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觉醒年代”研学行——

创新思政教育 夯实人生根基

本刊记者 赵丽岳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6 版)

    编者按:北大红楼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贯彻落实“‘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开展“觉醒年代”研学行活动。为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本刊刊发相关报道,并推介“觉醒年代”研学行部分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北大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于2021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现有两个馆区,北大红楼和蒙藏学校旧址。北大红楼设有“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蒙藏学校旧址设有“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行动包括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六部分,旨在探索高校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既把文化送进校园,也为师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北大红楼”)贯彻落实“红色行”,调动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印刷学院7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开展“觉醒年代”研学行活动,组织学术讨论、进行实地考察、产出理论成果。系列活动实现首都文化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相互赋能。

    思想先行  筑牢理想信念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北大红楼庄严地矗立于此,因通体由红砖红瓦砌成而得名“红楼”,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等同志曾在此处办公授课,更为它增添许多红色基因。李大钊曾经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他的手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百年岁月变迁,如今的北大红楼,依然传来书声阵阵。

    为深化研学活动思想性,北大红楼把红色文化融入讲座和学术研讨,滋养学生心田,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在此处听一场讲座,不止是一次学术的洗礼,更是一场心灵的触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俊表示:“站在历史意义深厚的北大红楼内,环顾周围那些曾经作为革命圣地的墙壁、橱窗和地板,我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觉醒年代。”北大红楼长期开设“北大红楼读书会”“北大红楼大讲堂”,邀请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梁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拓学生思想,指明前进方向,以思想为先导,在研究史料的学术过程中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落到实处。

    让王俊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党史专家、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一级教授邵维正的授课。邵维正少年从军,毅然奔赴战场。他和在场的青年分享了这样一段对话:“小鬼怕死不怕死?”“不怕!”“怕苦不怕苦?”“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苦你就来!”原来,这段话是当年只有15岁的邵维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经历的简短问话。“看到如今年近九旬的邵维正教授在三尺讲堂之上依然坚持传道授业,把信仰的种子播撒在红色土地上,我们深受感动,立志要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王俊说。

    围绕研学行活动,北大红楼揭牌成立“守常研究院”,为“觉醒年代”研学提供学术指导与交流平台;公开发布首批16个研学课题;邀请高校研学团队,举办研学课题集中开题会;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队合作举办交流会、研讨会,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第二个结合”相关问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队合作组织8期线上研学读书会,深入研究《新青年》刊载的名家著作。系列研讨会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加了解北大红楼在建党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决心。讲座与交流活动中,学生们深受鼓励和振奋,表示要接好接力棒,未来更好地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为要  坚定前进步伐

    为丰富活动设计,增强高校学生体验感、参与感,北大红楼组织“觉醒年代”研学行主题打卡、新青年志愿者暑期培训等实践活动。“觉醒年代”研学行主题打卡活动为期近3个月,联合《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李大钊故居、中法大学旧址等14处革命活动旧址精心设计蕴含各旧址红色文化元素的精美印章,免费供观众打卡收藏。活动将革命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其中,受到在校师生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大家纷纷点赞这一寓教于行的策划。

    课题实践方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岳颖和她的同伴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即李大钊同志曾经的办公室实地瞻仰,制定课题《李大钊与中共北方组织创立专题研究》,绘制李大钊人际关系图谱。她表示,这个课题颇具挑战性,但对于推进李大钊同志相关研究极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动力。

    理论升华  提炼宝贵成果

    “觉醒年代”研学行用思想优化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出新的认知和理论。在思想支持和实践指导下,研学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产出,形成书稿、论文等形式的理论成果。

    北大红楼专门成立守常研究院,指导高校承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相关史料研究》等16个课题,编写《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在北大红楼听讲座》《新青年红色地图》等6部书籍,推出学术论文21篇、约20万字,大大深化了相关史料研究。形成成果中,岳颖根据研学实践,在其论文《从“党外联合”到“党内合作”: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酝酿》中,从李大钊与统战思想酝酿、李大钊与共产党、李大钊与国民党三部分阐述了李大钊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不同身份角色,作出了如何在政党联合中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与思想纯洁性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娇等人以《蒙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为题,重点介绍了蒙藏学校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证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高质量的理论产出为“觉醒年代”研学行活动良好的整体成效提供了有力证明,完成了思想、实践、理论相辅相成的研学路径闭环。

    “觉醒年代”研学行坚持以展促学、以展促教、寓教于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北大红楼将继续挖掘自身蕴含的丰富资源,发挥高校师生的专业优势,持续开展更加有趣、有力、有效的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