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交流论文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传播城市精神的副刊策略

——以台州日报“大陈岛垦荒精神”宣传为例

吴世渊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4 版)

    摘要:城市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党报副刊是引领者、主阵地、风向标、助推器。台州日报(专)副刊连续两年运用人物报道、主题报道、动态报道宣传台州城市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既让读者喜闻乐见,又起到舆论引导、以文化人的作用。其实践证明,无论信息载体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永远是根本。只有坚守传统而不乏时尚,内容高雅而不失通俗,党报副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副刊     城市精神     主题报道     优质内容 

    一座城市的党报副刊,要牢固树立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在弘扬城市精神、传播城市文化中唱响主旋律。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大陈岛,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小岛。20世纪五十年代,467位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上岛垦荒,在此孕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2019年,台州市五届三次党代会决定,把“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作为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自觉在弘扬精神、推动发展上,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职责和使命。

    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台州日报共刊发“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关报道一百余篇。其中,副刊上刊发了45篇,通过报纸、网站、客户端、公众号传播,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反响。

    副刊的45篇报道中,有人物系列报道19篇,讲述老垦荒队员及其家人的故事;主题报道8期,以大体量、小切口的方式,对垦荒精神的历史源流和当代价值进行系统展现;评论5篇,既对垦荒精神作了深刻阐述,又深入浅出,给人思想的启迪;动态新闻报道13篇,及时报道了垦荒精神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落地的新闻。

    可以说,在台州全市上下大力宣传、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过程中,台州日报专副刊起到了生力军作用。

    以人物报道再现垦荒记忆

    发生在1956年到1960年的大陈岛垦荒事迹,在台州影响深远,也是主流媒体重点关注的题材。每一年,台州日报副刊都会通过相关报道,带领读者重温这段红色记忆。

    然而,纸媒对于城市精神的宣传,光靠单篇、零星的报道远远不够,更需要将系统的、连续的、多维度的报道呈现给读者。

    2019年1月29日起,台州日报视点版推出“台州城市精神·垦荒精神在传承”系列报道,跨度6个月,共刊登19期人物报道。记者寻访老垦荒队员及其家人、子女,以他们为主角,讲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缘起、发展与传承。

    之所以用人物报道的方式呈现,原因有三:其一,大陈岛垦荒距今60余年,许多老垦荒队员尚健在,他们是真正的亲历者,以老人之口,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发掘事实真相,也能使报道的画面感更强。其二,通过老垦荒队员与“垦二代”“垦三代”的故事,能更直观地展现垦荒精神的传承发扬。其三,特定时代里特定人物的故事,往往独具魅力,受读者喜爱,而(专)副刊记者们又是一群擅长写故事的人。

    这组系列报道,有不少优秀作品,如《张寿春:爱在大陈岛》《王宗楣:那年芳华大陈岛》《她是海上“女战士”》等。一方面,报道视角始终关注具体的人,记者以日常叙事代替宏大叙事,一些“苦的记忆”,如“张莲女和张寿春在竹屿岛上办了极简的婚礼,几杯白开水和一包糖,用来招待前来祝贺的人。新床是四张长板凳、一块门板做的”“船不停地颠簸,我吃进去的东西,在十几次的呕吐中全倒光了,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等等,细节升华了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另一方面,记者的采写,强调扬善而不溢美。在人生的困境里,垦荒队员们迷惘、彷徨过后,那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人性的光芒,尤其令人动容。记者真实、质朴的记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该组报道为大众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厘清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源流,刊发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主题报道重塑垦荒精神

    台州市重提大陈岛垦荒精神,并将其升华为城市精神,有其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2019年以来,台州“现代化湾区建设”“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等中心工作火热开展,这些中心工作,被誉为“新时代的垦荒”。因此在当下,“大陈岛垦荒精神”有着凝心聚力、鼓舞斗志的作用。

    这意味着,党报副刊宣传城市精神,不能光讲历史和人物故事,还应通过大体量、大制作的主题报道,配合中心工作,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主阵地、风向标、助推器。

    2019年6月,台州日报(专)副刊精心策划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升华》。报道共分4期,分别以“老歌”“新篇”“使命”“传承”为题材,将垦荒精神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

    第一期《大陈岛垦荒的五个青春片段》,回忆了垦荒岁月的几个重要节点;第二期《当代大陈岛,垦荒精神从未褪色》,除了展示岛上新颜,还通过18位各行各业的“新时代垦荒者”之口,表述垦荒精神的当代内涵;第三期《传播大陈岛垦荒精神,他们在努力》,讲述垦荒精神在当下的传播、研究、拓展等;第四期《筑造一座“有精神”的城市》,讲述垦荒精神在城市的外化表现;评论文章《新的时代,新的英雄》指出,“‘大陈岛垦荒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穿透性,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历史实践中产生的,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丰富拓展”,展现了记者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写作功底。

    有了第一组报道为基础,2020年6月,台州日报专副刊再度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垦荒精神立心》。报道也分4期,以“通讯+评论”的模式,通讯唱响主旋律,评论凸显人文关怀,该组报道在台州新闻APP上获得“10万+”的点击量。

    以上两组共8期的主题报道,有历史的厚度、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令台州日报副刊成了宣扬城市精神的主要阵地。两组报道也分别获得2019年度和2020年度台州市新闻奖一等奖。

    以动态报道延伸垦荒故事

    自成为台州城市精神以来,“大陈岛垦荒精神”延伸到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影响台州市民的精神生活。

    表现垦荒题材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作品被创作出来,带有垦荒元素的音乐节、话剧、画展也举办起来,垦荒精神也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些与文艺相关的、生动活泼的新闻题材,正是副刊所关注的,也最适宜在新媒体上传播。

    例如,台州乱弹大型现代戏《我的大陈岛》,自孵化期起,(专)副刊便紧跟这一题材。3年时间,从创排到首演,再到巡演、获奖,记者先后采写了16篇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获得“5万+”的点击量。

    此外,台州日报副刊的“华顶”“文化大观”等版面,刊登了《听涛闻风——大陈岛》《海芙蓉》《神话大陈》《大陈旧民谣,昔日到今朝》等一批优秀的散文、影像作品。这些由名家创作的垦荒元素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经过精美制作,也往往是用户争相转载的对象。

    新媒体时代,信息有发布快、流量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而党报副刊的新闻、文艺作品,经过精细而严格的编校流程,这些真正的好作品,往往能在纷乱的信息里脱颖而出。因为,读者在新媒体中寻求的不仅是感官的满足,还包括理性的满足。

    无论信息载体如何变化,优质内容永远是根本。只有坚守传统而不乏时尚,内容高雅而不失通俗,党报副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宣传城市精神,台州日报(专)副刊运用人物报道、主题报道、动态报道,既让读者喜闻乐见,又起到舆论引导、以文化人的作用,唱响垦荒精神传播与弘扬的时代强音。

    (作者系台州日报专副刊中心记者、华顶副刊编辑)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