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 中国经济周刊 》(

  1954年9月20日下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表决。出席当天会议的代表1197人,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1197张。

  1954年宪法从《共同纲领》演化而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状况和过渡时期的特点。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是1954年宪法的继续和发展。

  口述者:许崇德

  1929年出生,上海青浦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田家英带领我收集各种宪法文本

  1951年秋天,我被组织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就读宪法专业研究生,在我毕业留校一年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启动了。

  早在1953年初,起草宪法文本就开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大概有几十人,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各民主党派的领袖。比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的张澜、党外人士郭沫若等。

  1954年1月9日,毛泽东亲自组织了一个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起草宪法草稿,小组成员有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就在这年的2-3月,我被调到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工作。当时,田家英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招人,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跟我同去的还有人大、中央政法干校的其他几个学生。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是李维汉,田家英是副秘书长之一,资料组的十几个人是由田家英直接来管。

  我们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收集各种宪法文本。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自己的宪法。但是我们要收集过去的旧宪法,比如孙中山时期颁布的宪法,蒋介石时期的宪法;我们还特别收集一些兄弟国家的宪法,比如1918年的苏俄宪法,1924年的苏联宪法,1936年的苏联宪法,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宪法;另外就是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文本。毛泽东在杭州起草宪法时亲自开了一个参考书目,指定大家要读一些书,当时我们找了一些文件,如《斯大林论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等,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印成书册供中央、各省市领导学习参考。

  第二,编一些专业的名词解释。我们的老同志一辈子在马背上打天下,在炮火中过生活,对宪法中出现的专门的名词不是很容易理解,比如,政治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等等。所以我们就将专业名词编撰成一种类似于小词典一样的工具书,当时出了3本名词解释书,供他们查阅。

  第三,在起草宪法过程中,草案公布以后就是全民讨论,我们另一个工作就是整理讨论意见。在宪法草案公布以后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当时从全国各省各地方送来200多万条意见,我们要将它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把重复的规避,把一些没有意思的删节,这样我们编了16本意见汇编。

  宪法起草完后,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宪法草案提交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称“全国人大”)后,1954年8月末9月初,我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了全国人大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做一些资料整理、会议记录、简报等工作。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刘少奇做宪法草案报告,随后代表们连续讨论了好几天。在大会讨论中,代表发言的主题大多是表达对宪法的拥护,表示现在新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部人民自己的宪法,此外代表结合地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建议,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代表们还结合宪法来谈地方问题,请求国家解决。当然也有批评,比如某一些单位工作中存在一些官僚主义。那时候发言是很自由的,不像现在小组讨论,而是大会讨论、发言,讨论后进行投票。9月20日,在中南海的怀仁堂,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席代表有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

  宪法通过时,社会上反应非常热烈,人民欢欣鼓舞。北京到处都在放鞭炮,有一些群众自发组织集会欢庆,庆祝第一次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当家作主,同时也欢呼宪法颁布。为了表示对宪法的尊重和爱护,很多群众把那一年出生的小孩取名叫“宪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