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交流论文

新闻战线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彰显优秀乡土文化中的纸媒作为

——简评盐城晚报《登瀛·范公堤》副刊

施东明 《 新闻战线 》( 2021年04月20日   第 04 版)

    摘要:地方媒体,在彰显优秀乡土文化、留下乡愁等方面,有优势,大有作为。在新媒体时代,史料扎实、文字朴实、内容厚实、文字生动的报纸副刊文章,依然能赢得读者。《登瀛·范公堤》副刊,通过提炼地方特色基因,激发爱家乡的自豪感与深挖历史人物故事,为读者带来激励与启迪,受到读者好评。

    关键词:乡土文化     副刊     地方基因     文风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随着城市以及乡镇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具有自然风光村庄、特色建筑、时代特征遗迹的留存大量消失。许多城市千城一面、百镇同样,人们对过去的家乡风貌和历史沿革也渐渐模糊,心中的乡情也渐渐消失。2018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地方媒体,在留住优秀乡土文化、留下乡愁等方面能有作为吗?回答是肯定的。

    提炼文化特色基因,激发爱家乡的自豪感

    近年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属下的盐城晚报“登瀛”副刊专门开设《范公堤》专版,从2016年1月到2020年10月,共刊发160多篇文章,突出刊发地方历史地理文化内容,有描绘、叙述家乡地理风光风貌的,有介绍历史和现代名人的,有勾勒、描画、回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生活印记的,有回想家乡民间风俗以及地方餐饮美食的,受到读者好评。

    盐城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全国唯一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汉时即置盐渎县,历经两千多年,沧海桑田,水荡河湖,变化巨大,大至沿海广袤滩涂的巨变,小到一个村庄的演化,无一不传承历史中“盐”的基因。深入挖掘和刊发这方面的地理历史知识,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添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

    《范公堤》重点刊发这方面内容的文章,如《煮海重镇新兴场》《盐渍的安丰》《素描伍佑场》《漠北大战与盐渎建县》《瓢城 盐渎 亭湖简考》等。这些文章大多介绍了自古以来盐城盐业兴盛、盐民生产生活与盐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联。其中《漠北大战与盐渎建县》一文考证西汉时期至东晋地方经济(盐铁官营)、文化发展与县置设置的变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瓢城 盐渎 亭湖简考》一文通过对盐城城市过去几个曾用名的考证,让人们了解了不少地理知识和地方城市文化历史。

    盐城也是一个新兴的生态城市,2019年成功将黄渤海湿地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在盐阜大地上,东边是沿海滩涂湿地,西边是里下河水乡湖泊风光,北边有废黄河地带和苏北灌溉总渠;串场河、通榆河南北贯通市区几十公里,河汊密布,水域众多,植被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范公堤》在这方面刊发了不少文章,让人们了解、欣赏、珍爱家乡的美丽风光。如《里下河春光》通过对里下河地区一些村庄春天景物景致的描绘,展示了这里如画的春天,读后让人身临其境,沉醉于里下河地区的春色。《盐阜牡丹大放异彩》描述了盐阜大地东西南北六七处不同历史、不同风格、不同生长环境的牡丹,让人全方位感受了牡丹之美、生活之美。《一堤之隔》描述的是范公堤堤东堤西不同地理风光、作物生长、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解读了自范公堤建成后,对堤东堤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关范公堤历史解读的文章。

    盐城历史悠久,有许多古老集镇和村落,也有不少老街道和古建筑。《范公堤》在这方面寻古探幽予以介绍。如《千年古镇——骨子里的龙冈》《生长在四岔河畔的大冈》《名隐西乡的微古镇》《小镇的记忆碎片》《古镇富安探源》《新街轻轻揭开你含羞的面纱》《盐阜平原上的古村落》《醉美鱼村》《朦胧宝塔的传奇》《福泰港》《百年太和堂》《源远流长古基寺》等,分别用浓浓的笔触,缓缓叙述了盐城一些古老集镇、村落的历史地理文化风貌。

    《小镇的记忆碎片》通过回忆、素描、勾勒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射阳县合德小镇地名、街道、闸口、影院、剧场、收购站、新华书店、饭店等,让许多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生活的小镇或村落。《源远流长古基寺》一文对处于建湖县唯一东出口的水陆交通要道、已有八九百年历史的一座寺庙古基寺及周边环境的兴衰变化,以及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缩影描述,读后让人顿生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之感叹。在刊发介绍一些古镇文章的同时,《范公堤》还刊发介绍城市演变和特色的文章,如《东方福地盐之城》《聚焦大庆路》《老城向南》等,让人们对今天城市的发展变化历程有所了解。

    曾经的生活历史,是这片土地上的深刻记忆和文化积淀。一饭一粥、一衣一帛,春夏秋冬、节日时令,都留下许多文化记忆,有的直至今天还在流传。盐阜大地上的先民也不例外,并且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这主要体现在西区里下河水乡、东部黄海滩涂等特色中。《范公堤》在这方面也刊发了令人回味的文章。如《水乡大风车》《乡村土灶》《担绳络绳》等,描绘了乡村生活设施和用物,给今人以恍若隔世和追忆的感念。《土房,掏蜜峰》《正月半,炸麻串》《老渡桥》等,这些篇幅不长的文字描绘了过去年代,乡村人家生活中青少年的快乐。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许多乡风民俗历久弥新,有的到现在还有蓬勃生命力。《范公堤》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介绍。如《元宵节漫谈》,对本地元宵节风俗的回顾和叙述,让人们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端午风俗漫谈》《农家风月》《趣谈二月二龙抬头》《过年》《春联之美》《乡风民俗话喜庆》《筷子的家风》《歇伏》等娓娓道来,读来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饮食文化也是乡土地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愁不可或缺的主题。《范公堤》在这方面也青睐有加。如《盐城美食》概括了盐城历史上一些传统美食美味的烹制方法,既能让人了解美食,又有实用价值。而《家乡的馓子》,通过馓子这一小吃,道出了特殊年代困难农民对生活的希望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叹过去,珍惜今天。《舌尖上的西乡》则通过盐城西乡水域几种食材烹制成美食的介绍,让人如临其境,如尝其味。

    深挖历史人物故事,带来激励与启迪

    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盐城也有不少历史名人,如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宋丞相陆秀夫、明代的文学大家施耐庵、书法家宋曹、元末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清代的徐铎,以及南宋诗人杨万里、清代林则徐、孔尚任、民国年代张謇等,对这些在盐阜地区以至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范公堤》在发表研究这些人物的文章时,不炒冷饭,大多选一些新颖的角度、别致的材料加以介绍推荐,使人们更深地认识这些历史人物。如《盐城近代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上、下),《范公堤与范仲淹的传说》的范仲淹、《陈琳和我是同村人》的陈琳、《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珠、《孔尚任结缘龙冈》的孔尚任、《与白驹的一场邂逅》的施耐庵等。特别是《西溪盐官范仲淹的“师友”和“畏友”》,通过对范仲淹与恩师晏殊、同僚吕夷简的日常相处、政治理想、诗词酬和的描述介绍,让人们从另一角度了解范公堤和西溪古镇主人公范仲淹的人生。《风雨黄浦到客船》通过一首诗的介绍,勾勒了南宋诗人扬万里的盐阜之行。《林则徐泛舟串场河记》一文通过林则徐日记中有关考察串场河疏浚及两岸市井民生的情况,让人们了解了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与盐城的一段故事。

    盐城也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胡乔木、乔冠华、粟裕、黄克诚、张爱萍等也曾经在此战斗工作生活过。《范公堤》也十分重视这方面内容的挖掘和传播。如《粟裕大将与东台宴客习俗》《西吴庄考访》《阿英和盐阜区党报工作》《碧血丹心三军丫》等。《西吴庄考访》是一篇非常有特色的文章,通过对新四军领导胡服(刘少奇在盐的化名)当年曾在盐都区西吴庄隐秘的工作生活考证,发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新四军历史。还有《串场河畔谒茧园》,通过对一座茧园的详细介绍,将盐城著名的无党派人士、共产党建立的民主政权参议员、地方文史大家、诗(词)人周梦庄先生的历史和人生履历细细道来。《耿介磊落一泽夫》《邹韬奋苏北盐阜之行》《从盐垦中走出来的茹志娟》等,对现代革命史上的文化人物,不是炒冷饭,或堆砌资料,而是结合新的史料和作者的寻访,发掘历史人物新的闪光点和故事,使读者能更进一步了解这些先贤和烈士的事迹,从中获得启迪。

    朴实文风,厚重史料,可亲可读中赢得人气

    在今天,各种新媒体纷纷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小视频、抖音等刷爆眼球时,史料扎实、文字朴实、内容厚实的报纸副刊文章,在纸媒传播中同样赢得了人气。《登瀛·范公堤》副刊文章,之所以赢得许多读者青睐,就在于文风朴实,可读可亲。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史料和事实扎实,经得起检验,特别是一些反映地方地理和历史人物的文章,其事实、史料有据可查,叙说清晰,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如《盐城近代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上、下)介绍的盐城名士陈玉澍,《谁持彩练当空舞》介绍的地方乡土教育专家印鸾章,《海纯路路名的由来》的海纯路,作者分别系历史学者、市图书馆研究员、政协工作人员,这几篇文章中人物和事迹都交代来源,真实可信。

    其二,文字朴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花哨,不雕饰,不哗宠,叙述描写抒情恰到好处,如反映里下河风光的《梅苏记忆》,通过客观描述里下河地区建湖一村庄古老的小街、池塘、村戏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的生活,让人有身临苏北的桃花源之感。

    其三,文章总体来看,显得厚重大气,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文字生动,许多文章注重史料,结合传说与现场描述,可读耐读,使人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作者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技术总监、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