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大钊党内评价与中国共产党价值自觉历程

欧昊翔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6 版)

    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在不同时期的流变,可以看出一个政党的价值观历程。李大钊同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又较早地牺牲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历史评价发起得较早,并贯穿于百年党史的各个时期。对李大钊党内评价的历史梳理,将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价值自觉历程的一把钥匙,对明确党的初心使命,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有重要意义。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就义后,受严峻的革命政治形势影响,中国共产党并未在北京举行公开的纪念活动。5月8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署名“魏琴”在《向导》周报发表《悼李大钊同志》一文,5月16日,中共中央及中共湖北省委在汉口举办万人追悼大会,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张太雷致悼词,指出李大钊是“代表全中国全世界一切被压迫同胞谋利益求解放,与一切反动派和军阀、帝国主义相反抗而死”。

    1933年4月23日,停灵六年的李大钊遗体下葬万安公墓,中共河北省委和中共北平市委以北京市民革命各团体的名义为李大钊篆刻墓碑,碑文指出,李大钊是为劳苦群众牺牲,“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正奠定了中国反帝与土地革命胜利的基础,给无产阶级的战士一个最有力最好的榜样。现在中华苏维埃和红军的巩固与扩大,也正是死难同志的伟大牺牲的结果”!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该墓碑与棺柩同埋地下,1983年中共中央重修李大钊烈士陵园时才重新出土。

    1937年5月2日,张闻天在延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致开幕词《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的任务》中提及李大钊的牺牲,同年7月1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纪念会上作《十六周年的中国共产党》主题报告,亦提及李大钊的牺牲。在这一阶段,对李大钊的评价集中地由牺牲展开谈。彼时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作为政党的第一个价值追问:为推翻一个旧世界,什么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党的回答是,为中华民族的斗争、为党的革命事业、为共产主义真理而牺牲是值得的。

    1942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党关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是,党在关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形成了党的真理观。

    新文化运动时期,即便是有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其真理观亦有旧式的民主主义的成分,即以国际社会的公义与和平为“公理”,这是一种无实践内容的价值追求;王明为代表的真理观则是以苏联教科书与共产国际指示为真理,这是有实践内容但无实践检验的价值标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真理观,主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上要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否则真理的力量不能转化为革命斗争的力量。总结好李大钊所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也就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性与科学性,这就是党的真理观。经过这一时期党的总结与探索,1945年的《关于建党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意味着党在思想上统一并走向成熟,有了作为独立政党的政治自觉和价值自觉。

    1981年7月1日,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将李大钊与毛泽东一同归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代表,这一评价强调了四个含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的独立性、在实践中的奉献精神与牺牲、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巩固的卓越贡献。此时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觉进一步发展,深化了由“实事求是”这一哲学范畴开显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路线,在对历史的评价中更加强调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实践的作用,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春风。

    针对共产党人应有怎样的精神面貌的问题,胡乔木在1983年7月29日《对出版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意见》和1986年10月25日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一编修改所作的谈话两次提及李大钊,指出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有一种旧社会不可能产生的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并不是指个人的日常伦理特质,而是一种与时代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道路上前赴后继,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价值追求,即摧毁那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这种价值追求,与资本主义社会及资产阶级政党的“自由化”追求是大不相同的。

    1989年是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对李大钊的党内的总评价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基本固定下来,即“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的讲话重点谈了四个问题,即坚持社会主义并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也正是从这次讲话起,党中央在与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交流时,往往引用和发扬李大钊的《青春》一文。

    1999年,在《李大钊文集》出版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作了讲话。与1989年讲话相比,世纪之交的这次讲话的创新发展在于使用了“理想信念”这一新表述来指代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学习和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仰,并把党的建设的思想从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细化到党员个人的政治修养,提出防范腐朽思想侵蚀的问题,彰显了价值自觉的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时代风险挑战时的韧性与内生动力。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中以李大钊为榜样,要求全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同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撰文同样提出以李大钊作为榜样,提出要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两篇著述分别从信念与行动的角度以李大钊为榜样对共产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提出见解,形成了客观规律—理想信念—实际行动的三位一体,共产党员要真懂真信真行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觉完成了从观点到理论到行动的总体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重大时代背景下,党对李大钊的总体评价没有变,并以李大钊为榜样向全党提出新的要求与号召。

    2019年,王沪宁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为李大钊给出新的精神评价,即“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坚守初心、为民造福;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系列重要表述,恰恰是党在百年之际对历史的反思与总结,以“不忘初心”的方式“永葆青春”。“不忘初心”本身亦是价值自觉了的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价值观,是基于百年党史的整体总结而提出的。因此,包括李大钊精神在内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党的历史总结,更是前进号角。

    在百年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价值自觉并占据历史主动。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理想社会符合客观历史规律,并在具体实践中能动地运用客观规律追求理想社会,为此我们不断斗争,甘愿奉献与牺牲。理想与真理通过实践在历史意义上紧密结合,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与行动切合了马克思的原意:“唯一的科学是历史科学。”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