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传媒中的外来语分析

● 张晓恬 《 新闻战线 》(

    对当代新闻传媒中英语等外来语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探讨英语等外来语对当代新闻传媒的积极作用以及消极影响,很有必要。笔者提出了新闻传媒界如何“拿来”英语等外来语的策略,以供媒体人参考。

    传媒系统外来语现象概述

    英语等外来语是指从英语及别的语言吸收来的词语。严格地讲,英语等外来语是本国语化的外国语,或者说是由外国传来的已经本国语化的语汇。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英语等外来语涌入了我国,通过新闻传媒传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英语等外来语的渗透更加深入。除传统的形式外,还新增了大量新的形式,例如:字母加汉字形式,“T台”“A股”;字母加数字形式,“F4”“U17”“3D”;英文缩写词,如“WTO”“MBA”;甚至还有英文原形词,如“Internet”“flash”;英语等外来语一词多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因特网、互联网、Internet”,“伊妹儿、电子邮件、E-mail” 等等。这一时期,只要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或一本期刊或是在网络上,几乎都能见到或多或少的英语等外来语。②

    进入21世纪,随着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的火爆播出,其中一个叫“PK”的环节,使“PK”(来源于英语,为“Player Killing”的缩写,意为两人对决)一词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据华中科技大学统计,自《超级女声》热播后,截至当年的9月下旬,“PK”一词在《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上出现的条数分别为37条和45条,如“奶粉与鲜奶PK,你会选择啥?“亲情PK,大威淘汰小威”等。③除此之外,随着诸如“粉丝”、“WTO”、“CEO”等英语外来语在当代新闻传媒中的大量使用,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媒体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英语等外来语浪潮,且出现了滥用的势头。

    针对此种情况,2010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NBA”,而称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不仅是“NBA”,还包括“CBA”“F1”“GDP”“WTO”“CPI”等等。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央视体育节目中的“NBA”“CBA”这类英文名称开始改成“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中文全称。不仅是央视,其他电视台也都一一改变。对于这些改变,腾讯网曾展开网络调查,其中有62.32%的被调查者对国家广电总局的这项通知持反对态度,认为此改变影响沟通效率,没有必要。④但同时社会上也有很大一部分受众认为当代新闻传媒语言中英语等外来语出现滥用化,需要规范。如何理性取舍英语等外来语,已经成为当代新闻传媒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外来语对当代传媒的积极作用

    随着英语等外来语的传入,现代汉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也使当代新闻传媒的语言显得更加活泼和丰富多彩。 

    增添当代新闻传媒的吸引力

    在当代新闻传媒中,新闻标题对于新闻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标题是一条新闻成功的一半,为了让新闻标题更能吸引读者,新闻编辑、记者们往往挖空心思在标题上做文章。于是,在新闻标题中巧借英语等外来语尤其是外来原形词以增添新闻的吸引力就成了编辑记者的一个新的有效手段。例如:《硅谷-It’s going!》、《赔钱不是INTERNET》、《欧洲杯GOOD OR BAD》、《中产们的Happy人生》、《Lady到底要不要First》等标题,就是使用英文原形词以增添新闻吸引力的几种形式,其目的就是利用读者的好奇心来吸引读者,当读者在读不懂新闻标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受好奇心的驱使,接下去阅读全文。 

    使当代新闻传媒词汇更加丰富 

    中西全方位的跨文化交流为英语等外来语进入汉语大开方便之门,随着英语等外来语的不断进入,使得当代新闻传媒词汇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生动。下面是近年来在当代新闻传媒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英语等外来语:直用原文词,例如美国职业篮球赛NBA,不明飞行物UFO,聚餐时平摊或各付各账“AA制”等;音译词,如:比基尼bikini,马拉松Marathon,高尔夫golf,坦克tank,等等;意译词,如超市supermarket,热线hotline,绿卡greencard,等等;音意兼译词,如俱乐部club,托福TOEFL,奔驰Benz,因特网Internet,等等。此外,依据白领阶层whitecollar、蓝领阶层bluecollar等词语,现在又引申出现了灰领阶层graycollar(技术工人)、铁领阶层ironcollar(机器人)等,它们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新闻传媒的词汇。 

    使当代新闻传媒词汇更加简洁活泼 

    当代新闻传媒在使用英语等外来语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呈“全洋式”。比如CT是英语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原词意思是“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这样处理的词语简单、易记,简洁、活泼;又如BP机、IC卡、DVD等,这样的英语外来语词汇不仅简洁、活泼,而且表达了一种异域风情和时尚气息。

    填补了当代新闻传媒的词语空白 

    当代新闻传媒要报道与国外有关的新闻事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语言上的差距,借用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回应,“如果放弃外来语,怎么称呼沙发呢?一种坐着有点软、类似于椅子的东西?”大量的英语等外来语在汉语中找不到能互相对应的词,且难以进行音译或意译,在新闻传媒中就不得不采用原形词。例如:“WindowsMe”是微软公司针对家庭计算机推出的一个操作系统,这个英文原形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对译,因此就只好直接“拿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原形词不仅不会影响当代新闻传媒的传播功能,反而使当代新闻传媒能更准确地表达原词的意思。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英语等外来语在某种情况下对填补当代新闻传媒的一些词语空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外来语对当代传媒的消极影响

    英语等外来语的吸收和引进对于当代新闻传媒的进步、发展和繁荣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和滥用英语外来词语的现象,这给当代新闻传媒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传媒传播效果造成影响

    据调查,当代新闻传媒的视听受众绝大多数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单词,对专业性很强的英语等外来语更是知之甚少。当代新闻传媒如果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英语等外来语,势必造成绝大多数视听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模糊理解。例如“为B们提供一个to”、“E时代的C核心”等等,简直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种将本民族语言随意地转写成某外国语的音译形式或者在文中直接夹杂多数人看不懂的外文单词,对当代新闻传媒信息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影响传媒语言文字的独立性 

    英语等外来语在当代新闻传媒中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新闻传媒语言文字的独立性,尤其是有的英语等外来语不经翻译就直接将其嵌入中文进行“拼盘”,弄成中外语言的大杂烩,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受众看不懂,而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外国人也同样看不懂。例如:“用人单位择人的条件往往是‘男生优先’,这里不会出现‘Lady First’”(《经济导报》2002年5月13日)。这种在新闻报道行文中直接使用英文原形词的做法,对当代新闻传媒语言文字的独立性有较大影响。 

    给传媒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在当代新闻传媒不规范使用英语外来词语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例如有的媒体利用英语字母生造词汇,如“M化”(《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5月10日),“C核心”(《中国产经新闻》2002年11月29日),就是分别借用了Mobile(移动)和Consumer(消费者)两个英文单词,分别指的是移动通信化和以消费者为核心,这纯属生造外来语,语义模糊,让人读了不知所云。此类现象在商业领域很有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误解,并有可能给当代新闻传媒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注释:

    ①王红梅:《英语等外来语及其特点探微》,《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②廖礼平:《浅析当代新闻传媒英语等外来语泛滥的原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张荷香:《如何运用、处理新词汇》,《中国记者》2010年第7期。

    ④徐华:《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4期。

经济区域化对传媒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广电传媒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试析新媒体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新时期电视档案计算机化管理的必要性
巧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应对举措
浅析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特点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
论大众传媒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