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报告

新闻战线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VR+新闻”的现状、困境与突破

王如林 刘芝杰 《 新闻战线 》( 2021年10月20日   第 04 版)

    摘要:VR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迎合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新技术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了变革性体验。但是,“VR+新闻”面临的技术、人才等问题,尚未出现根本性变化。“VR+新闻”的推广普及还有哪些困境?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本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关键词:虚拟 真实 沉浸 设备 场景

    戴上头盔,穿好设备,就可以进入一个计算机模拟的虚拟空间。在这里,所有感知都无比真实,让人沉浸其中而模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2018 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以及最近热映的《失控玩家》,为我们形象展示了未来世界 VR 技术的神奇魔力以及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VR 技术因其沉浸性、高真实性和高交互性等特点,正在渗透并重塑包括媒体在内的众多行业。VR 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新闻在空间上、感知上的局限性,通过 VR 体验设备让受众“亲临”新闻现场,颠覆了传统新闻信息输出方式以及带给读者的感知体验。

    “VR +新闻”会成为未来主流新闻形态吗?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边界如何明晰?应用层面的技术和人才壁垒如何突破?这些问题还有待回答。

    一种全新的新闻呈现方式

    2016 年 3 月的全国两会上,一段由全国人大代表李松泉和新华社记者共同完成的 VR 视频引发了关注。这段全景视频介绍了李松泉的家乡——云南省澜沧县糯福乡大帮考寨贫困地区的现状,让其他人大代表“沉浸式”感受边境贫困地区的真实面貌。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以新华网、光明网、中新网、央视网等媒体为代表,在两会报道中全面引入 VR技术,开创了大规模使用全媒体新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先河。2016 年,也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媒体“VR+新闻”的元年。

    全景式的呈现、逼真的现场感、真实的参与感,VR 技术以其“沉浸、交互、想象”等核心特征,迎合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对新技术的向往,迅速成为媒体融合领域备受追捧并被长期看好的新概念。近年来,各级媒体立足自身需求和技术能力,在“VR +新闻”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有益尝试。 

    以大众报业集团为例,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日报视频团队推出“VR 全景看山东”系列报道,用无人机航拍加 360 度 VR 全景的呈现形式,立体化展现山东高质量发展成果。虚拟现实的 VR 全景里有黄河滩、沂蒙山、长山岛及济南、青岛等山东区域风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大众日报以及当地媒体相关文字、图片、短视频等重点报道嵌入其中,各地 VR 全景相互连接,优化人机交互体验,使亮点集约化、融媒化、形象化展示。该系列作品用全新形式呈现了一份 2020 年山东答卷,同时是大众日报融合转化的积极尝试。

    2021 年 6 月 28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来临之际,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策划制作的《老井新生—— 一个沂蒙山村 55 年的初心接力》重磅上线。产品融视频、音频、VR、手绘、动漫、航拍、沙画等元素于一体,以崭新的视角、独特的表现形式,总结提炼了沂蒙山区掌平洼村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再到奔小康的演进历程;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逐步展现了几代人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让老井焕新生的发展脉络。其中,部分场景采用 360°全景展示,让网友身临其境,跟随记者镜头在掌平洼村各景点游览打卡,亲身体验感受掌平洼村的翻天巨变。

    虽然 VR 技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层面仍存在很多问题,“VR +新闻”在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传播率上,也还远远没有成为主流新闻产品形式。但这一新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一种新的可能和方向。抢抓风口,近年来 VR 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众多主流媒体设置了单独的 VR 频道,将“VR +新闻”作为深入推进融合转型的重要机遇。

    “VR+新闻”带来的改变

    “VR +新闻”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让受众不再局限于“看”新闻、“听”新闻和“读”新闻,而是实实在在地经历新闻事件,其对未来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或许将是颠覆性的。

    改变了受众与新闻的连接方式

    “VR +新闻”出现之前的新闻报道,都是通过记者采访、观察、筛选,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给受众,本质上讲,受众获得的是经过传导的“二手信息”,以及未尽全貌的现场事实。而“VR +新闻”具备 360 度全景画面,让用户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赋予了新闻全新的叙事模式和感知体验,彻底改变了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连接方式,感官得到极大延伸和拓展。以上文中的《老井新生—— 一个沂蒙山村 55 年的初心接力》为例,描述一个村庄的沧桑巨变,用再有画面感的文字,即便配合图片和视频,也不如让受众“惊鸿一瞥”来得冲击力大。

    增加了真实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

    真实,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特征。在 VR 新闻中,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极强的沉浸感和现场感下,在过于丰富的细节中,如果缺乏传统新闻报道中线性的、逻辑感强的文字叙事的引导,身在其中的受众很容易受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倾注强烈的个人情感或想象力,从而影响其对新闻事实客观、理性的认知与判断,这就会产生一个悖论 :在“VR+新闻”中,离现场越近,也有可能离真相越远。如何实现 VR 技术与新闻报道底层逻辑的契合,在体验感和真实性之间寻找平衡,是媒体在生产“VR +新闻”过程中需要一直面对的问题。

    重塑了新闻生产制作模式

    作为新闻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VR +新闻”的采集和制作方式,与传统新闻完全不同,这对媒体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不求助外部技术团队的情况下,如果独立制作“VR+新闻”产品,媒体人除了要具备传统新闻工作所需的采、写、编、摄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学习掌握“VR +新闻”拍摄、三维建模等技能。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对学习能力、融合能力乃至思维模式的全面考验。可以预见,掌握专业领域技术和具备传统新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媒体竞争的关键。

    “VR +新闻”普及发展面临的困难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普及应用,都要经过摸索、试错、完善的过程。VR 技术可以把“远处的”的场景“移动”到“眼前”,给新闻传播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诸多学者把 VR 当作“超媒体”技术的核心支撑来研究。然而,VR 技术的变革,是基于科技发展实现的。在应用到新闻领域时,技术本身的门槛,使得“VR +新闻”的生产,在采访、制作、观看这一整个链条上,都需要面对一些亟需解决的难题。

    专业设备普及率不高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虚拟现实(VR) 终端出货量约为 567 万台。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 年,仅三星一个厂商的手机销量就高达 2.66 亿台。相比起手机的普及,VR 设备数量少,而且存在眩晕感强、交互性差等问题,即使是 HTC、Oculus等头部企业,其高端产品虽然体验感不错,但使用成本比较高,场景比较单一,依旧处于面向高端用户、商用和开发的阶段,普及率较低。不论是文字新闻还是“VR+新闻”,生产出来都是给读者看的,设备普及率的不足,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VR+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好消息是,VR 设备产销或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中国信通院预计未来几年 VR 设备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56%。

    制作周期长、技术难度大

    对新闻传播而言,时效性是一个必备的元素。传统的新闻,不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频、视频,都是现场采访经加工,再呈现给读者。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从记者采访到读者看到新闻,间隔的时间越 来 越 短。 而 对 于“VR + 新闻”来说,由于其技术门槛偏高,普通新闻工作者不能很快上手,而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或协作,这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使媒体工作者不愿意采用这种对当下来说过于前沿的技术。也就是说,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VR +新闻”的采访制作,都需要以专业 VR 报道团队生产的形式存在。

    技术路线尚不清晰

    由于专业设备普及率不高,专业“VR +新闻”制作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导致不少变种的类“VR+新闻”产品衍生出来。比如,比较常见的一些以手机 H5 页面呈现,可以 360 度随意拖动观看的“裸眼 VR”。该类“VR +新闻”产品,与依赖专业 VR设备观看的“VR +新闻”产品相比,体验感上有不小的差距。但这类“裸眼 VR”也有着制作更简单、传播更便捷、读者观看更方便等诸多特点。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短平快的“裸眼 VR”与需要专业 VR 设备才能观看的“专业 VR”会同时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新闻报道中发挥各自的优点,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

    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VR +新闻”的制作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团队,不可避免将会大幅提高新闻作品的生产成本,媒体如何“消化”“VR +新闻”生产所需的高成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在“VR +新闻”中,沉浸式场景非常有利于植入品牌广告,但是这又面临着新闻伦理层面的制约,甚至还要有法律层面的考量。从目前国内一些比较成功的“VR +新闻”作品来看,大都是试水性质的不计成本之作,尚未看到有在广告方面的探索。

    寻找懂新闻的VR人才

    VR 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普及,原因有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和技术,而这两个短板,最终又都落脚在人上。

    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发布的全球 VR 人才报告显示,当前全球 VR 从业者主要分布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以 IT 高科技为主导的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虽然中国的 VR 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但人才的匮乏依旧非常明显。另外,国内的 VR 人才,大多集中在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媒体行业想要在这场“抢人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

    媒体行业想要解决面临的 VR 人才紧缺难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

    加强与专业 VR 技术团队的跨界合作

    2020 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期间,《VR 重现抗美援朝空战经典案例》这个“VR +新闻”产品,曾经获得不少关注。产品借助 VR技术,以第一视角重现当年抗美援朝空战的经典画面,有很强的体验感。而这个产品的诞生,是《环球时报》与腾讯技术团队强强合作的产物。这种合作模式,在近几年的一些优秀“VR +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已经十分常见。

    重视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专业的“VR +新闻”人才不仅要求掌握传统的采写编等基本技能,还要懂得剪辑、特效制作、建造模型等专业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2018 年 9 月14 日,教育部正式宣布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2019 年是虚拟现实技术纳入我国本科专业的第一年,到 2020 年初,已有 71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作为 VR 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学习“VR +新闻”相关专业的人才将越来越多。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主动学习意识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领域,科学技术是促使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如同拿笔的记者学会了摄影、摄像等技能一样,随着 VR 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新闻报道,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有主动学习新兴技术的自觉意识,并将其运用到新闻作品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VR 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才能加速推进,而越来越多“VR +新闻”作品的诞生,又将助推 VR 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整个 VR产业的发展。

    (作者王如林系大众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副主任,刘芝杰系大众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首席编辑)

    责任编辑 :王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