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而同样为了“吃饱饭”,四川省广汉县也悄然试验着“包产到组”。但比小岗村更进一步的是,他们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以“乡政府”取而代之。
如果说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那么向阳公社摘牌,则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试水。而这一“震撼了世界”的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就是时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
常光南,河北隆尧县人,1926年出生,1947年入伍,转战太原、临潼,之后随军入川,1971年起任广汉县委书记。7年后,从该县金鱼公社(现金鱼镇)推广试行“包产到组”开始,与安徽凤阳小岗村遥相呼应,常光南悄然掀起了另一场基层变革。
当时,广大农村生产力低下,又盛行浮夸风,很多人吃不饱饭,而广汉县西高公社五大队(现为西高乡金光村)的一个生产队情况则好很多,常光南一调查,原来这里搞的是“包产到组”。
1977年底,常光南在金鱼公社搞起了“包产到组”的试点,到第二年秋收后,金鱼公社的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500多万斤。事实胜于雄辩,后来省委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表态“方向道路上没有问题”,这给常光南吃了颗定心丸。1979年,包产到组开始在广汉全县推广。然而,这一“壮举”的直接后果便是动摇了当时人民公社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根基。人民公社体制成了无法回避的阻碍。
1980年8月的一天,向阳供销社二楼,常光南召集多个生产队长开了一场“秘密会议”。会议最后决定:摘下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换成向阳“乡政府”;为确保事情进展顺利,当时的与会者定下了“三不准” 的原则,即不登报,不宣传,不造声势。可见当时改革的社会压力有多大。不过,当“人民公社”的牌子变成了“乡政府”时,围观群众“噼里啪啦到处放的鞭炮”说明了一切。
与历史上多数改革者一样,常光南也做好了让儿女当理发员和木匠、自己回家种田的最坏打算。就在常光南“换牌子”之后,全国人大的询问电话让常光南这位改革者紧张不已。后来,日本《读卖新闻》将他的改革称作“改变了毛泽东的旗帜”、“震撼了世界”的报道,更是令他寝食难安。但幸运的是,中央最终肯定了常光南,改革得以继续。
尽管后来先后担任德阳市市长以及市政协主席,但常光南总是强调,他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还是在广汉的改革,“包产,群众吃饱了饭;摘牌,解决了体制的问题。”
常光南说,包产摘牌“合乎邓小平解放思想的要求,也合乎中央现在给群众办实事的要求”。但即使到了今天,82岁的他也从不认为这份功劳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喜欢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打排球的二传手,“群众把这个球传给我了,我给它推过去,只能起这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