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周鸿祎 这代人有归零的决心

本刊记者 袁旻 《 环球人物 》(

  工作

  “70后”大都工作10年以上,正是单位里、公司里的骨干力量,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在功成名就的“60后”看来,他们能独当一面,但还不够成熟;在锋芒毕露的“80后”眼里,他们虽然靠谱,但有些落伍;在“70后”自己看来,他们在残酷的职场上经过了历练,积累了经验,学会了坚持自己的原则,正在变得更加圆熟和自信。

 

    “人的成功,就是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当你有机会做时,可能会承担风险,可能要放弃很多东西,但这都是值得的。”

    ——周鸿祎

    活跃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不少“大人物”,都生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出生的刘强东(京东商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1971年出生的丁磊(网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还有1970年出生的周鸿祎(奇虎360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无一不是学技术起家、靠积累用户量做大、手持“创新”和“兼并”两把板斧打天下。他们享受着中国IT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丰厚果实,也无时不在体验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

    周鸿祎被称为媒体最喜欢的人,也是同行最恨的人。他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感叹:“我这一生,真没白活。”

    张狂的“老周”

    媒体圈里,周鸿祎被亲切地称为“老周”。有一段关于“老周”的描述是这样说的:“这个人一张嘴就开枪,打倒一片,留一地子弹,每一个弹壳都是一条新闻。”

    这些年,“老周”留下的“弹壳”着实不少。前有炮轰金山杀毒“无法杀毒”,后有讨伐马云质疑“云查杀”,还有披露腾讯偷窥用户隐私的“3Q之争”。互联网江湖被他搅得腥风血雨。他的口无遮拦也给自己招来不少争议。但时过境迁,还是有很多网民用360杀毒,其全球用户超过3亿,而且不少创业者跟着“老周”学“免费模式”。2011年3月,奇虎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近40亿美元。

    周鸿祎的性格是他那个时代打在中国互联网人身上的独特烙印。

    1970年10月,周鸿祎出生于湖北蕲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那个时代出生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像父辈一样接受上山下乡的“洗礼”,对知识和未来有更多的憧憬。中学时代,他不断在物理和数学竞赛中获得全国奖项,1992年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读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他不务正业,凭着给游戏和杀毒产品编程的小能耐,开过两家小公司。由于没有经商经验,公司很快就倒闭了。但这段经历让他明白,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于是进入方正集团做了程序员。1997年,周鸿祎发明了著名的“方正飞扬电子邮件”,在业内一炮而红。后来,他主动要求调到新疆分公司工作。因为那里一片荒芜,他可以做领导,学习带领团队、做项目。在新疆学会了残酷的生存技能之后,周鸿祎开始独自创业。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那拨儿互联网人都选择了1998年开始创业。丁磊的网易成立于1997年,但拿到最赚钱的163邮箱项目是1998年3月。那一年11月,马化腾和4位同行创立了腾讯。周鸿祎也在彼时创立了3721网站,公司地址在北京郊区的旧民房里,一半用来办公,一半用来居住。这个因“不管三七二十一”而取名的小公司,旨在为不懂英文的网民提供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终于获得了成功。但短短5年后,周鸿祎就把“3721”卖给雅虎,并出任雅虎中国区总裁。日后“老周”对这段经历的评价是:“现在明白,我更适合创业。”18个月后,周鸿祎离开雅虎,从天使投资人做起,于2006年3月成立奇虎360公司。彼时,与他同时代创业的那拨儿人,也做得风生水起。马化腾的腾讯市值超过400亿美元,丁磊一段时间高居“中国首富”……

    除了张狂,记者眼中的“老周”还有另外一番模样。如果在公司,他会从上午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不在公司,他会一天奔波数个国家,行踪只有秘书知道。生活中,他话不多,甚至有些沉默寡言,唯独迷恋音乐和书籍。他收藏了大量唱片,每次拍照,都喜欢坐在他的高档音响旁边。无论做什么,他总是心思细密。逢年过节,他会要求员工给每一个客户和合作伙伴邮寄精心准备的礼物,如治疗颈椎病和护理眼部的按摩仪。

    “成功不是偶然”。每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小因素累加起来,造就了如今的“老周”。

    好斗嘴也爱创新

    环球人物杂志:360上市已经半年多了,与以前相比,你在工作上有哪些变化?是不是很多时间花在了战略规划上?或者说更加关注公司业绩增长了?

    周鸿祎:我是程序员出身,对财务不是很懂,也没多大兴趣。与以前相比,我的工作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很多时间花在了产品研发和管理上。所以,与其说我是一名CEO,不如说我是一个产品经理和技术工程师。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到美国出差的次数多了,与那里的同行交流,给自己充电,看互联网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确实比中国要先进。

    我和老齐(奇虎360总裁齐向东)在公司里主要是抓产品,我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理念——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产品是未来的基础。你的产品做得怎么样,用户体验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走多远。我一直相信,如果你能做出好产品,创造出用户价值,你就能建立巨大的用户基数。有了这样的用户基数,赚钱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想的更多的,还是怎么样做出好产品,把用户服务好。

    环球人物杂志:你和京东商城的刘强东说话都很直率,很多人更是说你“见谁斗谁”。

    周鸿祎:我们这代人与老一辈企业家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说话有时候太过直接。这样的人在美国很常见,但是在中国少有。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宽容度越来越高,也不再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企业家,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我很认同秦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一个观点,就是企业家不是商人,不是生意人。我觉得,很多人发财了,是因为他抓住一个机会,可能是利用政策法律漏洞,可能是投资房产股市、挖煤矿。他们很精明,是成功的商人,但并不是成功的企业家。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是企业家,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他是否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他是否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影响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另外,我觉得不应该把市值多少、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企业家的标准。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好斗”,“创新”也是你的一个标签。不少人说你是研究乔布斯,研究颠覆式创新最深厚、最透彻的人。

    周鸿祎:其实,外界对我可能有一种误解,我不是乔布斯的粉丝,我不仅读关于乔布斯的书,还读很多其他方面的书,比如《定位》、《柔道战略》、《创新者的困境》,这几本书都是经典,需要反复读。我研究乔布斯,主要是通过他的经历、他的产品,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来推想他是怎样做产品的。其实,我永远没有机会向乔布斯当面请教了,大家谈论乔布斯,都是瞎子摸象,我也是。

    乔布斯完美地整合了科技和艺术,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经历决定的,中国文化永远不会产生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但是,我认为乔布斯是可以去学习的,去学他的精髓,而不是说去学表面。把乔布斯作为偶像来崇拜,或者东施效颦,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都是有害的。

    环球人物杂志:你学到的乔布斯的精髓是什么?

    周鸿祎:我从研究乔布斯中学习到的东西,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微创新,达到颠覆式创新的目标。大家看到iPhone、iPad,觉得乔布斯很伟大,殊不知这些产品的诞生,是乔布斯10年前从不起眼的MP3播放器延续下来的。一点一点的改进,正如他自己所说,“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

    “70后”需要有原则的人

    环球人物杂志: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你和同时代的丁磊、马化腾都有很多相似点。你们是如何从打工到创业的过渡期中走过来,并迈向成功的?

    周鸿祎:关键是心态,一定要有归零的决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你们这代人最需要的特质是什么?

    周鸿祎:最需要的就是原则。我就有自己的原则。我的原则是第一不说假话,有话就要说、有意见就要表达。第二就是做事情一旦想到,出手就要特别快,我觉得速度永远居第一位。然后第三就是积极面对打击,别人越打击我,就会激起我更大的反抗。

    环球人物杂志:“70后”IT人,大多是白手创业,现在身价不菲。你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周鸿祎:前几个月,《福布斯》杂志曾经给我发来一个传真,说根据计算我的身价多少,请我确认。我脑子里根本就没想过这事,也不知道这个数字对不对。我就跟他们说,随便你们算吧。

    我觉得比尔·盖茨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要有一个理想的生活,100万美元就足够了。我想,一个人的生存意义不在于为自己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在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但是,这并不是说我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视财富为粪土,那样说就太虚伪了。财富的作用,是可以把人聚合起来,辅之以梦想,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更自由。你可以跟员工谈理想、谈梦想,但光这个不够,你一定要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你想,靠工资在北京买房子,得攒多少年啊!所以,在360上市之前,我们就制定了全员持股的激励计划。在360的股权结构里,员工和团队的股票加期权,占公司总股本的20%多,公司永远有一个占公司总股份5%的期权池,分完了可以再发。

    环球人物杂志:面对“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的挑战,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落伍了?对他们创业,你有什么建议?

    周鸿祎:我觉得“80后”这个概念前段时间炒得太热,一会儿说他们好,一会儿说不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捧杀和棒杀。因为商业里面没有天才,技术才有天才,做商业和营销,经验跟时间都很重要。我更多地希望他们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一是不要去攀比,要去做别人没做过的领域和事情;二是要低调,俗话就是要装孙子,别装大爷。现在很多年轻创业者在自己什么都没干成时就出来演讲、访谈,一下就暴露了自己的水平;三是做事踏实一些,不要去做抄袭的、乱七八糟的公司。

生于70年代
“改革的孩子”爱读书
刘悦 留德10年,寻找“独立”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周鸿祎 这代人有归零的决心
“70后”县委书记成长史
成也“中和”,不成也“中和”
胡淑芬
我不想要一个妥协的人生
海清 在婚姻中修行
拜金,从“70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