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副刊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须做好两点:主动策划、不断融合。充分借助融媒体,多元承载,多视角介入,抢占先机,必能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佳作,并广泛推介本地文化符号。
关键词:文化对接 融合发展 文化符合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既面临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与其故步自封,不如主动出击。新闻副刊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须做好两点:主动策划、不断融合。近几年,在廊坊文化与雄安文化的对接中,廊坊日报创新思路,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雄安新区作为廊坊近邻,其设立令人振奋。面对这个举世关注的大新闻,我们不等不靠,遵循雄安不仅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聚集地、也是架构廊坊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的宗旨,充分借助融媒体,多元承载,多视角介入,抢占先机,做大做强。由于谋划及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佳作,推介了本地文化符号。
“借鸡下蛋”,搭建文化符号
2017年4月,雄安新区在冀中设立,范围就是白洋淀一带的雄县、安新、容城。一时间,冀中平原这片古老的土地引起世人关注。
作为近邻,廊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作为党媒,我们认为及时对接雄安的相关历史文化责无旁贷。于是我们及时策划,由于力度大,刊发特稿、专访、专著,打了几个主动仗,稿件被多方转载,引起内界关注,发出了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强音。
廊坊居于京津冀腹地,如今廊坊三个县市与雄安相连,土同脉,文同根,这是做大本地文化的资源。方向有了,可从哪做起?廊坊是新兴城市,在文化上,没有秦皇岛的北戴河、邯郸的成语之乡、保定的直隶府衙这类的大符号。经过仔细梳理,寻找共同点,我们确定了“借鸡下蛋”的策略,决定从廊坊与雄安联系紧密的淀洼文化以及世人皆知的“杨家将镇守三关”的边关文化做起。
边关文化是廊坊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廊坊地处古代燕赵交界和宋辽边关,时间长,事件多。著名的杨家将故事就是以平原关隘“三关”为依托传诵的,而实际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廊坊与雄安自西向东一线拉开,历史上有两次边关经历,一是燕南赵北;二是著名的“杨家将镇守三关”的“三关”之地,也是宋辽边界,既有成体系的地下古战道,更有经济文化往来的“河北四榷场”。
我们发现,水域、边关、地下防御体系、榷场等是构成这一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显示着它的独特性。廊坊与雄安新区文化对接,做大区域文化新闻就有了施展空间。
重心前移,布局谋划文化新篇
雄安新区的三个县,过去隶属保定市,与廊坊南部三县关联。设立新区后,作为“千年大计”,势必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为此,我们重新定位,触角前移,形成与雄安的对话姿态,积极构建廊坊南部的又一文化高地。
新闻前行,策划是关键。数学上讲,三点确立一个平面,如今时代赋予廊坊三个发展“新引擎”:一是北部,通州北京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贴近;二是中部,北京新机场选址北京大兴与廊坊交界落地建设;三是南部,雄安新区设立与廊坊三个县市接壤。这三个“新引擎”,既可以铺成平面,也可以画出一个圆,互为依托,互相支撑,相得益彰,为文化新闻出新出彩提供了便利。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我们捕捉到了新闻先机——对接雄安历史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这块位于冀中平原腹地的古老土地,就汇聚了两个王朝关切的目光,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全方位角逐中,构成如今雄安一带沉浑雄厚的历史文化因子。
2017年4月,雄安新区刚一设立,我们就迅速在廊坊日报推出了“对接雄安”的5000字重点稿件《重镇雄关》,随后此稿成为河北日报“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系列”打头之作,并配发了编者按,以将近整版的篇幅刊发于2017年4月14日。开头这样说的:“959年春,后周皇帝柴荣施展他‘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抱负,由开封进发,亲带部队北征辽国。打到冀中平原的白沟河,也即‘三关’一线,他望着大平原的高远天空,再看看淀洼里刚冒出的翠绿苇芽,便开始实施他的顶层设计——他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翻检,选取‘雄霸’之意,为刚收复的‘三关’命名:最西边的瓦桥关改作雄州,居中的益津关改作霸州。”此文一发,全国有数十家媒体进行转载。在这次对接雄安文化的新闻起跑中,我们占了先机,发出了自己的强音。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文史哲并举,使新闻具有独家价值。经过研究考证,我们发现了真实的“三关”与传奇的杨家将。杨业、杨六郎、杨文广三代历史上戍边有功,但其事实和我们今天戏曲所说也有着很大差别。之所以流传甚广,是赶上了明清时期演义、评书、戏曲盛行的好时候,但它依然离不开“三关”这个符号的托举。历史上的“三关”基本特征就是“无山而关”, 走进“三关”,一定不要幻想攀附累累怪石高耸的大山,以水为屏障,由多元构成的平原关隘就绽放出中国关隘史上的一支奇葩。于是我们结合雄安一带,着重做了“走进宋辽三关”系列报道,让世人知道了“三关”真相。河北卫视大型纪录片《美丽河北》之《边城往事》节目组特邀撰稿人担任嘉宾解说。
寻找与雄安的共同点,就要做深做细,于是我们请大学教授、文史专家座谈,并撰写一批稿件,围绕冀中宋辽“秘境”做文章。一是水势。此地处于“九河下梢”,西山倾下的水流在这里形成了河流湖泊,河泊相连,赫然构成一条南北防线。二是树势。这里长期地处边塞,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树木繁多,高高低低,错落斑驳,这样的地带自然是战争中的前沿防护。深度稿件刊发后,很多读者剪报收藏,感慨:原来一千年前我们的脚下是如此不一样。
廊坊至雄安一线是河北提倡的“燕赵豪情文化”的中心地带,于是我们结合边关文化进行选题策划。历史上,廊坊南部与雄安自东向西一线拉开,冀中最大的历史事件是两次边界变迁:一是战国时期燕南赵北一带;二是一千多年前,宋辽边界变迁。沿着白沟河一线,我们适时做了荆轲“图穷匕见”、文天祥题壁、张叔夜自扼、燕王扫北等专题报道。
根植历史,开启未来,在建设中做文化新闻
与雄安文化对接,不仅要挖掘历史渊源,更要涉及建设与展望。我们召集本地文化学者召开座谈会,进行认真梳理,思路逐渐清晰。这片土地上有过远古文明、农耕曙光,也曾是狼烟四起的边关地带,到“澶渊之盟”签订后有了早期的“城镇化”,还将被建设为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之城。往事越千年,“雄安新区”建设上升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让燕赵大地这片热土愈加生机勃发。
古往今来,贸易都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重要内容。其表现形式是经济上的,而其内涵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宋辽双方设立榷场是写进各自国书里的。河北平原的榷场也有这样的意义。宋辽期间,在边界设立了多个榷场,而最为著名的是在宋境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徐水西)的“河北四榷场”,正好是廊坊与雄安一线,宋辽在河北平原设立的榷场,前后有160多年,在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它就在我们脚下,是一部“根植于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好教材。我们策划了走进河北四榷场等稿件。这些稿件“激活”了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紧密关联。
“三关”、古战道、榷场就在廊坊、雄安一带,这些是共同的文化符号。对接雄安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整体。这些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也是一次文化交流与融合。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主动做好廊坊与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对接,既是时代使然,更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交了份合格答卷。
广泛融合,构筑多元展现平台
以系列活动为契机,搞活动融合。2020年秋,廊坊日报文艺副刊部组织记者及各界文化人士十余人走进雄安,以赠送新出版的文史专著《秘境之美》为话题,与雄安文化局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形成了冀中文化是一个整体、需彼此关联、共同弘扬的共识。这些活动,廊坊日报与雄安媒体都进行了多媒体形式的报道。
廊坊日报开辟了《雄安时间》《京津冀文化圈》《走进雄安》等栏目。这些栏目既有廊坊与雄安的主动融合,又有关于冀中发展大局规划。借助“雄安”这一热词,来彰显廊坊历史文化。每个栏目,廊坊日报所属公众号、传媒网、微信群等都开足马力,一齐宣推。雄安新区同仁不禁感慨:在对接雄安方面,廊坊真是敏锐、快速,在文化宣传中呈现出不少亮点。
(作者系廊坊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