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技术赋能、 人才赋能、 渠道赋能、 营收赋能

——新华社现场云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

● 文 晶 《 新闻战线 》(

    新华社积极发挥国家级通讯社作为“媒体中的媒体”的核心优势,从地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资金、人才、机制、优质内容供给不足等瓶颈处破题,依托于服务全国媒体及党政用户的现场云平台,以“节约、先进、实用”为理念,以加大整合内部技术保障、信息共享、用户服务、渠道畅通、平台融通等资源为手段,全面深度参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整体建设。

    依托新华社现场云平台的深度赋能,贵州石阡、宁夏青铜峡、福建厦门海沧等100余家服务当地群众、服务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夯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建成,开辟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国家通讯社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路。

    掌握三大秘钥

    密钥1:有神器——移动化全流程策采编审签发

    现场云,是新华社从传统媒体内容改革出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掌控的服务全国媒体和党政机构的移动化在线生产传播平台,源自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提出的“现场新闻”理念,即用一部手机即可发起一场全息化、直播态的报道,旨在集移动互联网先进技术之大成,让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现场。采编人员即拍即采即传、签发人员即收即审即发的全流程行进式新闻在线生产方式甫一推出,就吸引业界高光关注。平台自2017年2月19日上线至今,已吸引3600多家媒体及党政机构用户入驻,7万多名采编人员注册使用,直播类报道逾25万场次,视频类报道170万余条,日均直播突破600场。

    新闻移动化全流程在线生产是现场云的一大突出特点。在采集的同时,审签人员可同时在手机上进行编辑、签发,完成在新媒体移动端上的直播态报道。在现场云平台上,目前有900余家区县用户正在实现与以往采编场景完全不同的“行进式报道”,挖掘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人物和故事。《20年、30万字小说……65岁保洁大叔竟是现实版“扫地僧”》是北京海淀融媒体中心运用现场云采集到的一位辖区街道内平凡人物的典型故事,在新华社的两微一端播发后百余家媒体争相转载,这样的优质内容每天都在现场云平台上源源不断地生产着。

    密钥2:有利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

    现场云不仅可以进行实时直播,还能非常便捷地采集文图短视频。现场云每天生产的600多场现场报道中,可视化报道占比达96%以上。现场云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原创新闻直播平台和短视频生产平台。

    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现场云内嵌的可视化指挥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找到任意点位周边记者,部分区域实现以1平方公里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

    可视化加工:精干的现场云视频团队与封装集成的新华智云媒体大脑智能化视频加工工具并线推进,高效整合现场云素材,对直播态报道中的高亮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推出了《徐彬洋,谢谢你背了我6年》等一批够速度、有温度、传得开、叫得响、领跑全网的精品短视频。

    云导播台:为了提升全息化直播的体验效果,现场云推出云导播台系统,支持多点位、多视角协同直播,用一个软件就可以将普通电脑升级为导播间。传统广电建设一个导播间动辄需要投入千万级资金,一些硬件厂商的硬件导播台售价也多在数十万元不等,而现场云软件版云导播台有近2000家用户在免费使用,累计为主流媒体节省资金成本6亿多元。

    密钥3:有重器——深挖洞广积粮,平台协同生产

    大量新闻素材的汇聚,是优质稿件持续涌现的基础。现场云以系列策划为抓手,极大地调动了现场云用户参与生产的热情,也为涵养现场云日常新闻性报道生态奠定了基础。如《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等一系列响应中宣部主题宣传的策划,《60万米高空看中国》《你很了不起!》等别具匠心的创新策划,五四青年节的《奋斗在他乡》、记者节的《我们在路上》等日常节点策划。

    现场云工具的简单易操作及国家通讯社强势渠道和高端平台的传播优势,使得现场云在区县级媒体及党政机构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向地方媒体和党政机构交付这一助力实现移动采集全媒化的基础工具,现场云也助力相关机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报道形态创新、内容建设推进、人才队伍转型等方面的自我“造血”。

    破解四大瓶颈

    现场云的密钥特点和优势赋能,有效化解了各地融媒体中心建设在融合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不同程度地破解了技术、人才、渠道、营收四大瓶颈。

    技术赋能。不少县级中心将现场云作为融合生产的基础系统,通过全媒采集+多元加工的融媒体中心解决方案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石阡县,将现场云配备给各个扶贫工作队,挖掘出一系列感人的扶贫、脱贫故事,总浏览量排名稳居全省之首,被省委宣传部评价为“花钱最少、建设最快、效果最好”的融媒体中心。

    人才赋能。大量记者通过操作现场云,在报道现场打破了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的身份界限,从“要我转型”转变为“我要转型”,潜移默化中完成向全媒体记者的过渡,践行、增强了“四力”。

    现场云积极拓展社会化生产,通讯员在线管理系统将广大通讯员通过手机联结起来。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报道力量都达到了千人以上的规模,县直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的新闻信息在现场云汇聚。

    嵌入式培训,打造“四个一批”人才梯队建设。在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同志的首倡下,现场云自2018年5月开启嵌入式培训,开放核心岗位给有参训需求的现场云用户。培训一期一月,每期20人,“以干代训”“以践悟实”“干训结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融汇输出媒体融合理念。目前该培训已覆盖来自全国近200家媒体和党政机构,参训者达300人,其中来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学员过半。在一年多的实践中,现场云嵌入式培训建立了“四个一批”工程,即:培养了一批头部用户、巩固了一批深度用户、黏合了一批高频用户、激活了一批“沉睡”用户。切实通过来参训的一个人,带动一家机构的融合转型,继而通过这家机构辐射整个地区。

    渠道赋能。现场云贯通新华社传播渠道,面向全球全网分发,形成了新的传播路径。现场云采集的报道,集中精编、二次加工后可进入新华社的县级融媒体专线、短视频专线等发稿线路及新华社的“两微一端”和海外社交媒体。与其他终端平台简单发布媒体来稿不同,现场云在正式发布稿件前,还帮助媒体进行报道策划,并对媒体稿件进行精加工,组建云端的“超级编辑部”。在“60万米高空看中国”“再走长征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大型主题报道中,累计组织沿线500多家主流媒体参与跨地域、跨终端联动直播。

    营收赋能。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重塑商业模式?如何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拓展服务和营收能力,从而更好地反哺主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持久发展能力。基于在地方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现场云助推营收模式转型,发展信息流广告、栏目冠名、流量运营等互联网盈利模式,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营收提供了极具运营价值的通道。

    技术是工具,平台是手段,都要贯彻初心、服务使命。目前,现场云已不同程度解决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会不会”“消息有没有”“素材广不广”“内容好不好”等实质性操作层面问题,并帮助县级融媒体中心用户通过“协助”——交付一个移动采编发工具;“协调”——开辟一条社会化内容的通道;“协作”——畅通一种可持续供给的对接;“协同”——打造一个一体化壮大主流舆论平台的路径,建立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全媒体内容生态链,夯实了新华社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机构化生产的内容生态圈。将主流力量、主流声音在云端汇聚起来,用人民的视角发现人民的新闻,讲述人民的故事,传播人民的心声。

    (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

津云新媒体集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湖南实践
跨界融合·协同共治·多维联动
建设 “形神兼备” 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 “破” 与 “立”
技术赋能、 人才赋能、 渠道赋能、 营收赋能
微博与县级融媒体的合作发展之路
县级融媒体中心系列标准解读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问题剖析
治理、服务、经营、专业:四重身份的关系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