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02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中国经济周刊 》(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在京举行。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所描绘的社会理想。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最早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和蓝图。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和十七大进一步深化了对小康社会的新理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口述者:陈建青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副镇长、小康村第一任党委书记。

  常熟有个名叫“小康村”的小康村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在我们苏南一带,城市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应当说,小康的重头戏在农村。

  2003年10月,因常熟市省级开发区——东南经济开发区建设需要,我们古里镇珠泾、北滃、南滃、大滃四个村整体拆迁,另外选址建设新村,将原来的2000多户农民集中居住。当时,我是古里镇的副镇长,负责这次拆迁新建工作。时任常熟市委书记的杨升华对我说,现在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们要先行一步,首先从硬件上先行一步。他还把这个新村的名字定为“小康村”。

  四个村整体拆迁合并而成、2000多户、1万多人口,这样的村落在整个常熟市都无先例,出于谨慎起见,领导派我前去兼任小康村的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小康村的搬迁、重建以及管理。

  在小康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图纸建造、统一投资建设。三年时间里,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用于小康村建设。小康村规划面积2085亩,全部是整齐划一的别墅区,还拥有占地近50亩的大型集贸市场、50000多平米的小康商业街等配套设施,新近建成的农民公园更是给小康村增添了几分城市化气息。小康村成为整个常熟市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亮点。

  2005年3月,小康村正式成立,挂两块牌子:一是小康村、一是小康社区。小康村规划户数2500户,目前已入住近2300户,在册本地人口8952人。另外还有在附近开发区工作的人租住在此,大约有5、6千人。

  村名叫做小康村,那么什么样才算小康?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小康村的村民。他们的回答很朴实:居住环境良好、医疗服务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说实话,这些我们目前都已经达到了,村民的满意度也很高。原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很偏僻,也比较贫穷,道路不好,汽车都开不进村。现在的新住址离东南经济开发区、离城镇中心都很近,交通完善、环境优美,住的都是别墅,价值也不一样了,村民们现在估计都是百万富翁了。

  如今,我们小康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12500元,已经超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补偿等政策,我们对他们的补偿要远远超出他们种地能够带来的收益。小康村的社区服务中心还专门有职业介绍服务,帮农民介绍工作。小康村现在有4800多个劳动力,其中65%左右在附近的开发区里打工,30%左右从事个体经营,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应该说,小康村是从农村向社区转变的一个典型。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如何来提高我们村级的可用财力、创造收入。小康村所在的位置就在东南经济开发区边上,人口比较集中,我们的发力方向主要是商业、服务业。我有一个设想,小康村可以为东南经济开发区里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比如提供集宿区。一个工厂,我为你造一栋宿舍楼,你把工人都住到这边来,我在集宿区外再造一个商圈。这样既能为开发区服务,又能有效提高村级财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姚冬琴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