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蔡和森:探寻“拯救中国与世界”真理的历程

张杰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6 版)

    蔡和森出生在苦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小就感受到社会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立志要救国救民。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希望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等有志青年组织成立“新民学会”,并率先到北京组织会员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接触到宣传马克思、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文章。赴法勤工俭学后,他通过“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呕心沥血、奋斗终生,并带动全家投身革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灼灼闪光。

    青少年时期树立“读书救国”的理想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出生于上海,这时的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陷入更为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之中。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中成长的蔡和森,从小就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1913年,18岁的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编在第六班。次年,湖南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编入第八班,蔡和森与毛泽东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湖南一师有徐特立、杨昌济、方维夏、黎锦熙等一批思想进步的教员。蔡和森在名师的影响下,阅读大量书籍,并深受墨子、屈原、王船山、严复、谭嗣同等思想影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救国救民”,逐渐树立起“读书救国”的理想。他还与毛泽东等同学共同发起“学生自治会”(后改名为“学友会”),将“读书救国”付诸行动。此外,他还与毛泽东等以学友会名义组织学生游行、抵制日货、反对“二十一条”,集资编印日本侵华资料《明耻篇》,揭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掀起倒袁反日热潮。

    蔡和森学习勤奋、手不释卷,读书异常刻苦。王光霞在《笔忆和森》中写道:“对秦汉以下的书,似不屑看,经传子史,纵横案头。……对于一部中国历史以及学术流派,却又能辨判得失,了如指掌,常常使我不易插嘴。我对学习很杂,他不以为然,谓诗文揣摩不算为学,还是专门搞点历史的好。”蔡和森对历史有着深沉的热爱,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发展,真正的学问是从历史现象中找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真理。同时,蔡和森也时刻关注现实,编写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国耻史纲》贴在学校大礼堂墙壁上,痛诉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

    在长沙求学期间,蔡和森对历史有着独到的理解与认识,立志写一部关于平民之事的史书,并坚持从历史现象中寻求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钥匙,这为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组建了很多进步团体。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与毛泽东等13人成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为五四运动时期发起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会员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希望通过出省或出国学习,探求救国救民真理。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率先到北京组织会员留法勤工俭学。到北京后,蔡和森经杨昌济介绍,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担任法文专修馆副馆长的李石曾,还见到了李大钊、章士钊等人。在蔡和森的有力组织下,毛泽东和大批湖南学生赴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蔡和森和湖南学生被安排到保定布里村留法工艺实习学校,担任布里村班负责人,管理这个班几十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也学习工艺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赴法奠定基础。

    蔡和森一边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而奔走,一边如饥似渴地探索新思潮和新学说,努力探求改造中国的真理。在此期间,他读到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以及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7月,他给毛泽东的信中指出:“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罗,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加倍放大列宁与茅原华三(此二人亦不审其果有价值否,暂以为近人近事而假借之)之所为,然后始可称发展如量。”蔡和森从谈论墨子逐渐转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农劳专政等最新鲜最生动的内容,认为列宁在苏俄实行的措施与墨子的理想近似,但比墨子的学说更彻底、更深刻、更伟大。蔡和森成为新民学会会员中最早倾向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运动。6月27日,蔡和森带着贺果、唐灵运、陈绍休等人,与北京法文专修馆的同学一起参加示威请愿活动,这场斗争对于促成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蔡和森与新民学会会员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对于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妹妹、向警予等一同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赴法。

    留法勤工俭学期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1月30日,经过35天航行,蔡和森抵达法国马赛,2月7日到达蒙达尼。蔡和森赴法后“日唯手字典一册,报纸两页,以为常”,仅用四五个月时间,就攻克语言关,并以“猛看猛译”的蛮霸精神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通过“卤莽看法文报,现门路大开,以世界大势律中国,对于改造计划略具规模。现搜集各种重要小册子约百种,拟编译一种传播运动的丛书”。蔡和森在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惊喜地感叹:“唯物观才由马克思寻找出来。这真是思想史上一桩大喜事!”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因、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他苦苦探寻从历史之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终于找到了答案,他自称是“极端的马克思派”,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赴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讨论会,蔡和森将其硬译的《共产党宣言》抄成小字报贴在墙壁和书柜上,给大家讲解。他指出:“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社会主义必要之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他还提出要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并阐述了建党理论。他将这些观点通过书信与毛泽东进行交流,毛泽东对“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蔡和森成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在毛泽东和蔡和森影响下,新民学会把学会的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蔡和森在法国还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参与组织了“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争回里昂大学运动”三次维护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斗争。

    蔡和森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以及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拯救中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导,建立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回国后,蔡和森在陈独秀和陈公培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起草了中共二大报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逐渐成熟,先后撰写了《社会进化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等著作,将唯物史观运用于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之中,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推进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共早期领导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研究”(20BZS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