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刻理解新常态,以四个意识做好经济报道

● 杨宇东 汪时锋 《 新闻战线 》(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经济报道既要通过解疑释惑为社会“正音”,又要通过提振信心帮大众“清心”;要守住底线,更要冲在前线。第一财经坚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接地气的内容,不端、不装,提升了财经报道的服务性。

    作为专业财经媒体,第一财经已经建立了一套兼备前瞻洞察力和快速反应力于一体的“经济报道指挥系统”——首先在经济报道领域进行完整布局,以覆盖主要经济领域的动态监测体系为架构;再基于经济领域重要新闻的持续性、辐射性特点,在采编策划中重前瞻、重跟踪、重分析;采编团队的专业素养是做好经济报道的基本保障,也形成了第一财经采编团队的核心优势;最后则是以全媒体协作为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以更好发挥“正音”和“清心”的传播效果。

    在实施这一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切实坚守政治、责任、问题、服务四大意识,是主流财经媒体服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

    政治意识:要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

    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经济报道领域也是如此。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流通、市场联通和信息互通,经济报道较早地站在了国际舆论交锋的前线。在国内经济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的双向趋势下,经济报道要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坚守政治意识,在专业理性、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激浊扬清、主动发声。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动背后的国际“舆论战”,就是个典型案例。

    2015年8月11日,顺应国际市场总体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报价的声明,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主动下调。

    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近2%的跌幅,12日中间价又出现接近1.6%的跌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大幅贬值的组合,加上全球范围内股市、外汇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共振,引发了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其背后又有国际投机资本在蠢蠢欲动。

    通过对国际市场信息不间断的盯守,我们发现海外讨论的焦点在于,人民币这两天的故事是否应被定义为发起或加入了一场新的“货币战争”,是否折射出中国经济无法扭转的困境? 

    当国内问题变成了国际焦点,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财经舆论压力,一财日报迅速反应,8月12日头版头条报道指出,人民币汇率下调2%是中国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重大经济方针;并配发两个专版的分析文章对外发布判断称,中国汇改从宏观战略角度必定有基本目标,国际市场在头三天的接受程度最为关键。

    8月13日,第一财经发表社论《不必误读  “渐进式汇改” 符合各方长期利益》,提出海外以“货币战争”的标签来否定中国汇改的关键一步,从长期看不符合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利益。在明显高估后适度纠偏,以市场自我出清找到新的均衡价格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初衷,也是最终目标。14日,观察到外汇市场盘面初定,一财再发文章《3天贬3%接近新均衡 新汇改“闪电战”初告捷》,并判断“人民币已经具备强势货币基础”。这一系列人民币汇改追踪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与之对应,当国际问题演变为国内舆论焦点时,经济报道也要在把准政策基调的前提下,于国际“舆论战”中抢占先手。

    2015年10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宣布“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结束,达成基本协议。以后数日,国内网上议论如潮。

    第一财经的专业采编团队对TPP并不陌生。多年来,我们通过对海外信息的追踪和采访有关国家贸易部长的积累,已有多篇报道向国内介绍TPP及其复杂的国际政经背景。

    为帮助社会和市场更准确客观理解TPP的影响,第一财经在10月8日的头版头条发文《TPP重构世界贸易版图 中国淡定应对》,指出中国要对TPP协定的达成给予足够重视,绝非“没什么了不起”或“对中国未来影响不大”,但同时也指出,中国完全可以凭借已有实力“淡然应对”。淡定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若绕开中国,美国在东亚地区扩大市场准入的努力,要大打折扣。原因之二,是中国目前还无法接受TPP相当多的要价,选择走自己的渐进改革之路,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问题的根本。这些都有力地廓清了迷雾,引导了舆论。

    责任意识:要有市场守望人的角度

    信息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转的重要力量,而信息不对称则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终端,财经媒体要通过“熨平”信息不对称,引导市场要素合理流动,帮助政府和市场防范风险,做好市场的守望人。

    做好市场的守望人,首先要有稳定市场为目标的大局观,把复杂的经济事件讲够亮点、讲清疑点、讲透难点,帮助市场构筑基本信心。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国内外市场对中国下一年的经济走势都很关心,特别对“L”型经济增长的内涵很关注。

    在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第一财经从12月9日开始连续刊发分析特稿展望明年经济。其中,《前瞻2017中国经济:绝非V型反弹 L型增长靠改革》,通过国际机构和国内智库的最新分析,并融合自身的政策性观察结果后提出,“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L’型轨迹都得靠改革,不能靠刺激。改革的红利是真金白银,而只有改革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该文章被广泛转载,起到了积极的预期引导作用。

    转入2017年,中国经济“走得怎么样”仍然是全球焦点。我们利用数据分析较早地捕捉了一季度的经济变化,及时释放经济稳中有进的信号。

    工程机械设备销售是固定投资变化的“温度计”,能及时反映投资变动的信号。第一财经3月12号刊发文章《挖掘机告诉你 PPP基建有多么火》,报道了前两个月国内挖掘机市场出现了“一机难求”的状况,而国家大力推进PPP模式已经让很多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投资的回暖,挖掘机火爆销售的背后对外发送了经济进一步企稳的信号。

    企业利润是检验经济发展质量的验证性指标,也是预期未来再投资的领先性指标。第一财经3月28日的文章《钢煤助国企利润猛增四成,中下游能否跟上成复苏关键》发现,今年前两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大涨31.5%。主要原因是去产能带来的价格上涨和补库存周期带来产量提升,用实实在在的数据验证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去产能政策的改革效益。

    做好市场守望人,要有鲜明的是非观,在市场因舆论涟漪出现波动前要迅速行动,让真实信息的传播比市场传言、谣言更快,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24小时盯守国内外主要市场的动向,一财时刻以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保持一份敏感性。当发现苗头性变化时,我们的指挥系统就开始快速运转。

    2015年6月中旬开始,中国的A股市场从本轮最高点下跌逾30%,引发市场强烈关注。7月第一个周末,“证监会周六或召集券商大佬商讨救市之策”,这样一则小消息在微信中流传。我们的管理团队在多方求证后,做出了“周末可能有重大新闻发生”的预判。但仅有预判还不够,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到一线求真相,一定要用事实而非任何情绪化的描述和鼓动,来帮助市场正确客观地理解新信息。

    7月4日,一个普通的公休日,一财记者一大早就等候在证监会大门外。连续12小时的盯守期间,编辑团队前后通力配合,不仅证实了政府救市的新闻判断,还对外连续发布15篇稿件。《A股保卫战:用真金白银打开信心之门》《基金“救市”会议达成共识 肖钢表态“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等,成为其他财经媒体相关报道的重要来源,及时发布了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的动向,有效缓解了市场情绪,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

    做好市场的守望人,还要有捍卫改革的价值观,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媒体监督职责,为重大的经济改革护航。

    2016年5月1日,国家全面实施营改增新政为企业减负,这是将对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但在改革前夕,我们接到消费者举报,凯悦、洲际两家国际酒店集团借口改革变相提价,并将“黑锅”甩给营改增。

    编辑部当时判断,这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在营改增推进过程中其他行业也会面临的问题,值得通过新闻报道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在采访了消费者、酒店工作人员、上海税务局、会计事务所、酒店业内人士,证实这一事件属实后,第一财经于4月13日刊发报道《真实的谎言:酒店涨房价 “营改增”背黑锅》,曝光了这一问题。

    当天下午,财政部官网刊发答记者问,公开回应了一财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也在当天公开回应称,酒店的这一做法毫无道理。随后,相关部门对涉事单位进行了联合约谈并提出了价格提醒。这组连续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反响,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意识:要有抬头看路的广度

    在新常态下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不能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以问题意识做好经济前瞻,提前预判苗头性的问题。

    第一财经内部有很好的调查研究传统。每年都会在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经济工作精神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现象背后的经济问题。

    2016年,同民间投资增速大幅放缓相对应,货币资金“脱实入虚”的问题较为严重。从公布的7月份货币数据来看,M1、M2的剪刀差仍在进一步扩大,且当月企业信贷出现了十分罕见的负增长。这种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不仅弱化了中央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可能使金融风险在资产泡沫较多的领域进一步累积。

    7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已明确将“降低资产泡沫”作为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抓手之一。为了搞清问题、明确思路,第一财经在8月10日推出长篇调查报道《钱都去哪儿了?中国企业资金“脱实入虚”大调查》,记者兵分几路用两周时间走访了十余家不同类型的实体经济企业和金融机构,探究了“脱实入虚”背后企业实际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资意愿。

    文章提出,“资产荒”引发的投资纠结和不安全感导致的避险情绪纠缠在一起,再加上高企的融资成本,成为引起中国资金大动脉“阻塞”的根本原因。货币资金领域的“脱实入虚”问题是实体经济领域问题的一种映射,只有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才能消弭“脱实入虚”的问题源头。

    除了专题调研外,第一财经坚持用市场化方法,通过主动调研的模式搜集整理定量数据的定性判断,集纳放大主流经济学界观点。

    2010年8月,第一财经发起设立“一财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每月末都会对近30家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发出问卷调研,搜集整理他们对下月月初所发宏观数据的预测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并计算制作形成“首席经济学家指数”作为市场的经济前瞻判断参考。

    服务意识:要有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温度

    经济不仅关系国家的建设投资,关系企业的经营运行,还关系百姓的衣食住行。经济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地为百姓答疑解惑,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2016年的楼市是国计民生中最吸引人注意力的领域。百姓关心,我们更关注,但要从财经角度讲实讲透。

    在8月公布了70个大中城市中超过90%的城市房价上涨的信息后,我们聚合采编力量,多路记者历时近一个月采访,收集并处理了货币投放、银行信贷、地方财政等领域的海量数据,在9月22日用两个整版推出了万字重磅深度调查《中国房地产悖论:经济引擎与软肋》、社论《房地产过热不应放任》,旗帜鲜明地提出,货币宽松和土地供应等原因造成的热点城市房价飙升,不仅要采取限购、限贷等抑制需求的手段予以控制,对信贷增速过高须采取谨慎清醒的态度,拓宽居民正规投资渠道、适当增加土地供应以及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都是可取之举。

    同时,推出了“要不要买房”的专题报道,《“中国大妈”入场接盘 楼市疯狂红灯亮起》《疯狂加迷茫 90后买房进退两难》等,记者用心捕捉当前楼市的细微变化,帮助读者冷静地了解市场状况,预警楼市泡沫。在坚持财经报道专业性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接地气的内容,不端、不装,提升报道的服务性。

    面对百姓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新媒体的竞争,第一财经一直以读者需求为指引求新求变。2016年,第一财经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版,编辑部紧紧围绕纸媒特色做文章,提出前瞻性、洞察力、悦读感的编辑理念,打造财经新闻新读本。改版之后,日常新闻报道交由第一财经数字媒体承担,日报则去资讯化,新开设了焦点新闻、大阅读和奇点、人物等深度报道版面,向“深阅读”全面转型。报纸变轻了,但内容厚重了,文章更好看了,版式也更漂亮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第一财经还发挥报纸、电视、网络协同的作用,采取“一菜多吃”的模式,让读者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读到、看到、听到最新、最全、最深的财经讯息,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作者杨宇东系第一财经执行总编辑,汪时锋系第一财经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扣中心、深调研,做好问题报道
科学、全面、准确报道股票市场新闻信息
媒体怎样守望中国经济
坚持“四个创新” 抢占经济话语权
强化四种能力建设 做好经济社会宣传
放大战略优势 创新内容表达
深刻理解新常态,以四个意识做好经济报道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观念的更新
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空间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