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90年 浦东开发

《 中国经济周刊 》(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浦东开发,已成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象征。如果说深圳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第一波,那么浦东开发就是继续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第二波。浦东开发开放19年来,经济总量增长40余倍、财政收入增长85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口述者:赵启正

  1940年生于北京。曾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曾担任上海浦东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人,被称为“浦东先生”。2005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主任。

  浦东开发也“送礼”、“请客”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广为人知,但浦东开发将这一切变成了历史。

  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志说:“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他的目光锁定了中国经济的王牌——上海。

  在小平同志倡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1990年4月18日,在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全国震动,世界瞩目。

  1984年,我在上海市政府任职;1992年起,兼任浦东新区的负责人,从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到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目睹浦东今昔的沧海桑田,内心感触颇多。

  “六件礼物”恭请客户

  邓小平同志曾指示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上海发展要靠金融,金融要靠浦东,浦东要靠陆家嘴,那陆家嘴如何引商?纵观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均会发现一条同样的“轨迹”,即当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金融机构才随之而来。

  浦东能否创新模式?先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提前进驻,以此来吸引它们的全球性企业客户,再进一步吸引这些企业的总部进驻,这就是一种与传统步骤有些不同的“集聚效应”。

  1995年,我们抓住关键环节,引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金融机构,这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即外界俗称的“央行二部”,也由此迎来了金融机构密集落户的第一轮高峰。对于每一位客人,我们都精心准备了特殊的礼物:

  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从浦西迁入浦东,这标志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因此被誉为金融业的“领头羊”。我们赠送了一只打扮得十分可爱的小白羊。

  9月28日,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在浦东开张营业。我们赠送了一匹红木雕刻的奔马,祝愿首家进入浦东的外资银行“一马当先”。

  12月28日,上海招商局大厦在浦东落成。我们赠送了一只雄鹰木雕,寓意招商银行有鹰一样的目光看中浦东大地,像鹰一样展翅高飞。

  次年7月1日,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正式宣布从香港移师上海,我们赠送了一幅企鹅图,因为他们多次说自己是一只先下水的企鹅,后面会有成群的企鹅跟来。

  8月,泰华国际银行将总部迁址浦东,成为第一家外资银行总部。我们赠送了一群大象的红木雕塑,寓意“万象更新”。

  1997年,上海债券交易所落户浦东。我们赠送了一头牛和一头熊的玻璃钢塑像,题名为“劲牛旺市”。

  这六件礼物实际上拉开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建设的序幕。

  打消投资者政治顾虑

  招商引资,特别是海外引资对浦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外引资工作是浦东经济发展的营养线。浦东新区管委会曾经组织过无数次浦东开发情况说明会,我的体会是既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又要以诚相待。

  1994年,在美国旧金山,我们曾经举办过“上海周”、“浦东日”主题活动。那天,150多名跨国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汇聚一堂。我们在介绍浦东的发展形势后,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了一封美国总裁的来信。他写道,“浦东投资环境很好,我很想去,但出于政治考虑,还想等一等、看一看,请赵市长不要着急。”

  其实,这也是在座那些老总们的共同心声。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我说:“请各位不要把政治、经济搅在一起。当你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企业家早已捷足先登。现在,上海满街跑的都是桑塔纳和奥迪车,很少有美国车;居民家用的都是日本电器,压根不知道美国的名牌电器;比如AT&T全球著名,但唯独错失了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比利时贝尔公司已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

  这时,台下一位世界500强企业总裁大声回应道:“赵市长不要急,我们马上就来了。”不久,他就在浦东投资了十几亿美元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而柯达公司的进驻同样也有一个故事。我任浦东管委会主任期间,曾三次接待柯达公司商务考察团。第一次会面时,我向柯达总裁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两种进口胶卷,有人选用柯达,有人选用富士,二者难分伯仲。他表示理解我的用意,在浦东建厂可以降低成本,并且会研制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改进胶卷。

  第二次,我又谈起尚未流行的最新技术,柯达数码相机与日本数码相机的比较。也许正是我们对柯达的深层关注,使得他们认同浦东。不久,柯达便做出决定,投资浦东,建立柯达数码相机等工厂,并把柯达中国地区总部迁入浦东。

  20多亿元换来一个“绿肺”

  浦东开发高招迭出,其中一招是摒弃“低廉资源招商”,采用“投资环境招商”、“整体优势招商”。当时浦东提出的广为人知的“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至今还被一些外国作家(如奈斯比特刚刚出版的《中国大趋势》)所称道。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用地上,哪个开发区舍得拿出来建绿地?但浦东新区就这样做了。我们在陆家嘴中心宝地,建成了上海市第一个“拆房建绿”的街心花园。

  那是一块10万平方米的地盘,原有一些旧房。旧房拆迁后怎么办?用来建绿地。这是一个当时看来极其“奢侈而且不合理”的决定,招来很多异议。

  单纯算经济账确实不划算。如果这块地批租会收回20个亿。结果,我们不仅没有批租,还让1500户居民动迁,每户约20万,还倒贴了3亿多,加上修建绿地,差不多7个亿。总算起来,相当于20多个亿换来了一块绿地。这就是今天陆家嘴CBD的一个宝贵的“绿肺”。现在回望,大家才觉得这个决策之正确。

  在陆家嘴黄金地段还有个陈氏故居,那是在民国初年建的,也是未开发的浦东最高的两处建筑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拆它还是保留它?有很大分歧,我不赞成拆,拆了浦东就没有历史建筑了。我临去北京时说过一句话:“千万别拆,这就是我的‘遗嘱’”。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澳大利亚外交部一位副部长递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保留一个旧建筑往往比建设一个新建筑还难,向你祝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雪琴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