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78年 重启“四个现代化”战略

《 中国经济周刊 》(

  “四个现代化”是党对工业化战略的深化。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党开始变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提“四个现代化”,并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987年以后,开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口述者:杨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参会者。

  重提“四个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1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声音,现在还言犹在耳。

  1978年3月18日~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当年,我和我的同伴张广厚一道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这次全国科学大会。就在那个神圣的地方,就在那个神圣的时刻,我第一次听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全场掌声雷动。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我当时想,就在今天,中国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我和张广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1962年毕业。当年,我们一起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后来开始合作研究。1965年9月份,我们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1966年我们研究生毕业,文革开始,我们不得不停止了研究。那时,我们还住在中科院数学所的集体宿舍。要么政治学习,要么写大字报,要么到学校看大字报,就是不能看书学习研究,否则就会被批为走白专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又到农场劳动、到中学教书、到工厂干活,直到1971年林彪垮台。

  这时,周恩来过问科学院的工作,研究环境稍有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陈省身、杨振宁等科学家开始回国访问,他们看到中国的状况,曾婉转地表示,基础理论研究还是有意义的。

  1971年底—1972年初,我和张广厚重新开始了研究工作。首先是搜索本领域世界最前沿的进展。期间,看到了一篇美国同行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我和张广厚的研究成果。原来,文革前我和张广厚发的那篇论文,恰好解决了1964年一位英国数学家W.K.Hayman提出的一个问题。从那时起,我和张广厚先后在函数值分布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1976年5月美国纯粹数学(相当于国内的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想深入地考察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为了“展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就”,中方组织了60多场学术报告。但美国人的总体评价是,中国的数学研究与世隔绝,研究水平比较一般。不过,特别指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与杨乐、张广厚的“函数值的分布理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和张广厚受到了重视。次年2月,新华社采访了我们好多次,我们开始压根也没想到宣传态势那么大。结果,2月26日,人民日报等几个大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杨乐、张广厚在函数论领域做出了具有世界水平的贡献。那天报纸引用的毛主席语录是“又红又专”。

  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预示着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大会闭幕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一片沸腾。

  回首往事,我认为,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不仅为科学家带来了春天,也为祖国带来了春天。今年是共和国60周年,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不走弯路,珍惜时光,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伟大的祖国。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雪琴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