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新闻战线 2021年02月2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场景再造与家国共情的融屏传播

顾亚奇 王琳琳 《 新闻战线 》( 2021年02月20日   第 03 版)

    摘要:牛年春晚是传统民俗节日与主流媒体结合的新呈现,新科技的深度应用再造多维立体的空间场景,使传统文化获得沉浸式视听体验。晚会采取“新主流”叙事策略,聚焦现实生活,关注抗疫、脱贫、全面小康等国家大事,描绘团结奋发的时代群像,弘扬家国情怀与中国精神。在传播策略上,各台春晚皆采取了“跨屏”与“跨圈层”结合的创新模式,契合年轻化潮流趋势,回应环境变化与公众需求。

    关键词:春晚     科技感     中国风格     家国情怀     跨屏传播

    就整体表现而言,牛年春晚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全面引领话题讨论,地方台各具特色,收获观众广泛好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在全球抗疫中表现优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家国大事均以生动的演绎展现在春晚舞台之上。央视和各地方台在利用科技优化视觉设计、舞台呈现、场景再造方面均有所创新,各台晚会更突出的共同点在于“主题鲜明”,节目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创意迭出、精彩纷呈的方式传递 “传承”“奋斗”“家国一体”的精神力量。作为全球海内外华人春节“新民俗”,春晚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舞台呈现,更成为特殊时期、特定时节给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新景观。

    场景再造:传统文化与中国风格的新技术应用

    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核心要素。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利用多种科技元素再造场景,成为牛年春晚一大亮点。①5G网络、AR/VR虚拟技术、AI、8K、云直播等前沿科技介入现实及虚拟空间的打造,为春晚舞台呈现、视觉设计、传播分发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创新性节目紧紧围绕传统文化、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主题展开,内容文本在高端技术应用下,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科技感、未来感扑面而来。

    虚拟现实打造多维融合空间

    各台春晚优化利用扩展现实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打造多维融合的立体舞台空间。结合VR、AR、MR等技术,通过交互联动,成功实现虚拟场景与现实时空的无缝连接,营造舞台氛围提升与观众的互动频率与效果。大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的连接,第一种是强调“在场性”,突破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距离,实现两岸三地的“现场”演绎。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总台”)春晚歌舞节目《莫吉托》,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隔空献唱,借助扩展现实技术(XR)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场景效果,带来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与此类似,《牛起来》同样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远在香港的刘德华与身处北京的王一博、关晓彤的异地同台演绎,再造虚拟空间环境,强化舞台交互性。第二种是突出“情景性”,打破空间意义上的舞台限制,实现现实人物与虚拟场景的情景交融,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以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为例,运用了“5G+VR”“5G+AR”技术搭建起多个虚拟场景,场景从青铜器、唐三彩向《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亭台楼宇过渡,古代仕女穿梭其间,获得移步换景式的转场效果,再现盛唐气象,成为春晚“出圈”力作。

    智能技术革新节目元素

    尽管现在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优化,大大革新了春晚节目的元素构成。智能技术与传统年俗文化融合碰撞,凸显温度与新意,成为今年春晚舞台的显著亮点。拜年作揖、福字、对联、年画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而人工智能的另类演绎诠释了“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彰显了中国“智造”能力与科技创新精神。

    总台春晚节目《牛起来》中,“铁甲牛”机器人以传统年画艺术杨柳青为造型灵感,既寓意吉祥又不失科幻性;同台魔性舞蹈“拓荒牛”,外形融合了传统中国红、祥云等元素,以智能算法作支撑,酷炫十足;智能书法机器人挥毫泼墨现场书写,传统书法艺术为春晚再添浓浓年味。山东卫视春晚则立意当下,歌曲《幸福进击》邀请人工智能小冰作曲,AI歌手与歌剧演员贾凡共同演绎,重构虚拟与现实对话的时空场景,用科技语言致敬2020,致敬时代中的每一位普通人。春晚的此类尝试,体现出人工智能与科技温情的一面,技术与艺术的时代碰撞以及传统与未来的时空对话,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为观众奉献了极具科幻感的视觉盛宴。

    “5G+8K”拓展沉浸式体验

    2021年春晚丰富了技术与艺术深度嵌合的沉浸式体验,5G、8K、云直播技术的加入,提升了春晚舞台的质感,场景积极匹配用户的现实状态,增加观众的体验互动感。央视春晚舞台采用超高清的8K巨屏舞台背幕,超高画面质量、超广视角与超强音响系统,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观众席后方设置154块电子竖屏,形成一面立体环绕式的背景墙,既能随舞台节目变换背景,又能与场外观众进行云互动,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现实场景。在春晚直播中开创性运用“5G+8K”技术,舞台现场感拓展到以家为单位的移动场景中,让屏幕前的观众如临其境。

    “更高级”“更科幻”是关于春晚舞台的直观评价,也是今年春晚的高频讨论热点,这种智慧化、智能化趋势实际也在向日常生活延伸,预示了当下科技对场景、文化艺术的悄然渗透。各大春晚守正创新的突破,在不断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时,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

    家国共情:个人体验与主流叙事的有机结合

    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是2020年的重大主题,前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人心,后半年疫情局势趋缓,就地过年倡议则赋予春节不一样的“团圆意味”与“大众期待”,春晚也承担着与往常不同的社会责任。牛年春晚主要采用“新主流”的叙事策略,关注细微而平凡的“小人物”,通过近距离的凝视、有温度的贴近,借助情节化、生活化的叙事策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和个性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呈现宏大历史和当代场景。②各台春晚紧紧围绕“致敬抗疫”“脱贫攻坚”“家风传承”“面向世界”几大关键词,深耕现实主义题材,挖掘真实动人的故事,勾勒新时代的人物群像。树立先锋模范,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真情实感,致敬伟大时代中普通但不平凡的人民群众。

    致敬时代:以小见大的回望与共情

    各台春晚延续往年逻辑,歌舞类节目居多,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数量虽少,但后者仍是各台的重头戏,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焦点。语言类节目具有较强社会批判性,以现实主义风格反映时代家国主题与主流意识形态,牛年春晚依循“新主流”的叙事思路,从个体的生活体验讲述出发,以小见大,以点辐面,唤起观众深层的时代共鸣与情感思考,最大限度实现艺术思想性、大众性、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抗疫题材类的语言类节目成为各台春晚的讨论热点,从个性化视角展开时代回望。不同于传统主流艺术的宏大叙事,牛年春晚着眼于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从现实生活中抓取故事,彰显中国抗疫行动中的个体力量,触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东方卫视小品《今年过节不孤单》,讲述了就地过年倡议下,3位年轻人温情陪伴的故事,在冰冷的都市生活中,陌生人的善意为这个特殊的春节带来了别样的温度;小品《隔离不了的爱》则将家庭故事放置于居家隔离的背景之下,在矛盾触发与化解中探讨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总台小品《阳台》将镜头转向武汉封城期间的5个普通家庭,阳台上的5组人物剪影,串联起抗疫期间的众生百态,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医护人员、警察、工人、教师、社区居民等。此类作品以疫情为叙事背景,以一个个普通人组构起一幅时代群像,铺陈“个人”与“时代”的宏伟图景。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消解宏大话题的距离感,实现主流媒体与广大受众的双向对话,产生深刻的时代共情。

    弘扬精神:多维立体式的群像书写 

    时代精神的脉络呈现理应具有多面性,春晚节目对家风文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科技创新等多维关注构建起了更立体的时代风貌。这种现实呼吁、时代回应全面地反映在各大春晚的舞台之上,抛弃宏大叙事的距离感,从日常叙事的角度切入现实,截取简单的故事片段,定格特殊的影像时刻,讲述不为人知的感人事件,彰显经济社会发展中众志成城、奋进拼搏、家国一体的精神伟力。

    除去歌舞艺术之外,今年春晚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居多。岳云鹏、孙越相声《年三十的歌》,多人小品《开往春天的幸福》,贾玲、张小斐主演的《一波三折》在总台春晚舞台上一同探讨了“家”与“传承”的主题,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宽容理解成为对当代家风文明的重要诠释。山东春晚相声剧《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东方卫视小品《他来了》,以诙谐幽默风格,再现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中的点滴故事。

    总台春晚特别节目《向祖国报道》与湖南卫视春晚特别环节“致敬中国航天”,邀请航天领域科学家重述飞天故事,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了中国人迈向航天的自信与自豪。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将时代群像放置于真实的现实空间中,共同思考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奉献、家与国的关系,以小故事讴歌大时代,以小人物书写大情怀,细微之中凸显时代精神。

    面向世界:讲好新全球化下的中国故事

    在新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春晚肩负的更大责任。凭借精彩的节目安排,前沿的技术支持,真实的时代写照,2021年春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传播力再创新高。据统计,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20多家媒体对2021年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进行播出。其中,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58家主流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进行实况转播或录播,合作传播媒体数量同比增加22%,达64家。春晚直播跨屏受众规模达到12.72亿人,用户观看次数达49.75亿次,海外用户通过社交媒体等观看春晚直播的触达人次超过3259万次。③

    一方面,春晚为海外广大华人华侨群体,搭建起精神沟通的文化桥梁。华人华侨与国人血脉相连,有着共同的文化肌理,共通的民族情感,共情的时代故事。文艺节目联结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华侨携手共迎牛年新春,历年春晚已成为全球华人华侨获得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湖南卫视《“四海同春”2021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播出面向华人华侨的专题性春节晚会,强化家国情怀,回应深沉的情感期盼。

    另一方面,春晚再现“一带一路”异域风情,重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疫情重新定义了国与国的关系,国家之间不应背向而行,而应携手并进,以“一带一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台春晚首个节目《节日》,便由“一带一路”沿线多国舞蹈串烧而成,包括非洲歌舞、东方舞、埃及藤杖舞、阿根廷探戈、西班牙响板舞、俄罗斯民俗舞、中国红绸舞,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一同谱写绚丽华章,以此串联起多彩厚重的世界文明,展现更为包容的大国姿态。

    融屏传播:契合年轻受众“跨屏”“破圈”策略

    在传播层面,今年春晚普遍采取“跨屏传播”与“跨圈层传播”的并行策略,匹配春晚受众年轻化的趋向,主动选择流行话题,大量加叠流量明星。一方面,主流媒体积极拥抱全媒体传播,加快提升内容传播力、技术驱动力、生态连接力。④另一方面,后传播场域中,年轻观众群体主动介入春晚的再传播环节,微博、微信、豆瓣成为话题讨论的主要阵地,即时性、互动性、娱乐性凸显。春晚以短视频形式在多平台的再传播,继续推动新一波的网络互动与话题发酵。

    “跨屏传播”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衍生出的一种多屏互动模式,新兴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已发生革命性变化,手机、电脑、平板等成为年轻受众使用时间更长、频率更高的终端媒介。春晚的跨屏传播,继续遵循全媒体的分发思路,横屏与竖屏交互,大屏与小屏切换,进一步强化春晚的参与性、互动性,打破旧有媒介的壁垒,以获得最大化的观众触达率与传播力。

    在原有的全媒体布局策略上继续优化,今年春晚的跨屏传播,携手抖音、西瓜视频、淘宝等新兴平台,紧跟年轻化、趣味化潮流。

    抖音平台多样化、多形式互动打开春晚跨屏传播新局面——推出“手势舞送祝福”“精彩节目花絮”“经典回顾”等短视频集锦,总计视频播放量再创新高;延续总台春晚的“红包雨”活动,穿插送出12亿抖音红包,互动次数高达703亿;创建多个春晚直播间,打造“云上春晚”的观看互动空间。

    突破圈层壁垒,实现“破圈”传播是今年春晚传播的又一发力点。“圈层”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地质学,用于阐释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层次。从传播学的范畴来理解,“圈层”既包括圈子化也包括层级化。⑤春晚的跨圈层传播对应着多类型的观众群体以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年轻一代在多元交流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这种圈层性表征更加明显。思考怎样弥合主流媒体与年轻受众间的鸿沟,寻求大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春晚舞台的重要任务。

    各台春晚积极探索圈层文化中的热点和触点,作为引发不同圈层特别是年轻圈层深度卷入的契机,从而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大众心中。⑥不难发现,今年春晚节目类型题材跨度极大,囊括歌舞、小品、魔术、舞台剧等多种表演艺术,满足不同圈层的审美偏好。既有《朱鹮》《茉莉》《唐宫夜宴》《新式海派旗袍秀》《世界吹来华夏风》等体现传统文化、唯美国风、山水意境的歌舞秀节目,也有《一波三折》《大扫除》《健康你我他》《四十而已》等回应现实、谐趣娱乐的小品节目,还有《灯火里的中国》《盛世百花园》《起风了》《家乡美》等抒情欢快的歌曲节目。大批流量明星更是成为引领春晚跨圈传播的重要力量。周杰伦、迪丽热巴、李宇春、蔡徐坤、杨幂等明星加盟春晚,自带话题属性为春晚增添热度,庞大的粉丝群体连接起不同圈层,俘获了大批年轻受众。

    结  语

    梳理回顾今年各台春晚,除了亮点,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或改进的方面。在明星参与上,“拼盘式”亮相使部分春晚更像一场众星云集的大型线上演唱会,缺乏对明星参与节目内容的精细打磨。在优化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何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注入新活力,推动现代转化与大众传承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近年春晚普遍缺乏流传久远、堪称经典的高质量作品,也提醒春晚创作者应摆脱浮躁,回归本真,尊重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满足新时代人们不断变化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视听艺术传播与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2103005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顾亚奇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琳琳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②顾亚奇、刘超一:《节庆营销视角下新主流电影的新突破》,《中国艺术报》2020年10月23日第6版。

    ③《受众规模超12亿!2021年总台春晚传递温暖幸福年味》,

    https://m.gmw.cn/baijia/2021-02/14/1302109886.html

    ④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编辑之友》2019年第11期。

    ⑤刘明洋、李薇薇:《社会集合、过渡媒介与文化形态关于传播圈层的三个认知》,《现代传播》2020年第11期。

    ⑥宫承波、吴迪:《2021年春晚:大众传播与圈层传播的交汇交融》,《中国广播》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