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美国兴起“工匠运动”

沈敏 《 人民文摘 》(

    美国媒体将“工匠运动”誉为一场“新工业革命”,但从很多方面来说,这场运动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回归”。一个会手织毛衣的家庭主妇,一个善于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的中年男子,或是掌握最新3D打印技术的“新新人类”,都是推动“工匠运动”的一分子。

    这场运动的枢纽是所谓的“工匠空间”。过去10年内,美国出现了数百个“工匠空间”,它们主要坐落于社区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或青少年活动中心。接触不到木工活和机械装置的学生们,有想法却没有资金置办设备的创业者们,想暂时脱离电脑、体验动手乐趣的普通白领们,纷纷聚在这里,挥洒汗水打造各种物件。

    “工匠运动”不光是一群人的业余爱好,还潜藏着对美国政治经济的重大意义。2014年6月18日,美国白宫举办的首届“白宫工匠嘉年华”上,总统奥巴马说:“今天的‘自己动手’就是明天的‘美国制造’。美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革命,一场能在未来数十年内帮我们创造新就业岗位和产业的革命。”

    美国多年经济低迷,就业形势严峻,制造业首当其冲。相比其IT领域技术水准的遥遥领先,美国对传统制造业技工的培养却不再重视,制造业越来越依赖于“外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如今很多人认为,高中生毕业后就得上大学,“上不了大学”的人才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由于预算限制、标准化测试使学业压力增大等,许多中学被迫取消手工艺、家政和艺术创作课程,全力以赴提升学术成绩。另外,数字时代使更多劳动力向信息技术产业集中,进一步导致美国人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不过如今,“工匠运动”在美国逐渐发展,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在美国,已有超过200个组织在“www.makerspace.com”(制造空间)网站上登记注册。美国政府把这场运动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的平台。奥巴马在白宫的“工匠集市”活动上承诺,政府下属的几家研发机构将向公众开放,并呼吁美国各地方官支持本地社区多建一些“工匠空间”。

    弗吉尼亚大学文化高级研究学院的克劳福德教授认为,“工匠空间”的兴起,是现代人感觉自己日益疏离实体世界而作出的一种反应。“婴孩时期,我们就通过操纵世界去了解世界,就像是戳戳它,看看它是否会戳回来。”但如今,年轻一代似乎已不再看重这种对外界的探索。

    在底特律的“埃利奥特山工匠空间”,两个12岁的小姑娘茨薇娜和雷文已是“小老师”,指导过数百个孩子和成人修补坏掉的电池接点、搭建电路板等。她们觉得自己在这里收获良多。“我在这儿获得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学的茨薇娜说:“在这里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设计属于自己的课程。”

    对成人来说,“工匠空间”是一个怀旧场所。在空间的编织部,志愿者教孩子们使用缝纫机缝被子、做棉手套等。这些曾是学校家政课的必学技能,但随着教育经费不断削减,家政课已沦为首批牺牲品。

    对孩子来说,吸引他们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独立感。正如茨薇娜在底特律的一场演讲比赛中所说:“在那里,孩子们成为宇宙的中心,而大人们仅仅是引导你、帮你挺过挫折,直至你最终成为自己的指导。假设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像我一样有这么棒的机会,在他们的社区里都能有一个工匠空间,那该多好!”

澳大利亚站上反恐风口
德国的“七圈半精神”
美国兴起“工匠运动”
精致的瑞士人
阿根廷:别样的南美浪漫
英国的天鹅官
俄罗斯的家庭、爱情和忠诚日
古巴:穷人的幸福感
南非一夫多妻制的真相
韩剧:潜入朝鲜的“特洛伊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