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党报副刊如何兼顾新闻和文学属性?如何借力新媒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河北日报大型报告文学专栏《太行风》,注重策划重大选题,与新闻报道互相补充,运用新闻视野、文学化语言,记录时代跫音,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借力新媒体,形成网上二次热点传播,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欢迎。
关键词:党报副刊 报告文学 新闻视野 时代热点
党报副刊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党报副刊如何兼顾新闻和文学双重属性站稳脚跟、如何借力新媒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些都成为新时代党报副刊亟待解决的课题。
河北日报报告文学专栏《太行风》,致力于在文学与新闻双重属性的融合中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同时借力新媒体,形成网上二次热点传播,受到业界专家和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
《太行风》开栏于2019年3月15日,以“关注现实生活,植根燕赵沃土,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为办栏宗旨,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有品位、有格调的重头报告文学作品,以此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专栏以纪实文学的视角,对当前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度报道,体现党报副刊在坚守文化品格的同时,担负起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
捕捉网络热点,聚焦重大选题,回应时代热点
史诗般的新时代火热生活,期待浓墨重彩的文学描绘和现实书写。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太行风》栏目聚焦网络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学审美回应时代热点。
持续关注雄安新区建设,记录“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历史性事件
2019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两周年之际,专栏策划推出河北日报记者历时3个月采写的重头报道《白洋淀乡土记忆——雄安文脉(上)》《一目千年望雄安——雄安文脉(下)》,从建设雄安千秋之城、文化先行的角度切入,视野开阔,笔力刚劲,展现家国情怀,沟通历史与现实,提供了别样视角的报道范例。文章刊发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河北日报客户端同步刊发文章,进行网上二次传播,使传播效果呈现几何级增长。刊发当天,文章被“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新媒体转载。
2020年4月,推出作家尚未撰写的《春回雄安暖》等作品,记录抗疫期间雄安新区的情况,关注雄安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乱、井然有序地推动各项工程建设复工复产,凡人小事,感人至深,为雄安建设发展凝心聚力。
深入挖掘备战北京冬奥会“河北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太行风》专栏的重大选题,更多关注文化脉络和历史底蕴,并且为历史人文赋予烟火气息。专栏推出常云的冬奥题材报告文学《一片冰心在玉壶》,通过挖掘往事、打捞记忆,还原出一位有感情、有个性的滑冰教练形象,让深邃厚重的历史画卷与鲜活激荡的时代图景紧密联结在一起。
正如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所说,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伟大转型的时代,“河北日报的《太行风》专栏,视野开阔,取材广泛,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和全局性话题,刊发了一批令人振奋的新作,为新闻报道开辟了新视野,为新时代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积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三地下好“一盘棋”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穿京津冀三地的大运河正以美丽而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话题在网上热度持续高涨。《太行风》栏目组织策划刊发作家李培禹的《运河之子》,通过追忆河北作家刘绍棠的人生往事和文学创作,为读者勾勒出北运河农村的风貌,描绘出京津冀大运河沿岸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把京津冀一家亲的历史根脉和文化融合表现出来,引人思考,激人奋进。
2019年6月,刊发记者龚正龙、崔立秋的《为了大地的丰收》,聚焦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依托全国首创的科技小院模式,在燕赵大地上奉献青春,完成历练,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农大人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壮丽诗篇,也诠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时代意义。
关注现实,记录时代声音,把好网络舆论导向
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党报副刊更是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弘扬正能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网络舆论导向,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敏锐迅速感应时代变革,聚焦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展现中华儿女与贫穷斗争的历史传奇,书写燕赵大地上的奋斗史记。2020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太行风》栏目适时策划推出了“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系列报道,倾情刻画脱贫攻坚一线人物形象和火热的生活。
2020年4月,河北日报记者团队践行“四力”要求,奔走在脱贫攻坚报道的主阵地,驻扎在脱贫攻坚的前沿,将一个个村庄告别贫困的故事撰写成报告文学作品。2020年6月,记者刘萍采写的报告文学《骆驼湾的年轻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新时代农村年轻人的新形象,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奉献青春、奋斗追梦的故事,感人至深。文章刊发后被人民网、环球网、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作家网以及国务院中国扶贫办室公众号等多家新媒体转载,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2020年7月,推出记者曹铮、林凤斌、刘萍采写的报告文学《青山不老——阜平脱贫记》,微观取景阜平骆驼湾、顾家台、城南庄之变,小切口呈现阜平脱贫攻坚成就和感人故事,真实记录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抒写在脱贫攻坚中的燕赵故事,彰显出引发世界瞩目的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中国创造和中国精神。
此外,《太行风》专栏还邀请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倾情抒写脱贫攻坚的群体人物图谱,陆续刊发了杨辉素的《美丽乡村的色彩》、刘世芬的《麻麻花开》、尚未的《太行攻坚》、徐德泉的《劈开穷山》《太行“点灯人”》等优秀作品,为脱贫攻坚事业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党员干部形象史、社会发展变迁史,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全新的角度和语言,丰富了报告文学的时代内涵。
这些报告文学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进而感动、带动身边人,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受到鼓舞,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奔小康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劲助威、凝神聚力,这正是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的意义所在。
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讴歌抗疫一线的英雄事迹,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在强化显政、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凝聚民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太行风》专栏及时策划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抗疫一线广大医护人员、基层防疫干部群众,挖掘抒写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感人故事。连续推出抗疫主题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的《深夜提灯人》《永远是战士》、作家关仁山的《生命的曙光》、作家刘世芬的《方舱“小太阳”》、作家杨辉素的《战疫赶考人》等,塑造了河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白衣战士和许许多多抗疫一线由普通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英雄群像,展现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春雷的《深夜提灯人》在该专栏刊发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转载。
“关注文化坚守和现实主义,是河北日报文化周刊的传统,《太行风》栏目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 李春雷认为,《太行风》栏目以高度的责任感观照燕赵大地,描绘人间烟火,记录河北故事,堪称书写时代“新史记”。
塑造文学形象,书写“小人物”大时代,凸现时代精神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不应只是短平快,副刊人有责任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用优秀作品引导读者有深度的阅读。时代大潮是由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太行风》专栏开始尝试以“小人物”文学形象生动反映大时代精神,既给人以感观愉悦、艺术享受,又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励。
关注社会生活中涌现的时代楷模、英雄人物和优秀群体,挖掘感人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
2019年4月,刊发作家王立新的《多瑙河岸边的灯火》,讲述了中宣部表彰的“时代楷模”河钢塞钢管理团队3年来扎根异国他乡勇于担当、忠诚履职,使得塞钢这家百年老企业扭亏为盈、重获新生的故事。文章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大背景,对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进行了全面生动的讲述,也总结了河钢先进的管理理念。
冀人,冀事;冀韵,冀风。作家刘世芬评价河北日报《太行风》专栏,浓缩燕赵大地的时代精华,汇集国计民生的最强音,为人民抒怀,为时代塑像,为民族铸魂,留下时代最前沿的豪情与担当,洋溢着赤子的情怀和独领风骚的气概。
关注普通百姓生活,从“小人物”身上洞见大时代精神
2019年,专栏推出关注长城保护员系列报道,记者韩莉的《长城父子兵》、记者曹铮的《半世长城情》等,讲述了一个个坚守长城、护卫长城的百姓故事。此外,作家田耀斌的《“天眼”之眼》等,通过书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情的人物,展现他们奋斗不息的时代精神,让他们的人文情怀更富于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家杨辉素认为,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太行风》关注燕赵大地上的“小人物”,“这个专栏犹如一缕缕晨光,让我们看到明亮的时代光芒,看到从普通人身上所凸显出的时代精神和力量”。
在融媒体时代,作品质量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力量。河北日报报告文学专栏《太行风》,通过着力策划重大选题,配合新闻报道形式,运用新闻视野、文学化语言,记录时代跫音,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同时借力新媒体,形成网上热点传播,在业内外形成了一股副刊清流,受到领导和业界专家、普通读者的点赞和欢迎,为党报副刊发展打开一扇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窗。
(作者曹铮系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编辑,韩莉系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编辑,刘萍系河北日报文化新闻部高级编辑、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