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如何做好调查类电视节目

——以《我是卧底》为例

● 袁 侃 《 新闻战线 》(

    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是卧底》将触角伸向社会各个层面,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关注复杂的社会问题、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实现了调查性报道的议程设置功能及现有传媒生产体制的“空间拓展”。

    调查报道起源于美国,早期主要以揭丑为核心,致力于挖掘内幕新闻。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调查性报道可以担负起社会预警和社会监督的功能。

    作为一档原创的社会调查类电视节目,深圳广电集团《我是卧底》报道对象主要集中于触目惊心的食品、药品等造假制假过程及金融诈骗等等。作为《法治时空》的一个子栏目,《我是卧底》是该栏目的中心环节和高潮部分,也是关注和争议所在。

    与绝大多数调查类电视节目不一样的是,《我是卧底》不是从猎奇的角度出发夺取眼球,而是通过舆论的监督促进社会进步。节目以隐性采访为主要调查手段,一般由一到两个记者完成,实行季播,每集大约为20分钟左右。

    理性、平衡、深入的精神气质

    节目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作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揭示社会问题

    节目从三个层面予以呈现。 

    第一个层面,是表面的故事性。讲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离职医生曝医院欺骗病人 没病检出有病》表现的是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患者和医疗制度的矛盾,这样的东西一般记者都能探及。 

    第二个层面,是人和人之间关系背后所谓的利益关系。如,《离职医生曝医院欺骗病人 没病检出有病》中一个普通的患者和一个医生的关系,一种医疗制度和一个具体家庭的关系。 

    更深刻的,是第三个层面,即时代层面。还以《离职医生曝医院欺骗病人 没病检出有病》为例,到底我们应该架构什么样的医生和病人关系?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追问工业时代的法律制度,比如说医疗制度,医疗咨询制度、医疗纠纷制度,是不是也有问题?节目《平安银行:银行业不能说的秘密》描述了平安银行与P2P平台沆瀣一气,借贷平台利用银行的名声在资金安全上撒下一个个美丽的谎言,让人以为傍上了银行这棵大树,最终却导致资金损失的伎俩。

    探究道德伦理

    “调查”最基本的特色,无非是疑问、质问、追问,总是要有一点点问题,有一点点大家常识以外的事实、现象或声音,才有做节目的价值。不用考虑表现的事实人们熟悉还是不熟悉,在这个熟悉的题材之下,能够拷问出更新的东西,大家对这个事实熟悉,反而给我们做了铺垫,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事情。

    节目《链家地产非法交易公民信息 忽悠客户没商量》,反映的是以链家地产为代表的地产中介公司通过银行等内部渠道,大肆收集公民信息,不仅非法买卖,而且在掌握了公民有几套房的情况下,通过阴阳合同扰乱地产交易市场。节目不再只是客观报道,而是在法律框架下探究个人隐私保护等道德伦理问题。

    透彻分析现象

    媒介给人提供了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的替代品,是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拟态世界。调查性报道从多个角度深层次揭示事实真相,为受众开辟了一条深入了解世界的途径,并且指导受众运用自身力量来改造世界。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新闻节目,调查类电视报道最大的魅力不在于简单地陈述新闻事实或者发表评论。而是通过记者走到新闻背后去采访挖掘不同当事人和旁观者,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现实。节目《康辉旅行社 低价团的惊天骗局》揭露了所谓低价团的欺诈手段。尾单、爆款、特惠、0元购……然而记者发现,旅游尾单和尾货特卖虽便宜,但背后的门道却不少。而且在调查当中,还发现康辉旅行社存在私刻公章,随意欺骗顾客等行为。

    揭露社会真相

    有的真相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无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

    仔细分析,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那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

    食品中加入添加剂,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目前食品加工业中的食品添加剂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近九成食品含添加剂,成人一天约食用八九十种!与其说是吃食物,不如说是吃食品添加剂!在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你有“好色之心”,商家给你加色素;你有“怜香之情”,商家就给你加香精;你有“尝鲜之意”,商家就给你加防腐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除了商家,消费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系列食品方面的节目,对添加剂进行各个角度的审视。

    从策划到推广,过程完整

    当然,《我是卧底》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选题的独特性、调查的逻辑结构严谨及揭露的深刻外,从策划到推广整个过程都是完整的。

    节目的策划流程是完整的

    一个好的电视调查节目是记者按照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需要,把所掌握的材料有机组织起来,加以合理的安排。与节目抽丝剥茧、挖掘真相的定位相一致,所有选题几乎都是独家的。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一个段落,再借由几个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逐步揭开事实真相,营造出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动感,切合收视心理。每期节目从策划开始,就确定了目的是揭开形形色色的内幕与行业潜规则,以期能推动“两法衔接”,从法治、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不可否认,有些选题的现场画面不容易拍得到,尤其是可能在节目制作周期内无法获得一些证据。针对这种情况,记者每一个逼近事实核心的追问,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发现,通过镜头能够生动地呈现给受众,这些过程是节目最精彩的方面,也是调查结果能够取信于人的重要保障。

    形成的社会效应是完整的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媒体为社会设定了讨论议题,实现了调查性报道的议程设置功能,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新闻媒介实现其功能,需要设置大众关注的议题,把受众吸引到媒介报道的问题上来。只有和大众关注问题的方向一致,新闻报道才能对受众产生重要影响。当媒体集中报道某个事件的时候,大众就会认为那个事件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电视调查性报道往往更能吸引社会的注意力,进而形成舆论压力,实现社会监督功能。在调查性报道影响社会的传播过程中,通过议程设置,把单一的事件演变为公共事件,触动社会神经,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由此推动社会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洞子张”火锅店使用口水油事件经节目曝光后,“洞子张”梅林店目前已关门,老板或将面临刑事处罚;卧底永和大王皇岗店后厨发现诸多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永和大王餐饮集团也开始自查整改,还向市民公开致歉;对于“木屋烧烤”大芬店,我们不仅报道了它的后厨问题及该公司向公众的道歉,也用很长篇幅实事求是地报道了该公司的运营理念及在食材使用上的讲究,报道之后,该公司感谢媒体的监督,除展开自查之外,同时表达了希望与频道一起成立餐饮业食品安全自律联盟的愿望。

    节目制作过程是完整可控的

    因为调查性报道的敏感性、指向性,导致了调查性报道经常还没有播出,就被多方力量打招呼,所以节目是“戴着镣铐跳舞”,负担很重,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出较好的舆论监督作用,非常考验节目管理层的智慧。

    节目从协调社会关系、维护法律尊严、推进舆论监督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视野中进行系统的卧底采访。节目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对记者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于暗访在具体类型的事件、不同场合或不同对象的适用性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规范了记者的暗访行为,以避免法律侵权和社会伤害。

    节目推广形成的链条是完整的

    节目借助新媒体积极扩大社会影响。“洞子张”火锅店口水油事件新闻的两条预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在几个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100000+”,其余的节目关注度也都数以万计;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讨论,掀起对不良餐饮企业的谴责和讨伐;与此同时,节目还吸引了其他媒体的关注和转载、报道。话题向广度深度延展,迅速发酵形成巨大的舆论聚焦效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大讨论。

    不足与缺陷

    与日播性新闻资讯类节目的最大不同在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揭露事件本质,探寻事情真相”的要求使得记者不能止于事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而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节目长达一年的运行中,《我是卧底》暴露出如下问题,这往往也是其他调查性报道的通病。

    节目播出周期相对较长,连续性差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在制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往往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认可之后才能开展,事后介入和报道更多一些,舆论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大等等。当节目播出时,由于调查采访的时间周期长,所呈现出来的内容稍显滞后,一些新闻事件及突发事件失去了时效性和新鲜感,有些节目收视率跟预测大相径庭。

    节目的故事性稍显不足

    由于采访的记者多为年轻人,对于节目的把控能力稍显稚嫩,有些节目形式过于单调,内容比较乏味。在调查具体事件时,无法举一反三,在叙事技巧方面有欠缺。冲突和悬念设置不够,节奏把握并没有做到舒缓有致、收放自如。另外,在展现事件时,情节性有所欠缺,故事感还有待加强。

    节目的剪辑技巧有待提升

    剪辑承担着重塑事件逻辑的任务,因此,须突出调查重点,展现调查过程。有些编导在剪辑中过多采用采访现场的声音和画面,甚至有“采访接采访”的段落形式,没有穿插解说和画面的使用。另外,剪辑中没有保留应该有的“气口”,在某些情感性因素突出的画面中,声音的缺失往往能使故事更加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调查性报道中有声语言表现力的不足。          

    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电视调查性报道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舆论环境下,《我是卧底》可带来一些启迪:一是地面频道也能做好电视调查性报道,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可以稳步增加揭露性题材的报道比重;二是通过悬念设置、深度挖掘、人文关怀等多种方式,运用电视独特的叙事语言,可以将调查类节目做得更加精彩。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让历史在新闻纸上绽放光芒
党报副刊人物报道创新
“踩着高跷”写丽江
打造优秀的新闻作品需要不断超越和创新
现代质量管理视域下的电视节目质量建设
如何做好调查类电视节目
新格局下的传播困惑与应对
自媒体时代,纸媒价值如何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