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扣中心、深调研,做好问题报道

●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 《 新闻战线 》(

    经济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发展中的亮点不断,成长的烦恼也不少,很多话题值得新闻媒体去追踪探究。人民日报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深入开展调研,以独家的、全面的、专业的、具有公信力的内容,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

    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涉企收费,再少些”系列报道,围绕涉企收费展开细致翔实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政策建议。报道推出后,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直接推动了实际工作,并引发积极热烈的社会反响。

    这组问题性报道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长期跟踪、关注、研究经济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结果。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降低企业成本、清理企业收费做出重要部署。从去年起,经社部工业采访室就数次深入企业一线采访调查,采写多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受到企业界欢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清理涉企收费”,经社部再次做出部署,工业采访室迅速跟进,深入采访,收到良好效果。

    这是一组研究问题的报道。抓问题、研究问题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长期形成的一个重要报道方向、重要报道方法。

    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大家关注又亟待解决的矛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研究问题、抓问题,报道才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三贴近”才能贴得上去,服务大局才能服务到位。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为迎接大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党报责无旁贷,但这并不等于不报道问题。在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其中的关键是控制总量、把握节奏、精选议题,力求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 

    “涉企收费,再少些”系列报道刊发后,不论是政策制定方还是企业界、普通读者都给予好评,对经济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在当前舆论形势下做好问题报道的一次较好尝试。回顾报道的组织实施,我们有三点体会。

    选什么样的题目做议题——             

    扣中心,不用“三无”问题搏眼球

    一组报道能够发挥多大的力量,首先取决于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敏锐性。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发展中的亮点不断,成长的烦恼也不少,很多话题值得新闻媒体去追踪探究。问题型的报道,无疑要牢牢把握社会脉搏,关注那些舆论有共鸣的选题。但是,这不等于去迎合读者心理、片面追求点击量。

    我们认为,在当前舆论形势下,党报抓问题,核心是要“紧扣中心”,选那些中央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现阶段有望改善并推动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鸡毛蒜皮、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的“无聊问题”,不利于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无益问题”,超出现阶段国力国情、暂时解决不了的“无解问题”。这些“三无问题”,即便很热闹、很抓眼球,也不值得大张旗鼓投入太多力量。 

    如何紧扣中心选好题?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想中央之所想、急中央之所急,也就是人民日报经常讲的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党和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任务有哪些?抓问题,不是直接把目光投向问题本身,而是紧扣中心、围绕中心工作选题,把问题放在全局层面判断其价值。

    去年以来,我们多次就“涉企收费”这一话题推出系列报道。客观上讲,涉企收费问题有其敏感性,会大量涉及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甚至腐败等问题。但我们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应对下行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而清理涉企收费正是其中重要内容。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这项工作召开会议、推动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清理降低涉企收费的目标,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情况正逐步改善。

    仔细对照,涉企收费话题正契合我们的议题设置标准: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大发展课题,也是矛盾集中、企业界乃至全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既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当前大力推动、有望显著改善的领域。既是企业希望把情况反映到中央的,也是中央领导以及政策制定者希望了解掌握的。既有不少新做法、新经验需要提炼总结,也有一些空白点和复杂领域需要深入审视。

    党报记者要发挥好“耳目喉舌”的作用,就要肩负起下情上传的使命,搭建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于是,今年两会后,我们围绕清理涉企收费的新进展、新要求,推出重头报道。

    用什么样的方法报道问题——           

    深调研,展现事实的力量

    紧扣中心抓选题,需要改进报道的方式方法。

    我们感到,涉企收费问题报道的成功,关键是强化了调研,真正走下去、捞活鱼,用“真、新、活”的事实来说明问题。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做到“高处着眼”和“细处着手”的对接,既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又到“田埂上”找感觉,使宏观问题微观化,热点问题具体化,避免了一些中心工作报道常有的泛泛而论,避免用官话、套话、文件里的话来反映情况,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指导性。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近年来,人民日报大力提倡记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前瞻性、权威性,写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深度报道。涉企收费连续报道,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一竿子插到底”,让事实说话、让细节说话,力争拿出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对决策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推动实际工作的报道。沉下心、迈开腿,记者走企业、看账本,一对一访谈、反复追问细节。脚底板下出新闻,脚底板下也出真知。正是这种深入调研,使报道拥有了大量的一线信息,也使我们对“涉企收费”话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深调研,不是只要下到企业去就可以了。对于问题型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深入,科学的方法格外重要。

    如何避免“盲人摸象”、个案真实却不具普遍意义?我们强调,对问题的报道务必做到大样本,选择采访对象时尽可能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因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问题可能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只是一个“点”,但是有了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的调查,就有了“面”,反映的问题就具有广度和普遍性。这样的调研,才能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如何避免只看到表象、抓不住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强调,在大样本保证“面”的同时,也要追求“深”,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基层的声音传递出来,而是抓住线索层层向下探究。譬如,调查中记者发现,企业对垄断性收费意见很大,纷纷表示亟待调整。那么,垄断性收费主体怎么说?我们又去采访收费主体,发现垄断方将这种收费定位于服务价格。企业的抱怨是否合理?我们继续往下追,采访专家、价格主管部门,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继而给出更合理的建议。 

    紧扣中心工作的问题型报道,反映的是比较严肃的经济话题,却总是能脱颖而出、引起关注,体现了事实的力量。

    今天,媒体形态正急剧发生改变,海量信息层出不穷,推新、抢快、抓眼球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但与此同时,雷同的报道、相似的表达、“标题党”“搏出位”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读者反感。相较之下,一手的真实信息、深入的基层调研、深刻的调查报告越来越珍贵。涉企收费调研所收到的良好效果,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优质的独家新闻仍然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性报道更是传统纸媒的优势所在。特别是那些关系宏观经济全局的重大话题,自媒体更多的是转载、包装、拼接、评论,很难开展既有点又有面的调查;都市类商业类媒体,限于其性质和目标读者,也很少会直接针对这种国计民生的宏大话题展开大规模的采访调研。这也提醒我们,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传统媒体既要开拓创新,也要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坚持“内容为王”,主动设置议题,深入开展调研,以独家的、全面的、专业的、具有公信力的内容,塑造品牌,引导舆论。

    以什么样的姿态谈问题——             

    全面看,着眼于建设性

    问题报道具有一定的舆论监督性质,对时、度、效有着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舆论监督不等同简单地曝光负面新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媒体做舆论监督,出发点不应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或者为了抓眼球而人为炒作。特别是人民日报,对问题的报道更不能只追求“痛快淋漓”,而应发挥“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作用,着眼于建设性,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仍以涉企收费报道为例。我们从报道策划起就明确,要力争通过深入的调查,全面看待、辩证分析,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解难题。相比让“外行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内行看门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我们没有抓住个别地方存在的各种“奇葩”收费大做文章,而是探讨清理收费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破解。比如,企业担心收费陷入“收费—清理—反弹”的怪圈。我们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指出关键是要“管住政府不该伸的手”,并对症开出“凡增设必听证”“新收费先公示”等“药方”,相关部门表示很受启发。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专门来到人民日报社,表示涉企收费的报道给他们很大启发,希望了解采访的具体情况,借鉴记者调查的操作方式。我们感到,“建设性的监督”最终坚守着舆论监督的本义——相比治标,更重治本;相比个体,更重群体;相比疏解局部困扰,更重破解体制障碍。

    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聚焦这类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只看眼前。如果缺少全局的视野、冷静的分析,即使出发点很好,有时候也会陷入片面扭曲的状况,甚至在本质上背离报道的真实性。

    对于涉企收费这样一个涉及面广、复杂性高、又是经济领域多年存在的老问题,既要反映问题的危害和紧迫,也要反映解决问题的进展和成效,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事实上,降成本、清理收费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报道中,我们既实事求是地呈现企业界仍然存在的不合理收费状况,又通过企业真实“账本”反映来之不易的成就、肯定卓有成效的做法。这么做,全面准确、理性客观地展现了“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相关各方比较容易接受,受众也能从问题报道中看到政府的努力、推进的成效,从而增强继续发展的信心,坚定解决问题的决心,保持和巩固平稳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民日报对涉企收费的系列调查,在中央肯定、企业认同的同时,也赢得了正面、理性的舆论评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这组报道使主流声音得到大规模扩散,43%的网友表示点赞,12%的网友高度评价党和政府的努力,21%的网友感叹涉企收费的负面影响,10%的网友提出了意见建议,还有14%的网友做了其他评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结论是:“在此次‘涉企收费,再少些’系列报道中,人民日报充分发挥了统一思想、引导主流舆论的功效。”

    责任编辑:冷  梅

扣中心、深调研,做好问题报道
科学、全面、准确报道股票市场新闻信息
媒体怎样守望中国经济
坚持“四个创新” 抢占经济话语权
强化四种能力建设 做好经济社会宣传
放大战略优势 创新内容表达
深刻理解新常态,以四个意识做好经济报道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