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周鸿祎、海清、汪峰、罗永浩、蒙曼等“70后”共同讲述

生于70年代

《 环球人物 》(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如今最大的41岁,最小的32岁,开始跨过或准备跨过中年人的门槛。

    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总有大约5代人活跃在社会舞台上。他们的年龄跨度从20岁一直延伸到60岁。过于年轻的还没有定性,过于年长的或已看破红尘。当下,这5代人中,居于中间的,就生于上世纪70年代。

    “70后”是些什么人?

    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充满了变化与转折。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离世,天安门广场上孕育的政治风暴,促成了“四人帮”垮台,中国政治格局重新调整;唐山大地震夺走24.2万人的生命,民众领略了与修正主义、美帝国主义同样可怕的自然灾害,震惊让许多人暂时忘掉了贫苦与阶级斗争带来的苦闷;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拨乱反正标志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在来临……现在,那些生于70年代的人,对这些降生时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化,或许只有支离破碎的记忆,但这些已悄无声息地影响了他们。

    比如,他们拥有了一个让前人与后人都多少羡慕的童年。那是个“绿色”年代。他们生活在一个少有污染的自然界,低楼房、少车辆的城市,长满青草绿树的乡村。虽是粗茶淡饭,但与哥哥姐姐比,已经能糊口果腹,不用挨饿。他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憧憬的理想社会,父母们解放了思想去建设“四个现代化”,哥哥姐姐争当“80年代新一辈”,他们穿着大人穿过的衣服,躲在一边看着为数不多的几本童话故事,在街头巷尾玩自编自导的游戏。没有凶杀色情的电视和网络文化,成才的起跑线也没有划到他们脚前,他们学着简单的功课,背着“五讲四美三热爱”,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当他们摸到了青年的门槛,“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对他们来说,竞争的内容,就是让“学业”变成“职业”。他们不为上不起大学而苦恼,苦恼的是如何挤进大学窄窄的门。在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帮不上忙的情况下,竞争带有公平性,也有着残酷性。百分之十几的录取率,让“复读生”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一些人考了一年又一年,课程嚼了一遍又一遍。考不上大学,成了失败人生的代名词。最终,在考取的喜悦或失败的恼恨中,他们会把课本撕得粉碎,那常常是许多人步入社会的第一次宣誓和宣泄。

    改革开放的中国和“70后”一样年轻。人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下建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通往富裕的路突然出现了千万条。我往哪走?成了每个人躲不过去的话题。“价值”这个最早在政治课本里接触到的词,此刻怎么也抹不掉现实货币的影子。我有价值观吗?我的价值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吗?“70后”在问自己。遗憾的是,这时,榜样没有了,没人能给出答案。父兄有的“下海”,有的困惑,有的坚守,莫衷一是。书里的英雄人物已被“性格组合论”击垮,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也有坏的成分。而现实中的典型,或坐在轮椅上,或刚从老山前线回来,讲述着自己的苦难和勇敢。但他们的话,解决不了“70后”听众的现实问题。暂时的激情和感动退却之后,在社会的各种诱惑面前,“70后”依然困惑、失望,心中的偶像一个个步入黄昏。

    迷茫时期的困扰闲愁,却是恋爱的最好佐料。把苦恼讲给心爱的人听,是一种幸福。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北岛和海子的诗歌,是“70后”恋爱的佐料。厚厚的情书上很少有歪歪扭扭的字;没有手机与视频,相思折磨人,但也让爱情更牢固。恋爱中,他们收获了真实,收获了心理和生理愉悦,收获了前行的勇气。当他们收获婚姻时,已经和孕育他们的社会一道,走进新世纪。

    当童年的懵懂、少年的奋发、青年的困惑成为过去,当贫困、冲动,甚至爱情的甜蜜成为回忆,“70后”这批三四十年前播撒的种子,今天拥有了足够的生命力和养分,他们是一朵朵不得不开放的花,也是那一片片花瓣,朝着各自的方向绽放。

    在家里,他们是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感受着完整的家庭幸福,也品尝着生活的烦恼;在社会上,不论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他们都有了施展个人影响的欲望。花开时节,他们比以往更想获得成功,也更惧怕失败,并不停地通过光合作用,排遣着起伏、荣辱带来的烦恼。

    这些花朵,正托衬着我们社会各个领域的春天。在政界,“70后”有县市级官员,大部分处在政坛的“兵头将尾”;在商界,“70后”登上富豪榜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在企业里稳居中层;在高科技领域,互联网成为“70后”展示自己的舞台,缔造着一个又一个创业神话;在学术界,“70后”学术明星崭露头角,带着硕士博士,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在文化艺术领域,“70后”的明星们正通过自己的艺术积淀,传递着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生于70年代的人,正以“中坚力量”的面貌出现,并有意无意地试图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本期环球人物杂志,让生于70年代的人走上封面。每一位主人公,既是自我,也是代表。正如“70后”资深策划人永安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今天,70年代的你住在哪里/是否Hold住机遇?/70年代的你住在哪里/未来的生活仍将继续……

生于70年代
“改革的孩子”爱读书
刘悦 留德10年,寻找“独立”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周鸿祎 这代人有归零的决心
“70后”县委书记成长史
成也“中和”,不成也“中和”
胡淑芬
我不想要一个妥协的人生
海清 在婚姻中修行
拜金,从“70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