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 “破” 与 “立”

——以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 马宪颖 《 新闻战线 》(

    “融意识” ,建立容错机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融智慧” ,大力抓基础培训,提升“四力”水平; “融平台” , “三个中心”贯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融技术” ,坚持适合的才是好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坚持“立” “破”并举,重塑“策采编发用评”融媒流程,初步形成了 “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渠道为金、服务为翼”的融媒生产模式。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聚焦破解内容、渠道、流程、人才等媒体融合发展难题,坚持“立”“破”并举,重塑“策采编发用评”融媒流程,初步形成了“内容为王、技术为用、渠道为金、服务为翼”的融媒生产模式。融合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亟须突破和改革。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的改革实践

    “破”机构、“立”格局,抢占主流舆论阵地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举措。2018年6月12日, 大兴区将原区广播电视中心、区委宣传部所属大兴报社职责整合,挂牌成立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是北京市第二个挂牌的区级融媒体中心。

    2019年4月19日,大兴区委正式批复《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规定明确:大兴区融媒体中心是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相当于正处级,归口区委宣传部领导。融媒体中心实现统一策划、统筹安排、一体研究部署和推进。按照“策采编发”的新闻生产模式重新调整科室设置。

    整合后,大兴报、大兴电视台、大兴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大兴”APP、“这里是大兴”微信公众号等一体纳入区融媒体中心,全区形成“1+3+3+226+N”的大传播格局(即1个融媒体中心,3家传统媒体,另一个3是“两微一端”,226是区内新媒体账号,N指区外宣传力量),破除各自为政的局面,握指成拳建设主流舆论阵地。

    “破”固化、“立”内容,做大做强融媒产品

    破除原有固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把握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移动优先、坚持守正创新,立足产品系列化、报道立体化、直播常态化、媒体平台化、联动经常化,加快推进融媒生产创新。

    产品系列化。制作原创短视频200余条,其中50集《中国梦:大兴的故事》系列短视频累计浏览量4000多万人次。制作抖音短视频120余条,浏览量近600万。抖音号“大兴融媒”3个月粉丝增长近百倍,累计获赞1385万,浏览量过亿的视频1条、过千万的10余条。

    报道立体化。围绕校园周边交通乱象、不文明行为展开系列报道,报纸、电视、新媒体携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受到政府、学校、家长的广泛关注,属地部门联动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直播常态化。围绕全区宣传文化活动,平均每周1~2场直播。麋鹿大会、南海子历史文化论坛、北京大兴西瓜节开幕式、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系列活动、大兴区端午节龙舟赛、大兴区“五四”百年庆祝活动、“新国门新大兴”首届京南文化庙会、梨花节开幕式、桑葚节开幕式等,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媒体平台化。贯通新闻、政务、服务,升级“北京大兴”APP,丰富公共服务事项和智能客服功能,增加掌上政务事项1449个,涉及35个主题、39个委办局,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群众提供精准化、智慧化服务。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互动平台,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拓展线上接诉即办功能,丰富网络事项,发挥“蓄水池”和“拦河坝”的作用。

    联动经常化。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和北京日报等市属媒体的联动经常化,提升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围绕新机场建设的VR首发宣传设计,在各平台推广下4天时间阅读量超50万,点赞4500余次。与人民日报合作的“阅兵夫妻”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与新华社合作的“烈火英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有个神秘职业”等,阅读量均破百万;与“北京日报”APP合作“70秒看大兴”短视频形成规模效应,学习强国、北京地铁等平台给予推送;与新浪微博合作策划的“大兴70号”半个月时间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

    “破”桎梏、“立”融合,建设中央厨房技术平台 

    全面把握全媒体时代对技术的要求,破除原广电编辑制作网和报纸采编网络的障碍,搭建融媒体教学展示和直播平台。投资3000万元,与人民网等单位合作,完成融媒体中心空间改造和技术平台项目,建成中央厨房,集融媒采编工作平台、信息联动共享平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传媒效果评估系统、数字报聚合对比系统和互联网热点聚合系统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突出移动优先,用技术平台倒逼融合改革,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小屏优先。

    融媒体中心结合各委办局宣传需要,改造演播室置景布景,满足融媒体演播录制需求。与新华社现场云等合作,进行移动采编尝试与探索。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的要求,积极与北京云市级平台对接,实现了指挥调度和新闻内容共享稿库的对接。

    深层次挑战急需“破”与“立”

    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紧扣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个定位,打通渠道、突出内容、提升技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迎接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挑战和机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破解。

    体制机制仍然是限制改革的突出问题。大兴融媒体的前身以广电为主,经历过电视台由风光无限向影响渐微的转变,历经公务员、差额事业、公益一类事业等身份改变,改革的动力和欲望略显不足。因为事业发展、广告营收吸纳的聘用人员,在融媒体改革中因身份问题感到迷茫,同工不同酬现象仍然存在。依照“新闻+政务+服务”的要求,须突出融媒体中心的资源统筹和自我“造血”功能,然而公益一类的性质,让“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设想无法落地,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突破。融媒体中心属于政府序列的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改革权限,用人、分配、激励、业务决策等,均需相关部门和上级部门的授权或许可,体制机制改革的末端“梗阻”。

    人才队伍转型是关键。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通过改革,大兴区融媒体中心的干部资源和业务骨干向一线倾斜,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明显转变,队伍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大幅提升。但是,人员由相加到相融需要较长过程,意识的相加到相融需要更长时间。从人员年龄看,中心在编人员40岁以上占比45%;聘用人员中40岁以下占82%,成为事业中坚力量,但是缺乏上升通道,影响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从知识结构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4%,有新媒体技能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人员比例较低,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少之又少。

    欠缺互联网思维。融媒体中心原有新闻采集渠道单一,区域信息来源相对固定,会议和政务新闻占大多数,关注民生和社会内容相对较少。受政务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影响,各委办局、各镇街与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同频共振情况不多,新闻策划能力仍显不足。传播过程中用户思维不够,“我说你听”的思想仍然存在,对传播效果关注不够,媒体影响力弱。多数记者编辑有电视台背景,但是对短视频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的电视新闻,短视频生产遭遇瓶颈。

    技术革新缺乏资金支持。大兴融媒体中心以广电内容为主,以电视新闻和电视栏目生产为重点,呈现重资产的特征。高清技术改造、5G、4K/8K技术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央厨房主要依托报纸和新媒体模式建造,相当于搭建了第二套系统,从事电视新闻生产的记者编辑往往要在两套系统上操作,精力、能力无法满足大屏小屏的不同要求。中央厨房真正发挥效用,还需要很长的磨合期。中央厨房、APP后期运维、新媒体技术支撑,如智能演播室系统、AI写稿设备、用户数据分析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些对区级融媒体中心来说难以实现,将与中央媒体之间形成“技术鸿沟”。

    创新思维开拓融媒改革新天地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一决定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融意识”,建立容错机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在体制机制上,允许县级融媒体中心在适当范围内先行先试,有所突破。如成立传媒集团或文化公司,开展企业化运营,用于融媒体中心聘用人员绩效、经营、服务群众等延伸业务。企业化运作可以解决同工不同酬和聘用人员升职天花板等问题。在职人员细化考核标准和测评内容,完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

    “融智慧”,大力抓基础培训,提升“四力”水平。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四力”实践活动,加强全员培训与实战练兵,切实提升融媒体队伍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一专多能人才水准、一线融媒记者比例和全媒体人才比例。深化实施培养新型媒体人才队伍战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练在前,推进人员素质能力“技能+”,使每个人在固有技能基础上,在新闻、视频、图片、文字、程序、直播、客户端等不同领域有所提升,激活现有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增加新媒体一线生产人员的比例,培养一批能拍摄、懂直播、可出镜的全能型融媒记者。

    “融平台”,“三个中心”贯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融媒体矩阵对新闻量、生产能力是巨大考验,单靠融媒体中心记者单打独斗,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对新闻量的需求。因此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上接天线,要对接中央和市属媒体,如购买新华社融媒专线、加入人民日报的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实现新闻量的几何增长;下接地气,要与各镇街、各委办局打通新闻源,发展“网格化融媒信息员”,立足本地、立足民生,传递基层声音,让本地新闻信息成为融媒平台的主流。利用APP,贯通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功能,开通网络问政、网上缴费,完善网上接诉即办,实现“民呼我应”,开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互动平台,探索“点单”“接单”“派单”“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建成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融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区级融媒体中心不能也不可能一味追求技术领先和自有核心技术。坚持适合的才是好的,坚持移动优先,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用。要主动对接“北京云”,实现市区两级互动,统一指挥调度,消除信息壁垒。坚持搭船出海,依托中央和市属媒体,积极参与主题宣传策划,打造更多融媒精品,让基层的声音传得更远,让党的理论和生动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系北京市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武艳珍

津云新媒体集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湖南实践
跨界融合·协同共治·多维联动
建设 “形神兼备” 的县级融媒体中心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 “破” 与 “立”
技术赋能、 人才赋能、 渠道赋能、 营收赋能
微博与县级融媒体的合作发展之路
县级融媒体中心系列标准解读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问题剖析
治理、服务、经营、专业:四重身份的关系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