕之间拉个布帘子隔开。

  后来,虽然我们有了泥坯房住,但冬天零下40多度啊,我们只能在房中生个土炉子,再接上一根10多米长的输油管导热取暖,工友们晚上就睡在管子的两侧。由于没有足够的柴禾,我们只能烧原油。那原油烟大啊,早上起来,我们所有人的脸都被熏黑了,就看见两只眼睛咕噜咕噜在动,所以有人见到我们的模样,都叫我们“油鬼子”呢。

  我们也住过帐篷,一顶帐篷里住几十个人。夏季,晴天又闷又热,雨天又湿又潮,蚊子还特别多。我记得有一天晚上,雨下得特别大,等大家天亮醒来,才发现帐篷里已灌进一尺多深的水。有个职工开玩笑地说,这下可好了,不用出门就可以洗澡了。

  冬天,帐篷里冷得无法住人,我们就在地下挖个坑,上面横些木头,再铺上草,培上土,这就叫地窨子。地窨子没有窗户黑洞洞的,30多人住在一个地窨子里,空气混浊,但那也比挨冻强多了。这地窨子我们一住就是6年。

  咱不是来做客来了

  大庆会战之初,我们不仅没有房子住,吃的东西也就是苞米面糊糊、窝头和酸菜。我是西北人,以前都吃白面馒头和米饭,根本不知道窝头是啥玩意,也吃不惯。师傅就和我们说,一进东北就是来吃苦的,咱不是来做客来了,而是回家来了,家里有啥就要吃啥,不能把自己当客人。我们来就是多打井,多出油,给我们的国家多增光。

  当时我们的伙食标准是“五两保三餐”的伙食标准,由于经常吃不饱,很多工人连饿带累,身上都浮肿了。一次,我们队的工友马万福在野地里发现一种草,草根像小地瓜,白白的,很脆。马万福对我们说,那是东北人参,好吃,我们班的7个人就都吃了这种“小地瓜”,结果全中毒了。我吃的少,在医院躺了两天回来了,马万福吃的多,一直住了一周的医院。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吃的是“狼毒草”的根。当时可急坏了师傅,我们队共分4个班,每天4个班倒着干活,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一下躺下了一个班。

  那时我只有十八九岁,窝头吃饱就有劲了,但是后来重灾区跑来的一万多名家属,粮食户口都没落上,我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有的工人饿得头昏眼花,没了力气,就偷偷地溜进“自由市场”买土豆。师傅见状,就派两个钻工去买上一袋土豆,说:“放在队里谁吃谁花钱,省着大伙儿跑腿。”

  但是这两个钻工好久不归,师傅派人去找才知道,他俩被市场管理所给扣住了。那时候,国内粮食紧缺,粮、肉、油、土豆禁止自由买卖。如果被抓住,买卖双方会被拘留,罪名是“投机倒把”。这俩钻工买的那袋土豆少说也有50多公斤,不知是从多少个卖主那儿凑来的。师傅知道他们被拘后,亲自去说情:“我留下,让两个钻工回去干活儿,生产不能耽误。”

  这事后来惊动了大庆会战指挥部副指挥张文彬,师傅才被放回来。

  为了多弄点吃的,我们还会去地里捡红萝卜和白菜的叶子,有一次我在地里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一掏全都是黄豆,就因为我掏回去了3斤多黄豆,还受到了师傅的表扬,煮出来的黄豆水也让大伙的腿消了肿。不过冬天就没办法了。

  那时我们就靠精神头支着

  师傅带着我们来到大庆,就盼着早日开钻。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车站打听钻机什么时候到,并且安排人平井场,做好打井的准备工作。自己则到处访问看守探井的工人,了解地层情况。

  后来钻机终于到了,但是我们没有吊车,拖拉机也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怎么从火车上卸下来?又怎么安装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傅让全队集合,先是问从部队出来的队员孙永臣,战场上遇到困难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等。孙永臣回答,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师傅于是说,“有要上,没有也要上。”(其实当时师傅说的是有吊车要上,没有吊车也要上,就是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师傅接着说:“没有吊车,咱们有‘宝贝’,照样干!”有人就问:“啥宝贝?”师傅说:“大活人!天大的困难也要上,退下来算个啥呀!”也有人说:“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总之要上,绝不能让钻机在车站呆着。”

  说干就干,我们30多人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硬是人拉肩扛地把钻机、柴油机卸下火车,把变速箱、滚筒等设备一件一件拉上钻台。此后我们又用了三天时间,同样人拉肩扛地把30多米高的钻井机树在了萨55井场上。就这样,师傅带着我们创造了来到大庆后的第一个奇迹。

  井架子安装起来后,就要组织开钻,而第二个困难就是输水管线没有安装好,不能开钻。师傅就说,“许万明,你想想我们开钻没有水怎么办呢?”我就提出来说我们可以端水开钻。我旁边的姜如学说,“你许万明看到哪个国家有端水开钻的?!”师傅反驳说,“小鬼(他那个时候叫我小鬼),就我们国家来实现这个,就我们来端,行不行?”我说“行”。

  于是,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师傅带着我们1205队的37名队员,加上闻讯赶来帮忙的老乡、机关干部等百十号人,用脸盆、水桶备齐了开钻用的六十方水。

  1960年的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我们队在打一口井时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那口井的出油位置在1100米处,可钻到700多米时,钻井就被冻住了,我们将钻头的位置提上一段距离,然后重新往下钻,可提多高,卡多高,根本钻不下去,钻头最后被卡在400米的位置。钻头钻不下去,我们就在钻井旁哭,如此恶劣的环境,已经无法继续钻井。当时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看到这一幕,决定“停工”,说“把我们这些小伙子冻死了还打不打井了?”整个油田全部停止钻井,进行冬训。冬训主要是学两论、开会、学技术。

  师傅对“两论”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是压倒一切的困难。我们那时候,就是靠着这股精神头支着呢。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打的第一口井出油的情景。这油真是不得了啊,原来我们在甘肃玉门打井,出油是老半天才出一点;而在大庆的第一口井是往外喷油,一看就是大油田,我们太高兴了。

  打完第一口井,“铁人”称号

  就传开了

  因为一开始对大庆的地质条件不熟悉,作为队长的师傅打井时不敢离开,随时观察钻井的进度,为以后钻井积累经验。他晚上睡值班房,白天困了就在钻井旁打个盹,5天5夜没有回住处。这期间,房东赵大娘做了白面馒头来看大家。见到师傅,赵大娘说,饭可以往上送,觉不能不睡啊,你这队长真是铁人啊,5天5夜不回家。王进喜说“第一口井的资料不掌握,以后怎么打井?”第一口井打完,“铁人”的称号也就传开了。

  当时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都是各地的钻井队、勘探队,后来大量专业的解放军也加入到会战中。我们按照采油点的位置分散开。工种不同,安排也不同,我们负责钻井,采油队负责采油,运输队负责将油用油罐车运出去,还有的负责铺设石油管线,铺设好管线后,石油就能直接输送出去。

  当时各个生产队之间展开生产竞赛,后来我们队补充进了17名队员,队名由1259队改成为1205队。师傅率领我们创造了“5开5完”的记录,就是一个月“开钻5口井,完工5口井”。

  师傅脑子活,适合当领导,钻研出不少提高效率的办法;再有他脾气火爆,急性子,凡事总要争个第一。他经常说,“有第一咱们就争,有红旗就扛”。他对队员要求非常严格,队员若是犯了错误,经常被他批评地抬不起头来。为此,在文革期间他还被人打报告,说他是大工头。

  1960年11月,师傅带领我们在解放村附近打井,开钻得需要水,我一看水池子里结了一层冰,情急之下,就踏上了冰面,用脚把冰踹碎……师傅看到后非常感动,表扬我说:“你真是个小老虎”。

  从一开始的“小鬼”到后来的“小老虎”,称呼的转变,我知道,那是师傅对我工作态度的鼓励和认可。

  当年,我们队的赵生元因为回家探亲而未及时归队,师傅便找到我说:“你是他的同乡,回去一趟,把他带回来,这个娃有学问,是个人才,应该回到油田发展。”

  为了奖励我完成了这个特殊的任务,师傅还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台留声机送给了我。师傅经常鼓励我们学文化,他非常爱惜有学问的人,赵生元归队一年后,便被提拔为队里的指导员。

  师傅最常说的话就是,宁可少活二十年,必须要拿下大油田。师傅在大庆打的第一口井还在自然喷油。现在咱们说,他是少活了40年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雪莲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