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君子之德及其当代启示

——以孔子《易传》为中心的考察

石柳柳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6 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务和使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关注的根本性问题,“立德树人”则是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简明的回答。切实做好“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育人工作,要求在理论上充分理解和研究“立德树人”的文化传统。孔子《易传》描绘的理想道德人格蓝图,包含着对君子之德的内涵界定,以及君子“进德”基本路径的规划设计,构建了中华民族立德树人的基本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培育的基本范式,其中的君子之德思想对推进当代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易传》中君子之德的主要内涵

    《周易·系辞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忧患之书,并认为要以君子的德性智慧来解决生存困境等问题。《易传》中的君子德性智慧主要有:自强不息的“乾”德、厚德载物的“坤”德、安不忘危的“慎”德,以及与时偕行的“知几”之德。

    首先,君子之德是自强不息的“乾”德。《周易》强调君子要修养奋斗不止、自强不息。乾卦九三爻的卦辞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处的“乾乾”意味着“乾而又乾,健之笃也”,表示刚健中正、不断努力之意。《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味着君子要刚健中正,终日勤奋努力,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要时刻警惕危险的发生。其次,君子之德是厚德载物的“坤”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象传》),以大地盛载万物的博大胸怀来比喻君子的虚怀若谷、宽德仁厚。“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传》),相对天的尊位、高位而言,地是处于卑位、低位的,而《易传》认为这种“卑”是谦逊的表现。君子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周易·系辞传》),学习大地虚怀若谷的谦逊之德;君子“厚德载物”,要求君子像大地一样虽身处卑位,却以宽厚博大的品格承载、包容万物。自强不息的“乾”德和厚德载物的“坤”德并建,是君子理想道德的一体两面。再次,君子之德是安不忘危的“慎”德。大过卦初六爻辞提道:“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周易·系辞传》)孔子认为:“苟错诸地而可矣。藉用之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周易·系辞传》)白茅虽然柔弱,但功用却十分重要,用白茅做垫子是一种做事谨慎的表现。最后,君子之德是与时偕行的“知几”之德。“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变通者,趣时者也”(《周易·系辞传》),《易经》的源头取法乎自然,《周易》思想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也具有“通变”的特点,这种“通变”的特点要求君子感动而融通、与时偕行、相机而动。孔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而不谄,下交而不渎,其知几乎!”(《周易·系辞传》)君子如果能做到对上态度恭敬而不谄媚,对下态度谦和而不傲慢,也就是具有知几的功夫了。

    《易传》中君子之德的修养之道

    《周易》非常重视君子的德性修养,这种德性修养不是靠外在强制力量为动力,而是依靠自己对道德的敬畏之心,以生命体悟为内在的精神动力。这种德性修养之道也被后世儒家阐发为“功夫论”。对于如何做功夫,如何进行君子之德的修养,《易传》从修养的态度、目的以及方法层面建构了比较完善的修养之道。

    首先,《易传》强调谦虚恭敬的修养态度。《周易》的卦象来源于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概括,蕴含着浓厚的观物取象思维方式。观物取象意味着要把天地万物之“象”与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并赋予“象”以道德内涵。从观物取象到赋予“象”以道德内涵之间要经历一个感悟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接受天地万物的“不言之教”的德性教育的过程。君子修德的第一步是要对天地万物持有谦虚恭敬的态度,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则无法体悟天地万物的不言之教。其次,《易传》提出了躬身实践的修养目标。《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行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指明躬行是君子的优良品质,也是修养道德的重要目的。君子之德,作为君子的内在精神状态,其修养效果必须通过君子躬行来体现,其修养目的在于践行德性的行为。《周易·象传》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卦象如泉水出自地下,可大可小,其作用有利于人的一面,也可能有害人的一面,去害就利,就在于人的果决行动,因势利导,否则就会漫浸害人。所以,君子要敏于行,在“行”中深度认知自己的内心活动及思想状态,带动个人身心健康及德性培育。最后,《易传》构建了勤学慎思的修养方法。君子观自然之象、效天地之德,必须注重对天地自然之象的学习观察,再经由自己的思考感悟提炼出万物之德。“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周易》的形成原则来看,直面天地万物,观自然之象,体悟万物之德,效法乾健坤顺之道,是君子之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君子要主动将自身融入宇宙大化流行的变动过程中,体会其中的精神和道德象征意义。

    《易传》中君子之德的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易传》,其中包含的君子之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易传》中的君子之德启示我们要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易传》强调的自强不息、虚怀若谷、安不忘危以及与时偕行的君子之德,是今天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中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思想也是对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现象的一种抗拒。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觉培育自身的道德人格。其次,《易传》中的君子之德启示我们要培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孔子《易传》的君子之德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之心及于家庭和社会,将自身价值与共同体繁荣统一起来,始终蕴含着个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要求,是孔子《易传》中提倡的君子之德的最高标准与境界。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培养自身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精准定位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最后,《易传》中的君子之德启示我们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规范意识。《周易》中“天尊地卑”“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等观点,蕴含着对于君子道德规范意识的强调。当代大学生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严于修身,自我约束,形成并坚守内心的道德规范,积极适应不断完善的法规制度,克服浮躁、功利的心态,使其日常行为保持在制度法规要求的道德规范之内。总之,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以精神追求为主的人的道德属性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努力实现良好德性和德行统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君子。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