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 王 擎 《 新闻战线 》(

    经济报道的专业化程度应进一步加强,从“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转向“用新闻视角关注经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经济新闻报道的观念需要从“信息传递”转向“知识管理”;在报道的话语方面,注意从精英话语转向多元话语;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新闻的全球化传播,还要注意建构“身份互塑”的对外传播观。

    新闻报道观念与实践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面相。现阶段的中国,与2001年中国“入世”阶段相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经济新闻全球传播成为当下的重要语境,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经济新闻图景建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传统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提出了积极挑战。

    从“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到“用新闻视角关注经济”

    当下指导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流观点是“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因此,业界流行一句话“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经济新闻”。这句话指的是,即使是一则关于某明星的娱乐新闻,也可以把它写成一条经济新闻。其中蕴含的逻辑是,娱乐明星通常都是某个行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人一旦发生问题,或是丑闻,或是爆红,都会使得相关地方的相关行业品牌受到影响,或者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带来正向的经济效益。正是因为秉持这种报道观念,所谓的“泛经济”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的报道实践中,这的确使得经济新闻的报道外延无限扩大,似乎更接地气,但同时损害了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造成了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给《全球化视界:财经传媒报道》的书评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用新闻视角关注全球经济”。笔者非常认同,并且认为这也应该成为当下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秉持的重要理念。

    “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和“用新闻视角关注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报道观念。“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强调报道对象是“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经济视角报道”意味着所有的新闻都可以通过“经济视角”报道,即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转换为经济新闻报道。经济新闻不仅被泛化,而且经济报道中呈现出的所谓经济元素也支离破碎,趋于碎片化。

    “用新闻视角关注经济”强调报道对象是“经济”,经济新闻是去发现“经济”中的反常性、显著性等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然后呈现给受众。这里的“经济新闻”是基于对“经济”整体认识、判断基础上的新闻呈现,体现的是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基于这样一种报道观,对于经济新闻来说,新闻学提供的是方法论,而经济领域提供的是内容。经济新闻就是用新闻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一个特定领域——经济领域里的现象、状态和问题。

    试举一例。2015年,中国股市连续下跌,截至6月23日,较年初已下跌18%,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相比,其表现也接近最糟。这则事实具备了贴近性、重要性等新闻价值,媒体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来报道这则事实,当然还可以加上一些同比或环比数据,或是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这是当前经济媒体常用的报道方式。但是,《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视角不同。股价指数被视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镜子”,中国的经济真的像股市的表现那样糟糕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金融和能源两个行业的股票占总市值的近一半,同时,机械等产业的比重也很高。而从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行业构成来看,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50%。一些“新经济”股票,比如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没有在国内上市,更多的IT、消费品和保健品企业选择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因此,《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哪个指数能反映当前中国经济》认为:“以传统经济为中心的上证综指并未全面反映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股价指数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镜子,如果改变一下观察的角度,就能发现另一个层面的中国的雄厚实力”。

    《日本经济新闻》这篇报道就是用新闻的视角关注经济。它首先关注的是证券市场指数,然后用新闻的视角发现,证券市场指数与经济发展之间背离的反常性,探寻原因,给出分析,最后再以新闻的表达方式,通俗地提供给受众。

    从“以经济视角报道新闻”到“用新闻视角关注经济”,体现的是对经济新闻本质特征的把握,回归经济新闻本位的过程。

    从“信息传递”到“信息管理”再到“知识管理”

    从1992年起,信息观念逐渐扎根在新闻传播领域,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新闻的报道观念,经济新闻报道观念随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比如,国家统计局召开的季度新闻发布会,记者将会上发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数据,及时、准确地以消息的形式传播。这就是最常见的信息传导观念下的经济新闻报道。

    进入21世纪,仅靠报道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媒体受到极大挑战。仅仅是信息传递式的新闻报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他们需要知道整个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更多对经济数据的解读。而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媒体对海量信息的集纳和整合成为可能。二者合力再一次推动了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从“信息传导型”的新闻报道转向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新闻报道。

    “以‘信息传导’为核心的经济新闻报道是以信息的传递者为中心,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提供的是基于受众的一般需求层次的经济信息。而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新闻报道则要求将信息做更深入的解构,不仅是进行简单的信息集纳与整合,将信息做‘全景式’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进行信息背后的数据挖掘等更深层次的信息开发,为受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①

    目前,经济媒体的新闻报道比较重视以信息管理的报道观念指导实践,具体体现在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精确新闻报道、数据报道等形式取代经济消息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流。

    比如,新华网财经部出品的中国经济月报,将2016年全年的经济数据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全景式的展示。又如,21世纪网在两会报道中设置一个图片专题“两会行情”,整理出两会期间“历年A股涨跌表现”“历届两会前15天各行业表现”“两会最热门的投资主题”等,并在每一个主题下面附上对应的股票代码,如在最热门投资的环保主题中,给出了“大气治理”和“新能源汽车”两个投资方向,并分别附上与这两个主题相关的25只股票的名称和代码。这就是典型的“信息管理型”报道。不仅仅是对信息进行“全景”展示,更注重对信息的整合、挖掘,为受众提供更有前瞻性、更具价值的内容。

    在大数据流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增强新闻服务性与实用性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笔者认为,不妨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以“知识管理”的理念为指导报道经济新闻。

    知识管理来源于信息管理,后者是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与利用的过程,是根据规范和指令对信息加以处理,实现信息流控制的过程。总的来看,这是一种基于成熟体系的对信息进行客观化处理的方式。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对信息的客观化处理,而是在信息管理之上的知识管理,即以实现知识运用为目标,对已有知识进行创新,更注重方向性和效用性。“简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将信息与人的智力相结合,形成有实际效用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序化管理。”②

    知识管理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内容传播,也不满足于仅仅对所报道内容进行数据整理,形成信息库,而是更加注重在不同信息之间搭建逻辑架构,通过信息的整合运用形成知识,侧重对知识的方向性与实用性诉求。

    对新闻知识特性的认识,让我们对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中的“即时性”、“新闻关注当下孤立的事件”带来了新的思考。“即时性”不再只是时间意义上的“及时”,更强调的是对受众个体而言的“新”。新闻事件“孤立性”的特性也因为时间性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未来新闻有可能不仅是‘关于事实的知识’,也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的知识’,成为超越于简单的‘发生了什么事’的新的知识类型。”③

    经济媒体作为内容生产商,决定了经济媒体的知识管理目前的重点依然是服务于内容生产的竞争力,依然是通过优质内容创造利润。数字时代,经济媒体在服务于内容生产的知识管理实践之外,也在利用自身作为独特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中转站优势服务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以实现利润来源的多样化。比如国际金融信息服务商——彭博社与汤森路透。路透社的传统强项是作为新闻媒体的通讯社业务,在与汤姆森合并后,转型为全球最大的财经信息产品供应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通讯社。

    从“知识管理”的观念审视经济媒体的角色,意味着将经济媒体掌握的数据、信息视为一种富有竞争力的资产,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产的价值,提升媒体新闻信息服务能力,使经济媒体的内容资源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就成为经济媒体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知识管理”的观念为指导进行新闻实践,经济新闻的价值所在依然是“实用性”,但“实用性”的体现不仅仅限于报道内容准确,更要求提供的内容要基于受众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内容增值服务。

    从精英话语转向多元话语

    梵·迪克认为,新闻话语是“一种认识现实世界的图式、一种鼓舞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力量、一种社会黏合剂。”④笔者的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经济新闻话语体系已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独特的贡献,经济新闻报道话语的精英化体现了现实社会的需求,也在实践中反哺了一个新精英阶层的成长。

    纵观经济新闻报道的话语,也曾经历过大众话语的阶段。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新闻报道在措词风格上偏口语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出经济新闻话语大众化的特征。

    随着2001年中国“入世”后,一批新兴市场导向经济媒体的出现,大众话语开始被一种全新的精英话语替代。演变至今,经济报道的信源越来越集中于政府信源和专家信源,话语中充斥着西方经济学话语、经济学专业术语和行话,不时有专家学者以公共代言人的姿态指点江山。经济新闻报道中精英话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反映了在特定历史阶段,一批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锐力量,他们在经济成功之后对自身话语权的关注。因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一种手段,还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⑤。

    但是,经济报道话语精英化导致的阶层化特征有可能变成新的“话语霸权”,使得经济媒体有沦为利益集团话语工具的危险。事实上,这种危险已经发生。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指出,中国存在着“新闻媒体与企业合谋”现象。他认为,中国不少新闻媒体不是在监督企业,保护投资者利益,而是帮助企业欺骗投资者。同时,承担着社会公器和守望者角色的媒体,要想赢得受众,其新闻话语也应该更加多元化。

    笔者曾经对国内6家主要经济媒体的2849篇经济新闻报道、442期财经杂志、8400分钟的电视经济节目进行量化研究,在研究的统计样本中,信息来源中来自于大众话语的比例仅占16%,而来自政府话语的比例占44%,专家精英话语的比例占40%。可见,目前中国经济新闻报道中民生话语和全球化话语相对缺乏。

    经济新闻要注重以民生的视角实现公共空间的建构。经济新闻民生场域的建构,将会缓解转型期社会公众的焦虑心理,满足公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为经济新闻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再来看经济新闻报道中各报道领域的占比情况,在上述笔者研究的统计样本中,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报道总体占比为24%,但是2013年以后,国际经济领域的报道占比下降为18.8%。可见,经济媒体对国际经济领域的关注并没有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相同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媒体之间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成为竞争的新内容。“全球市场、全球视野”应是经济媒体报道的全新理念,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全球,选取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经济新闻和中国关注的国际经济新闻进行重点关注。在媒体的空间布局中,可以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开设直播间、记者站,这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运作理念,不仅使得经济报道可以及时关注国际经济动态,而且能够结合本土情况对经济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的对接,形成完整的国际经济报道框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结构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各种话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充满多元话语的社会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经济新闻报道的观念应不断修正,充分实现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和全球话语等各种形态的互动,从而形成完整的经济新闻报道话语体系。

    建构“身份互塑”的对外传播观

    “中国新闻业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使自身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相协调的方式,同时也与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发生广泛的联系,寻找建构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方式,成就中国式现代新闻业的发展模式。”⑥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新闻传播来说,这种寻找尤为重要而且紧迫。

    建构“身份互塑”的对外传播观念不失为一条路径。“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身份互塑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机制,强调主体间的持续互动,而并非‘一厢情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⑦。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西方主流经济媒体不但在资源上占据优势,动辄百年的历史,使其在报道理念、报道手法上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当西方主流经济媒体发声的时候,不但可以凭借其超强的影响力将声音传播出去,还可以凭借其他媒介以转载或者间接传播等方式对其报道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这无疑更增强了西方主流经济媒体的影响力。

    与之相比,中国目前还没有具备全球传播影响力的媒体。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传播技术手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西方主流经济媒体相比,距离还是相当遥远。虽然国内经济媒体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层面,都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但仅仅凭借国内的发声来塑造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国家经济形象几乎不可能。现在需要做的是在国内发声的基础之上向外发声,不仅要做全球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而且还要在“影响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多下工夫。

    因此,中国的对外经济新闻传播战略一方面要增强自己媒体的发声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媒体的力量,和西方经济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多方面的互动。“尽管中国媒体在体制和理念上与英美不同,但在信息互引上无法独立于西方,事实上也不必独立于西方,只有借助既存的引领全球信息流动的核心网络才有可能形成自身的影响。”⑧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路透社、CNBC等国际主流财经媒体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符合“身份互塑”机制的对外传播变革在报道实践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使用多消息来源,进行平衡性报道以及力求客观表达,注重对第三方专业机构数据的运用,让报道主题更加丰富。同时,在国际传播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性和受众的不同特点。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技术社会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结构方式以及大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样一个社会新样态中,经济媒体和经济新闻报道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和转型。与之前相比,不仅一些传统新闻观念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会出现一系列反映新时代、新技术、新现象、新问题的新的新闻观念。比如,对经济新闻的理解是否依然局限于传递经济信息、报道事实为主,还是融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视野中来考量和探究经济新闻的深层价值所在。再比如,受众观念的变化,今天的经济新闻受众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收受者,在新闻实践意义上,他们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信息发布者、解释者、评论者和传播者。“一个新的传播时代,一种新的媒介生态结构,一种新的传收图景,必然要求人们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发明、创造一系列新的范畴、概念去描述、反映、揭示、解释新生事实。”⑨可以说,全球化的新时代已经和正在孕育着一系列新的经济新闻报道观念,这不仅是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的客观力量,也是经济媒体自身演进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主流媒体运用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SZ201510011006),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效应研究”(15JGA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王擎:《以“信息管理”为核心报道经济新闻》,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年10月17日。

    ②王擎、尹珊珊:《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中国出版》2014年第22期。

    ③王辰瑶:《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④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⑤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156页。

    ⑥单波:《中西新闻比较的问题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9期。

    ⑦冯若谷:《“身份互塑”与“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对外传播观》,《现代传播》2015年第5期。

    ⑧吴瑛、李莉、宋韵雅:《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中国与国际媒体互引的社会网络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

    ⑨杨保军:《新闻观念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61页。

扣中心、深调研,做好问题报道
科学、全面、准确报道股票市场新闻信息
媒体怎样守望中国经济
坚持“四个创新” 抢占经济话语权
强化四种能力建设 做好经济社会宣传
放大战略优势 创新内容表达
深刻理解新常态,以四个意识做好经济报道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