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咪蒙”的红与黑

——从咪蒙爆款文章看其价值观

● 陈小英 《 新闻战线 》(

    摘要:作为2016~2017人气最高的微信公众号,“咪蒙”的火爆与被禁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对其公众号文章的深入探讨尚未见诸媒体。笔者通过“咪蒙”公号发表的数百篇文章,对其价值观及深层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自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咪蒙     90后     价值观     批评

    “咪蒙”,是国内自媒体广告报价居首位的微信公众号。2015年9月15日发布第一篇文章,到12月底累计推文70篇,篇篇阅读10万+,有些甚至超过100万。2016年,“咪蒙”先后因《致贱人》《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等爆款文章引发舆论争议,名声大噪,吸粉800万。2017年3月《GQ》杂志为此对咪蒙本人做了一篇专访《咪蒙:网红,病人,潮水的一种方向》,文中引用短裤视频创始人马一木(曾任《时尚先生》专题编辑总监)的观点,认为咪蒙能吸引千万粉丝,已经无法单从技术上解释,“这说明真的是需要一个咪蒙”。咪蒙自己在《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中总结经验,提出“一个方法论是作者要输出价值观”,并认为,这种等同于鸡汤的价值观是一种刚需。

    如果是刚需,那它面对的群体对象是谁?2017年3月26日,国内最大的独立博客之一卢松松撰文对咪蒙微博近10万粉丝进行分析,认为女性粉丝占了绝大多数——85%,出生年份集中在1988~1993,可谓90后。这群90后当下正处在婚恋绸缪与职场打拼的人生双抢季节,情感与职场自然是最为敏感的两大主题,这点从“咪蒙”公众号文章的配置可见一斑。现有文章可划分为9类:励志、职场、情感、亲子、社会话题、生活方式、征集、娱乐、吐槽,但主要可归为三类,依次是生活方式、情感、职场。

    咪蒙输出的所谓价值观

    “钱”“牛”“自我”,是咪蒙文章中贯穿始终的三个重点。

    “钱”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字眼,偶尔会用“年薪”“富”替换,或从反面用“穷”转换。比如《“你有钱了不起啊?”“了不起”》《所有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因为你喜欢省钱!》等,还有一些暗示性标题,如《你购物车里的东西,配不上你的人生》《“别摸了,你买不起”》等,都间接提示要有钱的主题。为什么要有钱?咪蒙在《不想上班?看看你银行卡的余额吧》中回答得非常直白:“买东西的时候,不看价格标签,只看自己喜不喜欢;去餐馆的时候,不用管人均多少,想进哪间进哪间,想点什么点什么;去旅游的时候,不用考虑花费,想去哪儿去哪儿,想住什么酒店住什么酒店。这种感觉一定是,爽!爆!了!”总之,咪蒙认为,钱不仅在物质层面让你随心所欲,过上一种有品质的生活,而且在精神层面,“很多时候,钱就是自由,钱就是尊严”。咪蒙的消费观很感性,有钱之后就是花钱,痛快地花,任性地花。但感性中也包含方向性的理性考量,她明确提出花钱的纲领性建议:为体验见识花钱;为心情愉悦花钱;为生活品质花钱;为喜欢捍卫的世界花钱;为未来花钱。

    何谓“牛”?不同文章里咪蒙的定义各有不同,爬梳要点,大概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内心强大,自信、脸皮厚,不在乎别人,也放得下自己;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当然也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敢于放弃安全感,追求挑战和刺激。二是有能力、有资源,格局大,能看清行业大势;善于寻找规律,快速进步;具备逆向思维,善于创新;极度自律,执行力超强。总之,你的才华和专业、资源和人脉,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三是生活高调张扬,时刻保持上进状态,遇事当仁不让,要亮出实力,证明自己。怎样做到牛?这是咪蒙公众号的另一个核心话题,如《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有说“不”的权利》《是的,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配得上你》等。咪蒙讲的故事中有很多工作“变态”“疯狂”的人及事,文中诸如“加班”“熬夜”“对自己下狠手”“死不要脸”“做最艰难的工作”等字眼,时常跳跃在读者眼前,再三强调一个观点:只有努力拼搏才是通往牛逼之路的不二选择。对于咪蒙的这种观点,不少粉丝留言表示认同,并以此激励自己。但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比如《说来惭愧,咪蒙助理那种月薪5万的工作,我根本就不想要》,表明“有些钱,并不是谁都适合挣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比挣钱更重要。”

    理想的“自我”是一种什么模样?咪蒙认为首先要爱自己,《我不讨好世界,我只讨好自己》《你取悦自己的样子,真性感》《你兼顾家庭和事业,谁来兼顾你?》,这些推文的标题,或大张旗鼓,或温柔体贴,表达了咪蒙对90后青年群体自珍自爱行为的赞赏或劝导。其次,理想的自我意味着随性而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再次,要自我就要勇于抗拒外界的强迫压制,敢于说“不”,比如《别逼婚了,我觉得没人配得上我!》《在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我偏不!》。咪蒙把这种做自己、爱谁谁的炫酷,张扬到可以叛逆常规、旁若无人甚至不问是非的高度。咪蒙的这种极端被舆论界批评是刻意迎合自小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的心理需求,甚至纵容了这群大众社会的“原子人”想要从生活压力中彻底摆脱的个人自由主义的期待。

    “坚持自我”是“咪蒙”所有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有钱?如何牛?简而言之,就是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全力以赴,你就会成功。无论职场,还是情场,都是如此。但问题是,如此自我或者说任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咪蒙在《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中引用某明星的话说:“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正是如此多纠结的苦痛,成全了语言表达上斩截痛快的咪蒙,让她成为90后青年的代言人、宣泄所。

    学者许苗苗在《毒鸡汤:速朽媒体中的时代景观——以“咪蒙”为例》中认为,默默订阅、点赞咪蒙文章的,多数是谨慎体面的白领。他们平时理性克制,也不会在网络上放言无忌。然而,咪蒙直截了当的话语却让他们感觉痛快,认为骂得一针见血,酣畅淋漓。心理学家将这种通过谈话(咪蒙文章多为谈话体)把个体症状与内部隐秘冲突联系起来疏解压力的方法称为“扫烟囱”疗法,读咪蒙文章,跟着她共情宣泄,不仅可以清扫自身垃圾情绪,而且还能把他们从平日的社交礼仪的顾忌、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者赵宇佳认为,“咪蒙”通过其公号发布的文字,为粉丝创造了“第二种生活”——一个现实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粉丝获得了逃离伦理道德规范和理性限制的快感,也给受众对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不满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一种乌托邦式的自由。

    为什么有人把咪蒙的价值观称之为江湖价值观?借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的观点,是因为咪蒙的“三观”是高度社会化的,它迎合了疯长在体制外(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大面积呈现于网络空间)的野生观念和社会情绪,并以其饱含磁性的非理性,将泥沙俱下的社会情绪和浅表化的社会理性吸附在一起,形成一种轮廓模糊、情理兼容且有强烈代入感的价值漂流物。这种价值观显然与主流价值观不同,它来自市井江湖,混沌模糊,但真实地存在并生长,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环境与土壤。如何对其分析批判过滤,也是学者的责任所在。

    “咪蒙”炫目光环背后的灰暗色调

    低俗。2017年6月7日,一批娱乐圈流量大号如“风行工作室官微”“全明星探”“中国第一狗仔卓伟”“名侦探赵五儿”等遭遇全网封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封杀的原因是过度炒作明星隐私,内容低俗。“咪蒙”也在其中,虽然没被完全封号,但已经被禁言。此前若干带有明显色情暗示的文章,因遭到投诉被删除。我国《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公众信息服务遵守的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咪蒙”显然践踏了社会道德风尚的底线。

    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低俗横行无疑会导致民族的堕落与心灵的腐化。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价值难以与时俱进,新兴的时代精神尚需进步成长,因而各路低俗的牛鬼蛇神利用“色情暗示”“语言暴力”“拜金主义”“邪教迷信”的幌子在新兴网络环境中野蛮生长、兴风作浪。当然这种乱象,必将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法制的健全得到逐步治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依靠信仰、文化、教育等可以陶冶民众心灵的力量。

    功利。咪蒙把自己微信圈中的文章编辑出版,书名就叫《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作者坦言爱上功利,是因为功利的背后,告诉我们真正的游戏规则;功利的背后,承认的是你的努力。从这个堂皇的现实逻辑出发,咪蒙高扬起赤裸裸的拜金和赢者通吃的旗帜:只有不断自我激励,不再懒惰懦弱,才有机会做成功者——转而将别人踩在脚下。

    咪蒙功利的另一面,在于公众号文章有很大一部分与商业广告牵连。因此,咪蒙的推文实际上已经被捆绑,站在了利益相关的立场上,其内容和所传递的观念自然就带上广告商和为资本服务的色彩。比如《你有钱,可是你不会花啊》,文章先通过几个有钱不花结局却是任由别人挥霍的故事,告诉读者“只有合理花钱,才能让钱产生价值”,然后顺势链接商品广告。文章通篇弥漫着消费带来美好生活的幻觉,使读者极易在与文本内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广告信息和广告理念,从而不知不觉堕入通过消费来表达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消费主义怪圈。

    咪蒙自己似乎也不满意这种功利的写作,她在接受GQ专访时说:“写作最好的时代是写作很有尊严,但(现在)除了钱没有什么。”她甚至认为公众号写作在很多人眼中“和天桥贴膜没什么区别”。也许这是我们在这个转型时代的悲哀,当生意人的嗅觉捆绑了内容,当传统媒体在商业变现中一一败下阵来,媒体人又该把他们的那套价值期许,安放在何处?

    偏激。走极端,是舆论界对咪蒙言论的另一个主要评价。《也许这个时代,恰恰是需要偏激的》,这显然是作者有意针对媒体批评的一个回应。她首先做的是洗刷偏激的罪恶感,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偏激的权利,偏激不是错误,也不是邪恶。她所理解的偏激,就是反常规,与众不同。其次,咪蒙站在反传统立场,认为偏激是对国人从小就接受中庸传统思想教育的反拨,她鼓励新时代的年轻人敢于活出原创的自我,珍惜自己独特的差异性,不必循规蹈矩,活成别人的盗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咪蒙道出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商剑走偏锋的根本——在很多时候,偏激才更有立场,更有力度。它是一种刺激,刺激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熟悉的人和事。这种偏激的观点不断撞击年轻的读者,过程中并没有咪蒙自己所说的好玩有趣,相反,倒更像是一种将社会苦痛现实撕扯给看客的冷漠表演,如同某些后现代行为艺术,只要有市场、观众买票,我就敢做。

    美国文化史学家彼得·盖伊在其《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一书对近代众声喧哗的现代主义进行梳理,揭示现代主义从萌芽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文章指出,现代主义最核心的精神特质在于异端的诱惑,即“不同寻常、标新立异和实验性强的东西比那些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和按部就班的东西更加魅力无穷”。但作者同时也指出,现代主义的衰败也恰恰在于此。因为对标新立异的追逐,必将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推陈出新和越来越分裂的单打独斗。当这场喧哗的反叛被资本市场招安,便再度沦为大众的审美。如同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波普艺术,实际上宣告了现代主义艺术走向消亡。

    学者许苗苗认为,“咪蒙”虽可谓成功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它的生命力却注定难以持久。咪蒙的喧嚣一时,也给我们很多警示。自媒体在我国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也可谓是野蛮生长时期,不可避免出现许多微信微博大号速生速朽的现象,但我们更不能忽视微信微博大号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之中这个事实。无数自媒体的速生速朽,不仅为我们这个庞杂的时代提供了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更为后来者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咪蒙”的火爆与被禁,我们不能仅作壁上观,俯下身段,研究分析,才是新时代传媒健康协调发展应有的姿态。

    (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传播系讲师)

    责任编辑:武艳珍

    参考文献:

    ①许苗苗:《毒鸡汤:速朽媒体中的时代景观——以“咪蒙”为例》,《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

    ②赵宇佳:《自媒体粉丝群落的“狂欢”——以“咪蒙现象”为例》,《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4期。

    ③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④张涛甫:《咪蒙的“带毒”营销》,《青年记者》2017年第13期。

    ⑤咪蒙:《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深入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的思考
“人人都是自媒体”之辨析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电视评论的供给
传统媒体发力新媒体的困惑与方向
“咪蒙”的红与黑
新闻摄影的“快·准·舍”艺术
短视频:弘扬主旋律的利器