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大钊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

于海英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6 版)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释。32个字,浓缩了百年奋斗,揭示了历史真谛。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和陈独秀等人在艰难险阻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构筑的“矢志民族解放”的坚定信仰、“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长驱迈往”的斗争魄力、“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平民主义”的执政理念、“惟以求真”的务实作风、“简易生活”的清廉风范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来源之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李大钊一生的坚定信仰

    李大钊曾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贯穿李大钊的一生。李大钊不仅是真理的求索者,更是真理的实践者。正是在追求真理的实践中,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分析世界变幻局势,从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真理,实现了从初期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李大钊从少年立志,发出“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人生誓言,到1916年春,写作《青春》一文,提出“创建青春之中华”这个崭新民族国家理念,再到1919年9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中间整整20年时间,而这20年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辛丑条约、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政党纷争,使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李大钊始终坚信一定会有挽救民族命运的道路出现。他鼓励那些对中国革命丧失信心的革命者、爱国者,要“拿出自杀的决心,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李大钊指出:“自信者,又人生达于真理之途径也。”

    正因为李大钊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具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所以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他才能率先在中国大地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把它作为改造旧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

    确立自己马克思主义信仰后,李大钊再也没有动摇过。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酷刑,威逼利诱,李大钊大义凛然,毫不隐瞒自己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抱负,他“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定,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在生命的最后,面对行刑官的提问,李大钊坦诚地说:“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为主义而死分也,何函为?”为了自己坚守的主义、坚定的信仰,他没有给家人留下只字片语,从容赴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李大钊的评价:“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百年艰辛奋斗,百年沧桑巨变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学习弘扬李大钊同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精神之火、真理之光照亮新征程,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李大钊一生的价值追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非常喜欢的警语,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大钊一生为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勇敢地担当起救国救民的使命,矢志不渝地践行着“民族解放之事业”的初心。当种种救国方案连连失败后,在“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之际,李大钊透过十月革命的光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敢为人先,担当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而随着建党的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李大钊毅然提出应该急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平民的劳动家政党”的主张,和陈独秀南北呼应,担当起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仅仅有50多名党员,力量薄弱,李大钊认识到:“应该赶快的不踌躇的联结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建设一个人民的政府,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为此,从1922年8月至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担当起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任;在狱中,在生命的最后,他又承担所有责任,竭力掩护和解救同时被捕的同志,“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李大钊的一生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初心使命的顽强坚守。

    我们党的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锤炼践行初心、敢于担当的品格,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做到责任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李大钊一生的浩然风骨

    从事革命斗争是会有牺牲的,李大钊从投身革命的那天起,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写作《牺牲》一文,“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一直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1910年12月,为声援立宪代表团第四次赴京请愿,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政治运动爆发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勇敢地响应了这场请愿活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作为八位学生代表之一的李大钊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以满腔的热忱和勇毅第一次迎击大时代风雨的洗礼;1915年1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李大钊得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忧心如焚,奋起反抗,并代表留日学生总会主笔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连夜发回祖国。在文中他号召:“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可耳”“智者竭其智,勇者奋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成城”。这篇通电从国内到海外形成了一个强大力量,也是导致袁世凯下台的重要群众基础。

    李大钊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掀起北方工农运动的高潮;他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派遣许多干部去学习军事、开展军队工作,并亲自出面做冯玉祥等国民军将领的工作,推动他们参加国民革命,为大革命胜利推进作出卓越贡献。

    李大钊就像一名勇敢的斗士,一生和各种反动势力,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做着最坚决的斗争。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李大钊同志视死如归、敢于斗争的魄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要像李大钊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豪情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李大钊一生的政治品格

    在李大钊的人生坐标中,革命事业是最重要、最崇高的事业。他一生忠诚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事业,他从自己120块银元的工资中拿出80块银元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各项活动经费,却使一家人过着拮据的生活;为了革命事业,他日夜奔忙,无暇照顾家庭,致使不满两周岁的女儿钟华因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夭折;为了革命事业,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白色恐怖下仍坚守在战斗岗位上直至最后一刻。而李大钊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其本质就是不负人民,他投身革命的出发点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13年,李大钊在他初表政见的《大哀篇》中就痛呼:“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他把人们幸福作为衡量国家政治善恶的根本标准。

    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独具慧眼,比同时代人更早更深刻地看到这个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做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这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和人民两个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李大钊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他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在革命斗争中,李大钊始终同学生、工人、农民等普通大众打成一片,布衣素服,深入群众开展工作。

    1923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这些认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是被实践所证明的。1923年1月,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中提出“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这一重要论述勾画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想,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学习弘扬李大钊同志“平民主义”的为民思想,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以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不负人民的新期待。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价值追求、政治品格的概括和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豪迈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应该牢记光荣传统,传承弘扬大钊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为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