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06年 中部崛起战略形成

《 中国经济周刊 》(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促进中部崛起水到渠成。中部崛起可以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优势,带到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东中西经济平衡发展。

  口述者:单大年

  1939年生,江苏江阴人,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起,连任两届武汉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在两会上提出“整体推动共同发展中部地区”提案。

  我的政协提案是关注“中部塌陷”

  1991年,我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担任总工程师,从1993年起,兼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1998年起连任两届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同时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中部崛起的问题。

  早在2003年前后,民革中央到武汉调研,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地方情况。当时我就提出了“中部塌陷”的问题。

  有资料显示,当时,中部经济发展增长率已经低于西部,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在全国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听任“中部塌陷”会激化区域经济矛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中部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如果说北京是中国的大脑神经中枢,沿海(边)地区就是中国的四肢,那么中部地区则是中国的躯干。中部地区处于承东接西的战略地位,如果中部塌陷,血脉不畅,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遭遇肠梗阻。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中部崛起”列为全国经济工作任务之一。

  就在2005年前后,我受全国政协委托,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做一些前期调研,我走了全国很多个不同地区的省市,对中部崛起的认识有了全国宏观的视野。

  2005年,在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提出了一个提案即“整体推动共同发展中部地区”。

  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中部崛起应该整体规划,而不是各自为政。

  中部六省各有资源优势,也各有区位优势,很容易造成各自东西,东张西望。我认为,中部应该成为一个坚强的联合体。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就像欧盟是不同国家的联合体,那我们中部六省为什么不能组成一个团体呢?

  每个省单打独斗,是中国“麻将文化”的劣根性的表现,也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来说,有的一个省就有好几条生产线,而有的生产线一年才仅有几万辆车下线。这样的生产线还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吗?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应该整合,从中部整个地区来布局,节省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二,中部发展要锻造软实力,即要培养优秀人才和发展自主创新的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多投点钱,成果不难显现,但软实力却很难评估。什么叫软实力?我认为,中部地区要有战略眼光,要有人才储备和自主创新的技术储备,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为区域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

  第三,中部要建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国是能源大国,但在单位产出上的能源消耗却达到了日本10-20倍。中部六省富有资源、能源,更要倡导两型社会的建设。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形成。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前,国家将集中政策、资源、资金力促“中部崛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雪琴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