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1990年 中国证监会成立

《 中国经济周刊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证监会的成立对监管证券市场,维持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为证券市场正常运行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为证券市场正常、有序运行和发展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口述者:刘鸿儒

  高级经济师。1930年11月生,吉林榆树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

  证监会诞生的台前幕后

  作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的拓荒者,我常常回忆起证监会的诞生和成长,以及我在证监会那艰辛而快乐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中国证监会成立后,我常说,我们是开荒、修路、铺轨道,开了荒,修了路,铺上轨道以后,后面的人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开快车了,所以比较辛苦,也可能走弯路。

  李鹏总理的指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很需要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机构,统一法规、统一制度、统一监管。证监会成立以前,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多头参与、多头监管的,缺少一个统一协调机构,而且人民银行作为主管单位,在人力和精力上都顾不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案,建议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1991年3月7日,国务院召开研究股票市场问题的总理办公会议。会上,李鹏总理指示,由李贵鲜同志牵头抓股票市场工作。考虑到此项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为协调各部门关系,加强对股票市场的领导,人民银行建议建立股票市场办公会议制度。这个请示得到李鹏总理的认可,并从此建立了股票市场办公会议制度。

  虽然股票市场办公会在协调资本市场的各方面工作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只是在一定时间开开会,议论一下,不是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没有权力行使统一监管的职能。证券市场还是缺乏统一、严格的监管。

  “8·10”事件催生证监会

  1992年,由于前几年股票市场的示范效应,全国都掀起了“股票热”,最终引发了深圳的“8·10事件”。1992年8月6日,深圳对外公布将发售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8月8日,来自全国的120多万人涌向深圳,在发售网点的窗口前通宵排队;8月9日,各网点开始发售股票认购证,结果不到1个小时就卖完了;8月10日,群众的不满情绪爆发出来,有些群众打着“反腐败、反舞弊、要求公正”的标语到深圳市政府门前游行示威,少数人乘机煽动闹事,搞打、砸、抢。

  “8·10事件”表明,股票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哪怕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是带来政治风险。

  深圳“8·10事件”的出现,震动了各有关部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也感到了问题的紧迫性,意识到成立一个专门监管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就采取了特殊的办法,加快了研究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的步伐。

  1992年8月8日-12日,也就是深圳“8·10事件”发生的同时,国务院召开了部分省市负责人参加的股票市场试点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规范股份制和股票市场,慎重推进改革的问题;二是沪、深两市以外的企业到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问题。因为在以前,只准许沪、深两市的企业在当地交易所上市。我记得当时很多省市领导同志风趣地说:“上海、深圳两市能吃肉,我们能吃点骨头也行!”

  我要说明的是,这次国务院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会议期间,正好发生了深圳“8·10”事件。到会议结束的时候,国务院领导同志就加快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机构进程作出指示。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国务院证券委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副主任为刘鸿儒(兼任)、周道炯,由13个部委和最高检察院的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同时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受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指导、监督检查和归口管理,刘鸿儒任证监会主席。

  朱镕基副总理让我出山

  当时业界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向朱镕基推荐我来出任证监会主席。多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和朱镕基同志比较熟悉。

  他找我谈话,要我出山,担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我说这是火山口上的工作,不好做也干不长。他说,责任不要你承担,我来承担。我说,出了事哪有让总理出来承担的,当然我要承担。要干,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和各种想象不到的后果。当时我便答应了。

  为什么明知是火山口还答应出山呢?因为我的改革理想没有完全实现。从1980年起,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担任副行长,分管金融体制改革的设计和推进,1980年代银行改革工作已做出眉目来了,但是1990年代开始推进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改革并没有完成。

  1990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飞机上和我谈话时,我曾经认真的表示过,请相信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会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这个承诺并没有兑现。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压力,甚至再大的打击,我也要拼着这条老命,义无反顾地把这项改革推进下去。

  当然,我的头脑是清醒的,知道这个职务的担子很重,风险也很大。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创建证券监管机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经验,也缺少人力。一切要从头学起,边学边干,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当时出现了深圳“8·10事件”,为了稳定全国大局,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做充分的准备。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就迅速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并对外公布了机构设置和人员任命。可以说是临危受命、被迫上马,而且必须加鞭快跑,立即投入战斗。

  首先做的“两件事”

  在朱镕基同志找我谈话后,我赶在证监会正式成立之前,迅速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邀请台湾有经验的朋友到北京来开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台湾具体的经验教训。

  这些朋友中有的是从台湾证监会的工作上退下来的,有的是证券公司的负责人,也有的是熟悉金融业务方面的专家。我的台湾朋友帮忙组织,他们自己花钱租了凯宾斯基酒店——因为当时证监会还没有成立,我也没有钱可供开支。我们整整座谈了三天,会后邀请他们到我家喝茅台。这三天座谈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台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谈到深圳的“8·10事件”时,他们说台湾也发生过类似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无限量地发行认购表。他们把认购表直接印在报纸上,任何人都可以把认购表从报纸上剪下来,拿到证券网点,交纳5块钱办理登记,就可以参加抽签了。这么做既没有排队,也没有舞弊。我后来把这些经验写成报告提交给国务院,实际中也就采取了透明的无限量发行认购表的办法,解决了当时股票发行的困难。

  第二件事是请香港和海外的一些朋友帮我收集整理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世界上历次股灾的情况,包括发生的问题、解决的措施以及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在这个基础上,我研究了国际经验,又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份关于证监会成立的第一次全国会议的报告。标题是“股票市场的风险与管理”。

  我在思考如何建立中国证监会时,患了突发性耳鸣,住在301医院的西部大院。那里环境比较安静,医生说是过度紧张带来的,需要打点滴,休息治疗。住院期间,我看了大量的资料,思考了不少问题。

  借钱租房建证监会

  根据国务院尽快建立机构并开始工作的要求,我们在11月份就正式成立了中国证监会。证监会草创之初,一没钱、二没人、三没办公地点。

  当时财政部答应给开办费,但是还没有如期拨款。没有钱怎么办?我就让我的学生找关系借了200万元,又从联办借了200万元。财政部拨款100万元到位后,证券委办公室和证监会各分50万元。人从哪里来呢?最初的人员来自三个方面,国家体改委、人民银行和联办。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要多找一些专家型人才,因此我们就通过年轻人的推荐,聘请了一些专家。比如说当时的首席律师高西庆、首席会计师汪建熙,还有一批具有海外背景的专家和在国内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我们从十几个人发展到90多人。没有办公地点,我们就到保利大厦租了一层楼,权作创建初期的办公室。

  证监会初创时,朱镕基一开始就跟我讲,人数不要多,不要超过100人,最好是请一些专家,待遇可以高一些。我们就按这个要求,陆续聘请人员,到1995年我离开证监会的时候,没有达到100人。当时人民银行过来的干部比较少,我就要求人民银行派几位司局长级别的干部过来。他们就派夏斌过来了。我们还考虑到后勤工作占用人员多,就走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省掉了一大批后勤人员。

  机构设置也比较简单,一共设置了如下几个部门:办公室、法律部、发行部、市场监管部、上市公司监管部、国际部、监察部。

  第一次大会上的“两句话”

  第一次召开证监会职工大会,我开门见山讲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做我们这个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股市下跌快了下面有意见,怕被套牢;股市上涨快了,上面有意见,怕影响社会安定;不涨也不跌,上下都有意见,人家会说你办的不像市场,因此永远是会有意见的。

  第二句话是,我们是第一代拓荒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我们的任务就是开荒、修路、铺轨道,基础打好了,后来人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开快车了。这是我们应有的思想准备,也是光荣的职责。换句话说,挨骂是肯定的,挨了骂但给后人打下了好的基础,提供了好的条件,开出一条好路来,也是我们的幸福,这是值得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南焱采访整理)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奇迹
1949年 土地改革
1949年 没收官僚资本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 “三反”、“五反”运动
1951年 发展农业合作社
1953年 集中力量搞工业
1953年 民族工商业改造
1954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8年 户籍制度建立
1958年 全民大炼钢
1958年 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 大庆石油会战
1964年 农业学大寨
1964年 “三线”建设
1968年 上山下乡
1970年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76年 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 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