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怎样守望中国经济

● 杨春阳 《 新闻战线 》(

    由于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中国成为国际财经资讯产品巨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客观形势要求媒体要善于在“与政府对表”“与市场对表”“与社会对表”“与全球经济对表”中,整合观点达成共识;同时,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做升级版的财经新闻产品,不但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有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舆论传播场中做清醒的“看门人”和“守望者”。

    中国经济需要媒体的守望和舆论的护航吗?这当然毋庸置疑。守望中国经济,是国家主流媒体和主流财经舆论的责任和禀赋所决定的。关键是,面对规模巨大、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财经媒体及其经济报道,要不断提升胜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门人”角色的守望能力。这些年中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股市震荡、房价冲高和房地产泡沫、东北现象、国有经济改革、地方债务问题、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等等热点现象,使全社会对于经济信息、财经新闻舆论和财经观点的传播、交流、讨论十分热烈。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喧嚣的财经舆论场,主流媒体的守望和主流财经舆论的担当,更加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中国财经新闻舆论在观察中国经济、报道财经事件时,常说的是“要与国际对表”“与欧美发达国家对表”。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和全球经济界在观察分析经济走势的时候,都说“要看看北京时间”“要和中国对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的变化,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的声音、中国经济的话题愈来愈多,分量愈来愈重,这给中国的财经媒体和财经新闻舆论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从四个方面入手,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努力做合格的中国财经新闻舆论的提供者、中国经济“守望者”和“看门人”。

    准确把握“稳中求进”这一治国理政的总基调和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做清醒的“看门人”和“守望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全国、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因此,“稳中求进”也是国家电台财经频率报道中国经济、引领当前财经新闻舆论导向的工作总基调。

    掌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需要读懂、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关键词和关键的话语。例如:新常态、三期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去一降一补、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还有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读懂关键词、关键话语,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生活、经济话语、财经新闻舆论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

    “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关键是稳定预期、树立信心。这是做好经济报道、财经新闻舆论的价值和力量所在。预期的稳定,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经济领域,对短期经济走势的预期,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价格、产量和企业用工意愿;而物价、产量和就业的数据,是财经新闻舆论时时追踪的重要内容。对长期经济走势的预期,影响着资本流动、投资意愿和产业布局;反映在经济报道中,是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涨落、房地产的平稳、投资的转移和财富的增减,这些内容决定着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获得感、对发展目标的信心。稳定预期,就是稳定经济、稳定市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这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带给亿万中国人的普遍判断和经验。把握住这一点,主流财经新闻舆论才能担当起冷静的“看门人”和“守望者”的责任。

    当前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里,利益的分化使得财经新闻舆论的环境变得复杂。尤其在移动互联的信息传播环境中,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对经济预期的表现,他们对市场现象的判断是不同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卢卡斯说:“如果人们确实能够随着政策调整自己的预期,那么整个经济结构——不同家庭、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组合——就可以随着政策改变而改变。”但政策的实际执行结果,往往与设想的不一样。这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告诉我们,经济生活和市场中的理性预期,并不常常能占上风或者主导市场趋势。国内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上,屡屡出现非理性的“泡沫现象”、“价格振荡”。市场交易中一哄而上的“泡沫”和一哄而下的“踩踏”交替发生,给社会治理和经济稳定带来了挑战。这些客观现象,是财经新闻舆论需要认真思考和谨慎应对的突出难题。

    回顾A股市场曾经的激烈震荡,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牢记。三年前的7月,国内与A股、与中国经济增速有关的舆论场,呈现高热状态。不必讳言包括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多家主流媒体,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身责任,倾向于看多A股市场、期待更高增速的中国经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惯性思维是:速度、规模、产量。在传统的发展动力逐渐耗尽的今天,财经新闻舆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对市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不及时弥补的话,舆论和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守望,就不可能到位。A股震荡教训,不仅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案例,也是提升中国财经新闻舆论和媒体话语能力难得的实例。

    在新的传播环境和舆论场中,找准话语定位

    媒体的话语定位,反映了媒体的态度和立场。态度和立场的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实践层面的问题,也是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中央新闻媒体,作为主流舆论阵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定位,必须是称职和可靠、可信的。但在他们所面对的财经新闻舆论场上,经济和财经新闻舆论普遍使用的观察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它的理论、概念和术语,大多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经济理论。在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术语,报道、观察、解读中国经济的时候,要清醒地找准话语定位,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具体实践,建立中国自己的财经新闻舆论话语优势。这是国内主流媒体财经新闻舆论能力建设带战略性的问题,也反映财经媒体的专业水准。

    记得2008年,震撼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内经济学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对这场危机进行分析的时候,国内被视为经济界泰斗的几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都很谨慎地说:“根据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它应该是……”这种时候,即便经济界泰斗,观点和表态都是语出有据、非常严谨的,没有人会逞一时的意气。这场危机,也给全球财经新闻舆论带来尖锐的挑战。在危机中,我们看到美国主流财经新闻舆论与政府之间,在行动上的默契和观点上的配合。中国的主流财经媒体,可以从各主要经济大国财经新闻舆论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借鉴学习。

    三年前的股市震荡,中国财经媒体经历了资本市场上信息停止流动的一刻。在A股震荡的时候,国内主流财经新闻舆论的观点和见解、对趋势的判断,一度很不明晰,有的媒体似乎是为说而说。这样的舆论局面,可以说充满风险。面对市场突如其来遭遇的风险,主流媒体必须有预设立场,记者、编辑和财经评论员,都应该有预设的立场。当情况复杂,媒体和记者无法了解和求证事实真相的时候,主流媒体与主管机构、权威部门的沟通机制是有保证的。不发布错误的信息和观点,不去误导市场,不被混淆的语境所蒙蔽,就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望。

    媒体的话语定位,对中国的财经新闻舆论来说,还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由于中国自身急剧的发展,成熟的、持续稳定的财经新闻话语的表达,对绝大多数中国的财经媒体来说,还在探索形成之中。它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社会的瞬息万变,任何简单化的思想、语境、观念和概念,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国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广阔的视野和发展规模、发展深度、发展速度,让一切现成的经济理论和财经舆论观念,都显得与之脱节、相形见绌。很成熟的、能够与之相匹配的语境和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产生。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西方舆论却套用“马歇尔计划”的陈旧模式来度量中国的主张。尽管这样的思维语境和套路已经很陈旧、也早已经过时了,但在国际上还有人在传播它。这是当前中国的财经新闻舆论话语建设,需要应对的既现实又迫切的课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说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有深刻含义的。

    媒体要善于在“与政府对表”“与市场对表”“与社会对表”“与全球经济对表”中,整合观点达成共识

    如果定位反映的是有态度、有立场的内容和观点,“对表”就是产生这些内容和观点的客观经济现实、客观经济规律,是中国主流财经舆论要具备的方法和技巧。财经新闻舆论要与传播对象产生互动和共鸣,要与受众达成共识。财经新闻舆论还要与政府部门、政府政策之间形成契合;与市场、与社会民生之间密切互动;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沟通,这些都需要媒体和财经新闻舆论发挥作用。媒体守望中国经济,守望中国财富,要能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脉动。在经济生活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依赖;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的利益既有交集、又有差别,主流财经新闻舆论需要与这些不同的经济主导力量“对表”,与不同的市场主体、利益主体“对话”,实现整合观点达成共识,才能营造一个真正主流的财经新闻舆论场。

    随着中国市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市场的相互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资本、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成为国际经济舞台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跨国资本带来的“无国界的经济”,与有国界的政治、社会以及有国界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全球利益关系。面对“无国界经济”给财经新闻舆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的主流媒体要学习并善于与“国际经济对表”。

    其实,国际财经舆论也希望“与中国经济对表”。“无国界经济”必然给媒体和财经舆论带来更开阔的影响力空间。这也是中国财经媒体提升话语影响力的难得机遇。由于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和规模,国际市场和各国财经舆论都迫切需要听到中国财经媒体的声音和观点。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每个国家,也需要获得准确权威的中国市场、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企业的新闻报道和财经资讯。有条件把这些来自中国的财经新闻舆论内容产品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中国的主流媒体。

    职责要求主流财经媒体提升话语能力,做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报道

    当前,主流媒体为了保持自身的信息量,支撑版面、节目的运转,会去社会化媒体、商业门户网站上扒信息、找线索。网络化的财经新闻舆论环境为社会多重语境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也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达立场营造了土壤。但网络化的舆论环境也在消解着传统的社会权威,包括舆论权威。如果主流财经媒体更多地在依靠社会媒体、商业网站提供内容、观点和线索,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被“绑定”。这种“绑定”恰恰损害了我们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经媒体,这值得财经媒体深思,也表明主流媒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美国专栏作家法里德·扎卡利亚在他的《后美国时代》这本书里,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称之为“他者”的崛起。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话语的主导者,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所谓“他者”只能尊崇主导者设置的议程、服从主导者的话语。这个称呼让人感到,无论新兴经济体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心目中,目前还是主流之外的“他者”。

    由于经济规模大和全球影响力大,中国成为国际财经资讯产品巨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客观形势要求中国的主流财经媒体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做升级版的财经新闻舆论产品。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报道和财经新闻舆论,要求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观点传播力、舆论引导力,能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持续不断地升级。这里的议程设置能力,并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现在许多市场化媒体、社交媒体,很会提出问题,也很善于发现问题。他们提出来的许多问题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这些媒体常常无法回答、解答这些问题。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报道、升级版的财经新闻舆论,要求中国的主流媒体主动应对问题、回答问题,并超前设置议题,树立在财经舆论领域的话语权威。

    “话语即权力!”话语表达就是权力的行使和表达,也是观念和思想的表达,它既给我们带来有形的力量,也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力量,而话语的无形力量,影响常常更深远、更漫长。权威、独特、有价值的话语,本身就是新闻事件,像达沃斯这样以全球经济为主题的论坛,他们的新闻产品就是话语和观点,他们的话语和观点产品常常就是全球的重大新闻。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亲自参加冬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既是重大的国际新闻,也代表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议程设置,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经济话语在全球的地位。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节目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芳秀

扣中心、深调研,做好问题报道
科学、全面、准确报道股票市场新闻信息
媒体怎样守望中国经济
坚持“四个创新” 抢占经济话语权
强化四种能力建设 做好经济社会宣传
放大战略优势 创新内容表达
深刻理解新常态,以四个意识做好经济报道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