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新闻战线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构建 “颜值” 与 “言值” 兼融的话语表达

● 李 扬 《 新闻战线 》( 2020年04月01日   第 02 版)

    浅阅读时代,是否还需要深度、厚度表达的内容供给,如何打造符合阅读新习惯的有价值传播产品?答案正在于媒体内容生产的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必须进行兼具“颜值”与“言值”的内容供给侧改革。

    这是一个值得当今所有媒体人直面并思考的现实境遇:与媒体融合发展相生相行的是舆论传播的快时速、全时段、广时空;与媒体融合传播相伴相依的是用户的跳跃式阅读选择,追求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阅读驻留时间或思考时间趋短。数字阅读风起云涌,导致日常阅读量几何倍数增加,单个读物的注意力时长大大缩短。一方面是阅读供给量需求量双双激增,另一方面是对人们的有限阅读产生新拷问:浅阅读时代,是否还需要深度、厚度表达的内容供给,又该如何打造符合阅读新习惯的有价值传播产品? 

    实践是解决一切发展中问题的金钥匙。答案正在于媒体内容生产的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必须进行兼具“颜值”与“言值”的内容供给侧改革。

    “新年献词”类文本流行:让眼睛与心灵被审美浸润

    近年来,每到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时,从报纸到网络,总有“新年献词”类文本竞相展现在受众面前。跨年之际,以新闻评论为主要形式表达一种立场和态度、倡导一种理念或精神。这种时论性文本,如今越来越有媒体间相互比拼文字、较量文本之势,也越来越受到用户关注,往往一经全媒体传播即在微信圈、朋友圈刷屏,成为爆款。

    据统计,2020年元旦前后,有近36家主流媒体选择在这一时段发出“迎新之声”。有央媒,如人民日报《决胜全面小康 迈向新的征程》、新华社《迈向梦想成真的伟大时代》、央视新闻《立天地 筑健强 再出发》、科技日报《让科学之光照亮梦想之路》、中国青年网《走向下一个十年》等;有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如新华日报《最美的风景在远山》、南方周末《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湖北日报《2020,星辰大海》、江淮晨报《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齐鲁晚报《因为不平凡 所以不容易》、半岛都市报《你好,20年代》、新闻晨报《最美好的事情》等;新媒体方面,有些是即时转载同系纸媒言论,更多的是原创评论,如澎湃新闻《是什么使我们不慌张》、大众网《我们的努力,世界看得见》、北青深一度《让每次关注都有始有终》、上游新闻《让我们一起见证》等。如此密集发声,如此用心用情,如此文以载道,堪称全媒体舆论场迎接新年的“贺岁大片”。

    是什么让媒体同唱一首歌?是什么让献词风行纸上与“指尖”?是文字的力量,是文论的理性,是话语的理性之美与感性之美的共情表达!充满正能量的陈情与说理溢于言表,拥抱新的一年,奋斗新的时代,这一新年献词类文本的共同特质,让审美深深浸润读者的眼睛和心灵。

    虽然大多媒体新年献词文体的叙述路径都是“回顾过去的辉煌成就;憧憬新年的光明愿景”,但是,在各自表达叙述上却极尽文丰辞美之能事,宏大的主题、微观的具象、人文的彰显、诗意的流淌、精神的感召,成为诸多媒体不约而同的基本文本元素。其话语文风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

    站位高,视野开阔。得其大者,方能兼其小,以高站位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宏大与细小的关系,这是新年献词文本的运笔之道。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以家国视野观照社会与个人的感受,以家国命运映照个体担当,对过去有所思,对将来有所期,始终把小写的“人、事”与大写的“世情国情”紧紧相连,同频共振出时代的价值、改革的价值、奋进的价值。

    逻辑强,夹叙夹议。形散而神不散,以叙带论、论中有叙,是新年献词话语表达的另一鲜明特色。始终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焦点、难点以及重大事件展开叙述,始终心系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但并不通篇宣讲大道理,而是点线面结合,由生动事例诠释理念,由具体行动引申精神,再由理性与感性“同声相求”, 以事见义、以义讲理、以理服人,从而达到循循善诱启人入道、娓娓而谈令人悟道的效果。

    修辞精,饱含情志。新年献词普遍重文采、讲修辞、精表达,各媒体都用功用心下足“绣花”功夫。文本很少出现冗长的叙述、连篇累牍的大段落,多追求句子简洁明快、字眼跳脱醒豁,整体结构清新自然,通篇行云流水。评论文字文笔不凡,读起来更像诗、更像美文,不少“靓句”往往在微信里热转,甚至产生“心灵鸡汤”式传播效应。特别是在网络上盛行的正能量网言网语,大多被撰写者及时吸收到献词中,让文章极具时代感和鲜活性。 

    事实证明,新年献词不仅能引发受众共鸣,而且给习惯于浅阅读的用户带来不一般的阅读兴趣和较长时间的阅读享受。其文本的话语范式启示我们,借用高尔基讲的“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言论的第一要素很多时候也是语言,因为,好的修辞才能传递出好的思想,优美而雅正、温柔而敦厚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无论时代如何进步、话风如何新变,人们最想读、最耐读的都是思想之美与语词之美“美美与共”的审美力作。

    “任仲平”类政论:思想“在场”亦要“声响”

    浅阅读,需要轻盈明快的审美表达,而“新年献词”之类的千字文,也从不拒绝“深”“厚”“重”。浅阅读与“深”表达,这看起来似乎矛盾的需求究竟如何操作与把握?实际上,从近些年国内媒体政论的实践中可以找到些许“密码”。作为中国新闻界的著名政论品牌,“任仲平”文章名噪天下,引领地方党报纷纷推出类似政论专栏专文,传统政论的刻板印象已经被打破。那么,在浅阅读时代,实现“深表达”的硬核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任仲平”文章一般七八千字,属于较长文字,难免会产生阅读难度。事实上,“任仲平”在网上网下总能赢得好口碑。所以,打造深刻而隽永的表达,首先要端正一个理念,浅阅读不等于“短阅读”,优表达、好文字绝不是以长短论优劣。庄子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事物各有长短,关键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文章长与短,不能一概而论,长要有长的道理,短也要有短的理由。好的文章要长得耐读有味、短得耐品有质,长文丰满并不觉其冗余,短篇精悍而不嫌其笔弱。“任仲平”,正是以不一般的文字体量负载出充沛的内容厚度、深度与锐度。正如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卢新宁所言,任仲平文章“神情并茂、文采飞扬,思想性强,可读性也强”,在每个关键节点的出手往往是主题宣传的“领衔之作、点睛之作”,读者评价为“大笔写信仰,巨椽颂成就,毫端常含感情,纸上留存思索”。

    这一党报评论阵营里的独创形态,展现出对政论表达形态的革新和探索,也雄辩地证明了浅阅读境遇下深刻而隽永的表达可能。文章的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的对话,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共识,观点与态度绝不会在自说自话的单向度运行中传播,更不能被动接受或认同。在“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新媒体时代,政论不能满足于重复过去的话语方式,不能止于文件内容的简单搬运,不能流于陈旧语词的表达,更不能轻于修辞的饰化点缀。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是有思想的“在场”,还有思想有声有色的“音响”。

    任仲平文章给新时代新闻评论工作吹来新风,不少地方党报也相继策划推出大型政论栏目、打造重磅评论文章,占领舆论制高点。比如,江西日报“江仲平”、湖北日报“楚言”、浙江日报“哲欣”、解放日报“申言”、 湖南日报“晨风”等。

    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新华日报编委会精心组织评论骨干,策划撰写署名“辛仲平”的政论体文章《今看东方盛世还》。写作团队起笔之初就锚定“写出任仲平的范儿”,铆住“不讲空话、套话”,咬住“注重思想逻辑,努力追求内容表述的张力与语言修辞的美感”。文章通过“70年筚路蓝缕”“41年风雨无阻”“7年砥砺奋进”等三个时间节点,回溯江苏发展轨迹。与此同时,立足江苏又着眼全国,强调“书写辉煌成就意在致敬中国道路”。“辛仲平”的目光既向内又朝外,既检视问题又激励破题:“面对自身短板和不足,要气干云天、豪情万丈,踏平坎坷成大道;要信心满满、志在必得,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披星戴月、步履铿锵,斗罢艰险又出发”。与此同时,摒弃辞藻的简单堆砌,力求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精致表达。

    “任仲平”类政论文体之所以赢得点赞,其核心的启示在于:思想是“硬核”,表达是“利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顺应当下阅读时势,坚持大块头与小灵动并举,政治性与人文性兼具,才能让表达的诗意与思想的张力相融传播。唯有贴合时代心灵,切中时代脉搏,有筋骨有温度有文采,才能做到把有意义的讲得有意思、有意味,让作品在与受众的对话中产生阅读吸引力、释放阅读影响力。

    “深耕”党媒评论:有话语魅力才有阅读“黏性”

    当下,是多维关注、多元思考、多彩表达的“丰时代”。唯新、唯实、唯活的丰富话语表达,才能抵达人心、作用人心、感化人心。受众对读什么越是挑剔,作为出思想、亮观点、重阐释的媒体“头部产品”,党媒评论越是大有可为。如何多出让人耐读耐思、乐于点赞转发的评论?笔者以为,至少要立足于三个方面进行深耕细锄:

    贯道传道。话语的背后是“道”,是思想。评论的核心品质就是其所包含的道理和逻辑。深刻的评论,一定是有深厚而不偏激的思想、深入而有价值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周人之所未周。“文者道之器”,要把思想力贯注于字里行间,把理论的正本清源与舆论的有效引导紧紧结合起来,站稳价值立场、定好价值“盘星”,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驱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以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党媒评论,对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新发展理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道德文明建设等重大议题,必须给出自己的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大道之行、正道广行满足这个时代的阅读刚需,以更充足更强劲的能量给人以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

    融通话语。众声喧哗,话语决定效果。党媒评论是构建带有时代感的叙述风格,力求熔铸适合“看不见的宣传”和“看得见的传播”的新话语。党媒评论要善于把握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四种话语体系的有机关系,在相融相通、相得益彰中坚守政治话语体系的方向性、凝练学术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放大大众话语体系的传播性、借力网络话语体系的开放性,以话语体系的创新转化铸就党媒评论的话语传播力、话语穿透力、话语生命力。没有违和感的话语,才能让人愿意看、看得懂、看得久、看得深。

    审美表达。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具有美感的语言,才能征服人心。新时代的评论要更加注重历史情怀、人文意蕴的审美表达。善于设置辽阔议程、呈现深远意境,善于引用历史典故、古典诗词,善于传递人文关怀、讲述温情细节,必将增值不单是阅读行为更是悦读慰藉的接受价值。尤其是,越来越注重审美格调、考究审美修辞、展现审美气度的党媒言论文章,已经受到全媒体舆论场的青睐与热捧。“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文气、锐气、灵气、大气交汇于笔端,必将产生“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的阅读效果。

    党报评论要说服人感染人,一靠说理,二靠表达。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既有“颜值”又有“言值”的话语表达始终是核心竞争力。新闻和思想始终不会退场,审美表达与审美阅读是稀缺资源。只有融思想理论之深闳,扬叙事修辞之优美,产生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才能在浅阅读时代更好地浸润心灵、滋养价值、引导舆论,厚培起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主流媒体创新传播研究”(19XWA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