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策划脱贫攻坚系列报道,是忠诚履行政治责任的要求,也是做强内容这一战略优势、创新内容表达的探索。实践说明,党报集团的优质采编资源依然丰富,新闻记者的“走转改”没有止境;而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的任务依然艰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让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是主流媒体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目标。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脱贫攻坚战作为河南“三大攻坚战”之首,也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准确生动地记录决战贫困这一伟大实践,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
河南日报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围绕脱贫攻坚、特别是兰考县脱贫摘帽这一主题,调动各种宣传报道手段,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和现代传播技术,有计划、有节奏、有梯度、有层次地推出了一批高密度、大篇幅、长时段、高质量的重磅报道,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脱贫攻坚、支持脱贫攻坚的强大舆论声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充分展示了党报集团的宣传策划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
精心策划,战役性报道展现大局意识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一半,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打赢脱贫攻坚战,河南责任重大、时间紧迫,舆论宣传任务光荣而艰巨。
动态报道,精心处理
2016年5月至今,短短一年时间,河南省召开了3次脱贫攻坚推进会。第一次推进会召开次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会议消息、评论员文章,在二版刊登专版,从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即“转、扶、搬、保、救”5个方面,介绍脱贫攻坚的河南路径,又在《河南新闻》版刊登了综述文章;第二次推进会次日,河南日报除重点处理好会议消息外,还策划推出了6个专版,解读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的5个办法、5个方案;第三次推进会召开后,河南日报突出处理了消息、评论员文章和系列评论,形成了舆论宣传的一个小高潮。
其间,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多次赴贫困地区调研,河南日报都及时跟进,精心处理。谢伏瞻基层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让一些准备不足、情况不熟的基层干部“红脸出汗”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报社还开设了 《脱贫攻坚的河南故事》《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等常设栏目。2017年初,《新春走基层》专栏刊发了大量记者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一年来的收获和喜悦以及新年的期盼和愿景。其中不乏脱贫攻坚主题的亮点报道,如1月27日一版刊发的通讯《脱贫路上春光满》。记者深入兰考,走进习总书记看望过的一位贫困户家里,倾听他的致富故事,了解当地政府帮扶群众脱贫的措施和经验。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情节饱满,以小见大,意义深远。这些栏目中源源不断的新鲜故事、独特感受、创新创造,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节点,突出处理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又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联系点,2009年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兰考,还重温了他过去填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并对兰考的脱贫工作提出了目标。因此,兰考的脱贫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为了全面反映脱贫奔小康的伟大进程,河南日报在2016年12月初和兰考脱贫新闻发布会召开等重要节点,策划推出了脱贫攻坚日记、8个版的《兰考脱贫纪》特刊和报告文学《兰考春光奏鸣曲》,成为兰考脱贫报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三部曲”。
综观河南日报兰考脱贫报道,可谓站位高、时机准,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大事大处理、全媒体呈现,生动记录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在河南省委领导、兰考县委带领下摆脱贫困的喜悦之情和奋力奔小康的扎实进程。
这再次证明,在主流媒体面临新的竞争局面下,党报只要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发挥听指挥、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发挥党报在评论、通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媒体融合,就能不断彰显出党报舆论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时刻,及时发声
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召开之后,针对在核查时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河南日报还专门策划了《不折不扣兑现军令状》《要精准“绣花”力戒“面上贴花”》《带着感情真扶贫》等7篇评论。
《要精准“绣花”力戒“面上贴花”》抨击了脱贫攻坚中一些怪现象:对本地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对贫困户底数说不清楚、贫困发生率不知晓,一问三不知;为了“官帽子”急着甩掉“穷帽子”,虚以应付、急功近利,搞数字脱贫;帮扶措施形式化、表面化、单一化,扶贫项目短期化、同质化、大呼隆;停留在送米送面式的、走访式的、慰问式的、救济式的帮扶,驻村干部“驻村不住村、联户不入户、帮扶不会扶”……一些地方出现的这种“面上贴花”式扶贫,看上去很美,却大而化之、浮于表面,使落实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出现棚架,让精准扶贫成为空谈,掩盖问题,贻误战机,后患无穷。
这些评论中少了虚话套话,直指问题核心,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大家认为这组评论说的是白话、实话,真接地气,认为这是河南日报从信息纸向“观点纸”“思想纸”转变的一个亮点。
精心策划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基础。河南日报通过一系列大型策划报道,较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定盘星”“定海针”的作用,提高了议程设置的能力,牢牢地把握住了舆论的导向。
体现“温度”,专业队伍放大战略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主题的报道? 编委会在策划布置兰考滑县脱贫攻坚报道时,明确把这一报道活动作为新闻记者深入践行“走转改”的实践,抽调农村经济部记者与地方记者部、摄影部的骨干记者一起,成立了兰考滑县报道组,开始了为期40天的报道活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几十天里,报道组走访了兰考和滑县上百个村庄,采访了460多位干部群众,一起哭、一起笑,发回的稿件也就带着基层干部群众的体感和温度。具体地说,这种“温度”就是新鲜生动、可敬可感,就是“沾露珠儿、冒热气儿、接地气儿”。
立体呈现,描绘脱贫攻坚全景图
脱贫攻坚专栏中的采访对象,既有省、市、县派驻村工作队队员,也有县、乡、村的党员干部和外地客商,还有村里的合作社社员等。不同群体凝心聚力向贫困开战,形成一股强大合力。70位来自不同单位、有着不同感受的基层干部的形象,汇成了兰考滑县脱贫攻坚的“全景图”。
《脱贫攻坚日记》记下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汇点为面,聚沙成塔,构成对兰考、滑县脱贫攻坚的全景式扫描。
纵深开掘,展现党员干部新风貌
从一篇篇走心、动情的《脱贫攻坚日记》中,从一件件找出路、谋致富的实事中,广大读者感知到心系群众、拼搏向上的党员干部群像。同时,让人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既是对党员干部干事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一场洗礼。
《花钱给自己挑毛病》一文中,主人公、滑县扶贫办主任李保庆写道:“咋样才是脱了贫,自己说不算,第三方说了才算。”因此,滑县给自己干的活挑毛病,这一创新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务实精神和责任担当。《难忘那袋槐花》一文提到的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一开始,村民对扶贫工作队不太搭理,对他们费心费力给村里修路还有些不理解;后来,村民争相与工作队员打招呼,硬给他们塞当季的槐花,还在槐花里偷偷藏几个白胖的大鹅蛋。”
细节表现,语言朴实鲜活打动人
这组报道重白描、重对话、重事实、重实效,以生动细节和朴实语言取胜,情感的力量氤氲其中,泥土的清新扑面而来。
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中写道:“对于兰考人来说,今天是个不该忘记的日子。54年前的今天,焦裕禄书记来到了兰考。两年前,在老支书和村里百姓一再要求下,我一咬牙,撇下在郑州的生意,回到老家当了支书。回来就一个想法——让代庄501户百姓都致富!”
在《就想再为俺村办点事》中,滑县半坡店乡闫河屯村第一书记齐尚山述说了自己突患尿毒症后的心情:“我被家人架到郑州治疗,没想到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张‘病危’通知书——尿毒症5期,双肾功能丧失,腹部积水严重,肺部感染。好在医生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妻子说,那阵子感觉‘天都塌了’,但是,我只想在可以走得动的时候,再为村里多干点事儿。”
脱贫攻坚是一项高大上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的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和感受,讲述身边的故事,让脱贫攻坚日记这组报道,成了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走转改”,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百姓语言描绘大战役的成功尝试。中宣部和河南省委宣传部均刊发了专期新闻阅评,对这组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2017年3月17日,即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调研3周年的时间节点,河南日报还推出了8个版篇幅的《兰考脱贫纪》特刊,此后刊发的长篇报告文学《兰考春光奏鸣曲》,拓展和延续了这种专业和“温度”。
特刊的所有稿件,都是记者深入兰考生产生活一线得来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既有兰考群众脱贫典型的剪影,也有对脱贫重点村的实地探访;既有各级驻村工作队员的心声,也有企业家产品扶贫的故事。
其中第6版为整个特刊的重头戏,也是最大的亮点。这个版采用全媒体记者全程跟访的形式,以河南日报名义邀请6位在兰考工作生活过的原领导人和名人——年已90高龄、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焦家后人,豫剧焦裕禄扮演者等,故地重游话今昔,谈对兰考脱贫的感想和体会。
3月28日,河南日报以约1.5个版的篇幅,刊发了长篇报告文学《兰考春光奏鸣曲》,全景式反映了兰考县自2014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取得完胜的风雨征程、描绘出的炫目蓝图。
《兰考春光奏鸣曲》中,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感人故事。以生动翔实的细节,描述了“焦裕禄精神”发祥地新形势下鱼水交融的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以可行性强、令人信服、结出累累硕果的大量事实,展示了兰考脱贫攻坚战的种种创新举措。用优美的文字、诗画般的场景,谱写下了脱贫攻坚战中令人激赏的节奏和铿锵脚步声。
兰考脱贫攻坚的“三部曲”,体现了河南日报做强内容战略优势的不懈努力。稿件有温度、有品质,整体气势恢宏,充分、全面报道了兰考脱贫这一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大事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专业的采写拓展了党报集团的内容优势,对于自媒体来说,这样的采访是不可能完成的。
融合创新,传播优势赢得内容优势
内容是传统媒体不能丢的战略优势。移动化在给传统媒体不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技术的便利,为放大传统媒体的声音创造了新的契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脱贫攻坚的宣传报道中,不断创新方式,提供适合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和智能化的原创和优势内容,用传播优势放大主流媒体的声音。而新媒体产品《兰考脱贫纪》《春光的春光》等,则是其中突出的范例。
集团旗下的大河报把兰考脱贫攻坚作为新闻采集的富矿,深度挖掘。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就精心策划,拍摄了微纪录片《春光的春光》。将一个人、一个县和一个省的脱贫攻坚历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中原大地的壮丽秀美,浓缩在8分钟的光影之中,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网络上一经推出即刷爆朋友圈。
3月17日,微信朋友圈中一款H5产品《兰考脱贫纪》被刷屏,短短半天时间,该H5的点击量已达到“10万+”。以一种会动会说话的电子版报纸H5形式,音视频交融传播,让人耳目一新。这是河南日报《兰考脱贫纪》的衍生产品,它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让报纸的优质内容得以再次传播。
独特的创意,让受众耳目一新
在兰考脱贫新闻发布会召开之际,河南日报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兰考脱贫纪》特刊,用8个版的篇幅,全媒体呈现兰考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
在构思这款H5上,河南日报新媒体部下足了工夫。第一步,为了在保留报纸优点的同时,将更丰富的内容展示在读者面前,编辑在设计时受影视剧中“魔法报纸”的启发,决定将报纸上静态的照片替换为动态的视频,让读者手中的报纸“活”起来。第二步,编辑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时的原声有机穿插进H5当中,将整个作品串联为一个整体。特别是把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设计为一个页面,为了配合词作本身的风格,编辑设计了古朴的底纹,让画面呈现完美统一。以此作为统领,使这款H5的立意有了重大的提升。读者最后看到的是一份集纳了音频、视频和报纸版面的多媒体版《兰考脱贫纪》特刊,用新媒体形式包装的特刊,无疑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精美的设计,为特刊再添光彩
为了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效果,河南日报准备了大量照片和视频资料。H5的首页选用了一张焦裕禄塑像下老人的照片。蔚蓝天空下,老人灿烂的笑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容想象力,完美契合了脱贫的内涵。为了更加凸显主题,美编用美术字体点出了“见证兰考之变”的主题,既寓意河南日报这8个特刊记录见证兰考脱贫的历史时刻,也包含着这款H5产品所宣传造势的8个特刊。在8个特刊当中,挑选具动图设计的视频,让人物从版面上“跳”出来,既生动有趣,又不杂乱无章。与此同时,将这个页面设计成客户端开机页面,类似“海报”,让读者一打开河南日报客户端,就能看到河南日报《兰考脱贫纪》特刊以及河南日报客户端制作的音视频版《兰考脱贫纪》。
精心的制作,让产品别具一格
为了保证还原脱贫特刊的版面设计,新媒体部严格按照报纸版面设计比例进行H5的制作,保证读者看到的是一张真正动起来的河南日报。同时,根据报纸选用的照片,一张一张寻找对应的视频素材,实现报纸和新媒体产品的无缝对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那一页,还将朗诵音频插入到该页面,更加有力地将词中的内容传递给了读者。
H5产品、开机页面、单页海报,所有这些新媒体产品,都是在一天内完成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网友称赞这种形式新颖别致,让报纸内容又一次得到了传播,堪称“用新媒体优势传播传统媒体优质内容”的样本。
新媒体产品的创新,代表着媒体融合的方向和程度。河南日报客户端制作的音视频版《兰考脱贫纪》以更符合网络传播的形式,将兰考脱贫的丰富内容传递给更多的读者,更让传统媒体人对深度融合充满期待。
(作者肖建中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方化祎系河南日报农村经济采访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