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报业始终将影像表达作为提升党报品质与“颜值”的主要手段,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影像传播新特点。建立了影像视觉体系,拥有丰富的图库存储以及活跃的编外摄影队伍。还利用新媒体、手机终端、全息影像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探索影像传播的新模式。
影像传播 新媒体技术 全息影像
在“人手一机”的当下,影像的表达有了多种可能,视觉的呈现有了多元渠道。新时代背景下,影像拍摄的视角是多维的,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传播的渠道是多元的。
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始终将影像表达作为提升党报品质与“颜值”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年来在新影像、新媒体结合的实战中,不断探索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影像传播新特点。
建立影像视觉体系,为新影像拍摄打下扎实基础
2011年,无锡日报推出《快门画报》,6月1日试刊,7月4日创刊,这是无锡第一份专业摄影周刊,有快门独家、快门故事、快门专栏、城市表情等板块,至今已推出330期。
与此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开通快门网图片库及双微,如今图库拥有40多万张图片,是无锡最大最全的专业图片库,涵盖新闻与纪实、深度与故事、经济与科技、人物与肖像、文化与体育、自然与风光、广告与创意、图表与漫画等多个门类。还拥有注册摄影师1700多人。
以此为依托,集团在抓好摄影记者队伍的同时,通过线上投稿、通讯员约稿等形式,建立起一支专业拍客队伍。至今,由注册摄影师、通讯员、拍客组成的摄影队伍已近3000人,成为日报图片报道的编外力量。他们的作品,时常出现在无锡日报主要版面上。
为了凝聚队伍,提升活跃度,《快门画报》还推出了快门讲堂、快门看片会、摄影双城记、金快门摄影节等活动。其中,快门讲堂为无锡最高级别摄影大讲堂,先后邀请雍和、贺延光、晓庄、王身敦、黄文、唐师曾、柴继军、傅拥军、李锦河、沈伯韩、陈中秋、王振宇等著名摄影人做客;快门看片会是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的交流活动,由快门网编辑部邀请无锡摄影师或拍摄无锡题材的外地摄影师与摄影爱好者进行创作交流;摄影双城记则是摄影实践教育活动,由指定的摄影导师带领学员,对特定的题目或拍摄类别进行从选题、拍摄、编辑、后期到输出等创作指导,帮助学员提升摄影技术;金快门摄影节是大型摄影展览展示活动,首届活动吸引了中外百名摄影师,展出4000余幅作品。
丰富的图库存储,活跃的编外摄影队伍,充分彰显了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对影像拍摄的重视,也为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影像拍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探索新影像拍摄与传播
运用投影技术,地方媒体“带节奏”,让英雄暖屏
2017年清明节,一张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置顶的“全家福”,感动了千万中国人。这则由无锡日报、无锡观察策划,为无锡市公安英烈家庭特别制作的新媒体作品《一张全家福的思念》,成为小长假首日媒体转载和朋友圈转发的“爆款”。
央广新闻、交汇点、荔枝新闻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这条新媒体作品。在人民日报APP,该新闻在当天15∶00~16∶00迎来一个点击高锋:以每分钟1万+递增,当天网络总点击量100万+。
从策划、拍摄、制作、审片到发布,采编人员对英烈充满敬畏之心,对英烈家属满怀感恩之念。为了这张“全家福”,在无锡公安协助下,我们前期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素材收集,并赶赴苏州、宜兴等地,运用投影技术再现英烈身影,拍摄特殊的“全家福”,同时用视频记录英烈家属的思念之声,在无锡日报及其微博、微信同时发布。
在“全家福”拍摄发布过程中,我们紧紧把握住了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在清明节适时推出,在腾讯、网易等多个平台发布。一个传播正能量的新影像作品,最后实现了千万级的点击量,成功利用新媒体技术生成新影像,打造出“现象级”产品,实现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
用镜头讲好无锡故事,在信息化与网络化中实现多元传播
2017年初,一组名为《见证者》的短视频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客户端无锡观察发布——作为年终盘点大片,从2016年全年拍摄的人物中遴选出10位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人,有创业者、出入境安检人员、科技工作者等,他们都以自己的专注专心,成为爱岗敬业的典范。
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这已成为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生产的标配流程,新影像的拍摄传播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见证者》便是经典案例。而将镜头定格在交通协警员老秦身上的短视频《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更是轻松收获10万+的点击量。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手边那台”,《快门说》实现影像的自由表达
只要拥有一台手机,就有手机拍摄的经历。手机摄影无关身份、年龄、性别、种族……只是当下社交文化新时代的一种自由表达方式。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摄影本不该受制于器材,“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手边那台”。
事实上,通过双摄镜头等技术的引入,手机在画质方面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可以展现更多鲜活且丰富的细节。而在摄影方式上,手机较传统摄影器材更灵活,尤其在生活和街头摄影创作中,手机的创作自然且无侵入感,可捕捉到更精彩的瞬间。更为重要的是,手机摄影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手拍灵活便捷,图像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一张照片连接全世界,在这个时代早已成为可能:传播更快、覆盖更广。
我们敏锐捕捉到了新的“造像者”的信息,推出《快门说》专栏。充分调动手机用户对“即时摄影”的渴望和需求,为手机用户打开单图和组照上传的空间平台。在此插件上我们借鉴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手机摄影软件,开发定制了属于自身APP平台的多重滤镜。在手机读图的时代大背景下,即时拍摄身边的故事,随时编辑文字,加上心仪的滤镜,嫁接于APP和互联网微信微博多重平台,实现上传与后台网站同步更新。
全景拍摄强化沉浸感,虚拟现实拍摄刷新对传统影像的认知
2017年10月,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集团推出一组名为《太湖明珠·活力无锡》的VR作品,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无锡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成就。无锡日报、无锡新传媒、无锡观察展开了历时一个月的拍摄,拍摄地包括江阴、宜兴、梁溪、惠山、滨湖等地标建筑和基础设施。该作品参加了江苏省“喜迎十九大 全景看江苏”系列视觉作品大赛并获奖。
2016年9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便试水全景拍摄“360度,无锡美给你看”VR作品,发布一小时点击量3万+,满屏弹幕为无锡打CALL。
虚拟现实拍摄,有沉浸感、互动性强,刷新了读者对纸媒传统影像的认知,让新影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带给读者沉浸感的,不仅仅是VR影像,《共享汽车来了》这组体验式影像拍摄,双机位+出镜记者组合,身临其境的拍摄方式、热门话题的敏锐捕捉,轻松收获10万+的浏览量。
手绘+编程+图片软件成为重组新影像的利器,动态影像刷新可视化阅读体验
6月9日,是第十三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集团在旗下客户端推出新媒体产品《古墓丽影 一眼千年》。通过手绘+编程+图片软件,使原本的静态摄影“动”起来,按史前至明清的年代流序,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青铜时代、六朝遗迹、高光宋元、鎏金明清的历史脉络,以站点的形式,全盘梳理各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彰显“文化立报”的办报理念。而所有的出土文物图片,均为传统影像拍摄,但画面中的考古车与背景画面,却是手绘制作,文物图片的出现方式,以编程控制出现。作品发布后,因为集文化、趣味、互动于一体,成为无锡人当天在朋友圈刷屏的“爆款”。
探索全息影像、增强现实,实现异时空影像生产的突破
随着随身电子产品CPU运算能力的提升,各种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影像的呈现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全息影像、增强现实将成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新影像的探索方向。
例如,手游《阴阳师》的出现,让我们的新媒体从业人员时常会想像——这种增强现实技术能否应用于新闻场景的立体再现?3D建模技术,能否让原本枯燥的政府工作报告变得立体起来、生动起来?虽然这些高端技术目前大多被技术公司掌握,但它们的出现及未来的普及,也为新影像、新媒体提供了希望的空间——万一实现了呢?
3D全息投影技术的出现使得H5应用拥有更新颖的展现方式。让《一眼千年》中的文物保护、文物展览具有新的可能性、延续性,打破了文物以客观存在为载体的展览模式。全息影像技术为观众带来极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正是这种特征,使得全息影像技术成了新的媒体介质,并衍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语言。
在国内,智能手机应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涉及十分广泛。今后,移动端影像可利用智能手机集聚的新技术,实现增强现实的影像呈现,打造焕然一新的媒体内容,链接全新的移动互联多资源整合平台,运用于专题制作、展览活动、电子邀请函、H5等。
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许多新媒体已经开始专注于增强现实的研发并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新媒体技术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全息手机、全息电视、虚拟现实头盔等新的影像方式,为我们实现异时空影像生产的突破提供了无限想像。
(作者系无锡日报新媒体部主任)
责任编辑:王光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