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 中国经济周刊 》(

  建国后提高农业总产量有两个途径:一是集体化,二是增加现代要素的投入。在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之前,主要采用集体化的办法,但灾害之后,开始意识到水利、化肥和机械等现代投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尤其受到重视。

  口述者:郝建生

  1953年11月生于河南林县,安阳日报社副总编辑,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叔伯们修出了“人造天河”

  红旗渠是一条飞腾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为了兴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方达164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排到广州!

  “铺席、鞋子先给民工用!”

  我1953年11月出生在河南林县。林县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根据县志,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之间513年,林县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颗粒无收50年,人吃人5年。“除夕之夜儿媳妇因为一担水悬梁自尽”的真实故事,至今听来还让人流泪、心酸。建国初全县550个村庄,有307个村远道取水。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村,10里远的94个村,20里远的30个村,30里以上的2个村。当地民谣有“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6岁多一点的我隐隐约约记得,一队队父老乡亲们高举红旗,肩扛工具开拔太行山,修建红旗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月后的一天,爸爸风疾火燎把他床上的铺席抽出来,让我爬到床下把他半新的胶鞋、布鞋掂上跟他到县委大院,只听爸爸高声喊:“快把自己铺的席子、鞋子拿出来,杨贵书记、李贵县长已经先送来了,集中起来送往红旗渠工地给民工用!”

  1954年8月,26岁的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抓住林县干旱缺水这个主要矛盾,大力兴修水利。1955年起相继兴建了“天桥渠”、“英雄渠”、“抗日渠”和“弓上”、“要街”、“南谷洞”三大水库。

  林县水利建设的成就引起了河南省委和党中央的关心重视。1957年,杨贵作为全国10名县委书记之一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山区建设座谈会;1958年5月,杨贵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上,杨贵代表林县县委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1960年2月11日,林县37000人大军,挺进太行山,开始修建红旗渠。

  “顶风”大干遭调查

  1960年11月上级通知:全国经济困难,基本建设全部下马。红旗渠是停还是干?一时间,前后左右都是顶头风。全县55万眼睛都投向了杨贵和县委。

  杨贵在县委扩大会上讲:全国经济困难和粮食紧张是客观事实,上级的指示必须执行。但群众修渠积极性高,眼看水到了家门口却用不上既可惜又浪费。从实际出发,咱林县还有几千万斤储备粮,大部分民工返回生产队百日休整,只留300人凿洞,发动青年党团员自愿报名。

  300多名青年“蚂蚁啃骨头”,一锤一钎奋战500多天,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总长616米的二期咽喉工程“青年洞”,为红旗渠通水赢得了历史机遇!

  1961年7月,在河南新乡豫北宾馆召开的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上有人反映说,“杨贵和林县县委左的阴魂不散,现在还在修建红旗渠!”7月15日,当时在河南新乡蹲点的谭震林副总理主持大会,杨贵在会上力陈利害:林县人民深受缺水之苦,近几年又连续干旱,目前还有16万人翻山越岭担水吃,迫切要求修建红旗渠。我们贯彻中央指示,只留了300人打隧洞。“如果有错,我是第一书记,可以撤我的职。希望领导调查研究。”

  当即,谭震林副总理派调查组到林县查明情况,支持红旗渠建设。杨贵后来多次讲:“谭震林副总理勇于坚持真理,及时纠正错误。我们要永远学习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风范!”

  1963年初,当有人状告杨贵挪用闲置资金修建红旗渠时,李先念副总理微笑着摆摆手说:不要再追究了,修建红旗渠是个好事么!进而把红旗渠列入了国家计划。

  周总理称赞是“新中国奇迹”

  1965年4月5日,林县举行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1965年10月30日,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陈毅、李先念、谭震林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在北京农展馆参观红旗渠图片展。当时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当走在前面的朱德委员长隐约看到杨贵和县委领导走在修渠大军最前列的照片时,随口问道:“怎么他们还戴着钢盔、背着枪炮?”

  陈毅副总理性急地探身向前指着照片说:“好个朱老总哟!您看个清楚么!人家这是戴着柳帽、背着镢头、钢锹上山修渠的么!”陈毅这一纠正,把大家都说笑了……

  谭震林指着照片上最前面的杨贵、李贵说:“这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周总理仔细看着图片文字介绍,边看边自言自语:红-旗-渠,杨—贵、李—贵……转身对农展馆负责人说:红旗渠要制作个沙盘,看起来才直观,林县要加强宣传。又亲切地询问讲解员:你到过林县吗?回答说,没有。周总理又说:要去看看红旗渠,看了才能讲得好。

  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题刊载长篇通讯——《党的领导无所不在》,并配发社论说:林县县委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

  周总理的表扬和《人民日报》的社论极大地鼓舞了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原定一百多公里的3条干渠要3年完成,结果一年多就竣工了。1966年4月20日,林县人民隆重举行3条干渠通水典礼。

  文化大革命中,围绕红旗渠是红还是黑、是停还是建,周恩来、李先念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周总理的直接支持保护下,1968年4月杨贵参加“三结合”,又带领林县人民奋战一年多,全面完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1969年6月3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1560期反映林县红旗渠支渠建设和巩固壮大集体经济的情况,李先念看后当即批示:“印参阅文件,加发农业、水电、商业、轻工、化工部”,推广林县经验。7月6日,林县30万干部群众汇集到红旗渠支渠建设各主要工程周围,热烈庆祝红旗渠建设胜利竣工。7月9日,《人民日报》一版头题发表了《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的消息,二版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的长篇通讯。

  1971年1月,大型新闻电影纪录片《红旗渠》在国内外公映后,周总理欣喜地向世人宣称:“林县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

  1974年5月,邓小平率团参加六届特别联大,病中的周恩来特地嘱托他,带10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美联社当日评论说:“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看了电影激动地说:“中国有一条万里长城,红旗渠是一条水的长城。参观红旗渠,我实在忍不住自己的热泪滚。新中国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改造林县,一定能改造全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侯隽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