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 中国经济周刊 》(

  1958年8月底,北戴河会议确定当年钢产量翻一番,完成1070万吨。随后很快形成全民大炼钢的局面。不切实际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积极性。

  口述者:朱永贵

  71岁,温州人,大炼钢铁时,因为工作积极,曾被委任为炉长。

  1958年,我们去炼钢

  记得大炼钢铁那年我才20岁,在温州市二轻局所属的供销公司上班,后来被单位专门抽派去炼钢,因为工作积极,我还被委任为炉长,所在的炼铁炉在市区矮凳桥附近。

  所谓的炼钢炉,就是用一些耐火砖砌起来,里面糊着焦碳粉和黄泥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炉建好后,加个鼓风机就算大功告成了。因为炼铁炉体积较小,在三立方米以下,所以称为小高炉。

  我们不知道如何炼钢,也不知按什么比例投放,就估摸着将焦炭、石灰石、云英石再加矿石放在炉内猛烧,鼓风机使劲在下面鼓着风。矿石经高温熔化后,由于铁的密度大一些,铁水就会往下流,流到下面挖的沙坑里时,铁水遇冷就慢慢变成了一块硬硬的大饼状。因为有别于正规的钢铁厂炼出的条状铁坯,所以当时人们形象地称这些土炼钢炉为“大饼炉”。

  由于当时的铁矿含铁量不是很高,用的又是土法,炼出来的铁块质量很差,里面含有大量的杂质。于是不少人认为,再加些生铁可能炼出来的铁块质量就会好些。当时吃大锅饭,很多人家里的锅派不上多大用场,就有人把家里的锅砸了送往炼钢炉。后来,农户和居民家中触目可及的铁块也都被动员起来统统送入了熔炉。那时每个人的积极性很高,大家心里都空前地被“超英赶美”的这个宏伟目标刺激着,连家里的铁门栓都取下来了,种田用的锄头也被送来。铁门就更不用说了,像秤砣、秤钩,甚至连灶台上的铁罐都被敲下来,钢铁厂一下子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铁器。只要你想得到的铁器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得到。

  那时传闻温州木材贮木厂(现温州木材集团公司)附近的泥土含有大量的铁矿,是因为有人无意中在那里看到翻出的泥土里含有红褐色的铁锈,于是人们的神经再一次被拨动起来,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那里取土。大家奔走相告:温州发现铁矿了!温州发现铁矿了!

  后来经查实,原来有一艘破轮船曾经在那里沉没,后来甲板长时间埋在泥土里高度腐蚀,就使得泥土里有了大量的铁锈。这样,开发温州的“铁矿梦”很快就破碎了。

  炼过钢铁的人都知道,小高炉前是不能离人的,时不时地要填焦碳,因为如果不保持炉内的高温,一旦里面冷却下来铁水凝固住了,那么,整个炉就要报废。如果炉内壁淤积的灰烬太厚,就很容易使熔出的铁水流不下来,也会导致前功尽弃。拆炉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全部拆了再造一个炉,就会使炼铁的进度放慢。我们日夜守候在高炉前,特别是夏天,每天汗流浃背的,身上的衣服根本就没干过。

  那时大家都没有回家,困了,在炉前眯一下眼睛打个盹;饿了,就啃点食堂送来的干粮。熊熊的炉火照得每个人的脸都异常地兴奋,所有人的情绪都在“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的口号声中变得异常高涨。几个月呆在炉前不回家是常事。只要炉内能流出红红的铁水,对所有的人来讲,比自家生个大胖儿子还高兴!

  这种幸福之情以报喜的方式迅速蔓延开来,如果哪个炼钢炉使用好几个星期都没凝固住报废,或者哪个炉出铁量比较大,这个炉的负责人便马上写好喜报,然后大家敲锣打鼓地到市政府报喜。不管是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还是在城里宽敞的马路上,人们经常会遇到报喜的队伍,队伍里有年迈的老人,后面还跟着雀跃的孩子。敲锣打鼓还不算,有的还一路放起了鞭炮。不管怎样,所有的人都为梦想而亢奋着。

  隔三差五,一些小高炉的负责人被叫去开誓师大会。我也参加过这种大会,就是喊口号,如果有人在会上表态要一个月内炼100公斤钢铁,就马上有人高喊,奋战一个月,炼它几百公斤。最后这个数字被人们越喊越大,几乎所有人都信心十足,称要天天“生产放卫星”。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林一笑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